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地名校大學生集體「拋棄」海外留學 拆解三大留國深造原因

博客文章

內地名校大學生集體「拋棄」海外留學 拆解三大留國深造原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內地名校大學生集體「拋棄」海外留學 拆解三大留國深造原因

2025年03月12日 11:33 最後更新:11:42

據公眾號「智谷趨勢Trend」報導,內地的名校大學生,正集體「拋棄」出國留學,最新數據令人震驚!北京大學2024年本科出國深造人數為641人,與2019年的818人相比,減幅超過21%。清華大學尚未公佈2024年的數據,但從2019到2023年短短幾年間,就減少了196人,降幅高達28%。而變化最大的,是北京理工大學,從2019年的675人減少至2024年的330人,減幅超51%;其他傳統名校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的海外升學人數,在這五年間也分別縮水28.57%和17.70%。留學時代落幕,釋放什麼訊號?

中國教育發展策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發現,近幾年清華、哈工大、西工大、北航等著名理工科大學的出國留學人數出現大幅下挫,部分高校下降尤為明顯,2022年的下降幅度甚至將近到2/3,如哈爾濱工業大學2019年大學部學生出國人數為478人,2022年僅剩182人,下降幅度達61.82%;北京航太航空大學2019年本科生出國人數為659人,2022年為245人,下降幅度達62.82%。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而且,從相關數據看,中國已失去成為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第一「生源國」地位,現已讓位給印度。陳志文接受澎湃新聞訪問時指,「幾乎在所有西方國家,中國留學生都出現了人數下滑或者增長乏力,印度則在全面趕上。」

美國權威資訊庫OPEN DOORS數據顯示,在2020到2024年期間,美國全部的國際學生人數從不到92萬增加到將近113萬人,增長了約23.26%;惟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卻持續下降,早就跌破30萬,2020至2021與2023至2024兩個學年比較下,減少了12.58%。換言之,與國際赴美留學人數不斷增長的趨勢恰恰相反,中國赴美留學生的人數不增反降。中國赴美留學人數甚至在2024年被印度反超,拱手讓出長達15年的「留美第一大國」稱號。

再看另一「留學大國」英國, 2023年7月到2024年6月的一年內,英國內政部共發放43萬份學生簽證,較去年同期簽證發放量下降了13%。

根據英國發布的《年度簽證數據統計》,內地留學生赴英留學在兩年前已達高峰,近兩年逐漸減少。不過,卻出現一個新現象,亞洲正成為不少中國留學生的新目標,如新加坡。

據新東方發布的《2023年中國學生海外留學報告》顯示,從2019年到2023年這五年間,中國研究生考慮留美的比例已從45%下降到30%;相反,考慮申請去新加坡學校的學生比例從9%上升到15%。馬來西亞的全球教育服務(EMGS)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來自中國的留學申請數量增近3倍。

從宏觀看,因複雜的國際局勢,「安全審查」成為不少留學生的一個重要考慮。有媒體報導,越來越多的大學受多重壓力,成為研究審查的參與者。有部分案例,中國留學生還面臨著因學科或學校「敏感」無法拿到offer,也有人拿了offer後無法通過簽證審查,有人的審查成為無限期的等待,有人更被迫中途退學;

美國早在2018年就規定縮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有效期限。2020年美國撤銷了1,000多名中國公民的簽證,暫停被視為具有「安全風險」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從中國入境;英國推出ATAS留學禁令,點名限制中國留學生學習物理、化學、網路科技、人工智慧等一系列理工學科,即使暫時逃過一關,每六個月就要面臨再次審查;瑞士也不再「中立」,開始加大中國留學生的審查,如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在2024年年底對外宣布了一項新的安全審查措施,增加對中國大學的限制數量。

另一方面,學費也越來越貴。美國CollegeBoard發布了《2023-2024年美國高等教育學費報告》,不管是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費都在不斷上漲,公立學校每年總費用也在2萬美金以上,更不用說世界頂尖大學,學費更是蹭蹭往上漲。

但數據顯示,近幾年海外留學生的實際年薪不斷下滑,且降幅相當明顯,更重要是連選調生考試也開始拒絕留學生了。廣東、山東、北京等地發布的2025年選調生考試公告中都將大學範圍收窄,直接砍掉海外大學。

此外,也可能與內地高校擴招有關。短短五年內,全國招收研究生的成長幅度就已高達42.03%,不少名校的國內深造率,幾乎都呈現上升的趨勢,特別是「高校頂流」北京大學,從2019年的43.51%飆升至2024年的65.20%,上升了足足22.34%;北京理工大學也從2019年的43.69%增至2024年的62.93%;中國科技大學、同濟大學等也普遍增加10%到20%左右,顯示國內大學的吸引力愈來愈大。

事實上,這幾年裡,國內高校實力不斷增強,從QS世界大學排名榜中的位序變化就能窺見一二。北京大學直接前進到第14名,進步16名;北京理工大學,進步了162名;同濟大學,進步了99名;武漢大學,進步了63名。在2025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北大同時也超過了耶魯大學。

國內高校更吸引擁有海外學士或碩士學位背景的學子回流,他們主要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世界名校。

學子回流入讀的學校,更是要錢有錢,要實力有實力,如南方科技大學,2024年的生均預算經費高達56.51萬元(人民幣),僅次於清華大學的63.31萬元與上海交通大學的58.24萬元。

另在2024年中國高校在《Nature》、《Science》頂刊發文榜單前10名中,就有兩所新型研究型大學位列其中,南方科技大學和西湖大學分別排名第七、第九。

這是最難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升學轉向的背後,其實是關乎時代紅利的精準押注,一代名校學霸正「用腳投票」,期許能走得更遠。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近段時間,多間反華媒體、智庫的資助被砍,按道理說海外抹黑中國的聲音應該少了,實情到底是不是這樣?

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收集了外國媒體和社交媒體平台近半年來對華抹黑的話題,囊括了「新疆」「台灣」「人權」等10多個美西方抹黑中國的「傳統藝能」,觀察他們的討論量變化趨勢。奇怪的是,自美國政府效率部「開張」以來,對華抹黑的話題不減反增,在近期達到了高點,這是為什麼?

調查發現,問題確實不在新聞媒體。數據上來看,媒體的抹黑一直「發揮穩定」——每5天一個波谷,節奏隨工作日休息日交替而起伏,近期也沒有網友所說的那樣明顯減少。

而抹黑數量升高真正的原因在社交媒體。將社交媒體討論當中的傳播節點提取出來,顯示這是一群此前不大關心政治的歷史、音樂、體育網紅。

新聞什麼時候網紅化了?

其中最大的傳播節點是一位歷史科普網紅,平時就發一些古代雕塑或彩繪。前一條關於中國的帖子還說中國文明偉大而充滿活力,後一條就突然轉發新聞,並背誦起了「人權台詞」。評論區粉絲對他的跨界轉型都看不下去了,表示「不要聊政治了,繼續講你的歷史故事吧」,但並沒有得到博主本人的回覆。而這條帖子以高出他平時帖文瀏覽量上百倍的熱度被推送出去。

不光話題跨度高,他們發的速度還一點不遜色於媒體。一位上百萬粉絲的音樂博主在2月2日突然關心起了中美關稅戰,有網友發現,相同的消息他發的比CNN還快了15分鐘。這篇帖文在音樂圈被多個「大V」轉載,在大洋彼岸實現了跨圈傳播。

此外還有平時愛發足球、摔跤、醫療衛生等話題的博主都在這段時間參與時政新聞話題。各行各業跨界「轉行」,做得還一點不比「專業選手」差。

誰在背後推動?

將這些「跨界」博主的名字輸入數據庫進行檢索和比對之後,「玉淵譚天」指出,其中一些網紅和特朗普政府「關係不錯」。比如一位網紅拳擊手的名字曾出現在特朗普就職典禮的受邀名單上,而他的哥哥也是一位網紅,曾在大選期間把特朗普請進了自己的頻道,視頻收穫了約一億播放。

網紅拳擊手保羅。X截圖

網紅拳擊手保羅。X截圖

不光如此,特朗普上台後,他信任的白宮官員裡面,「網紅濃度」也是相當高,聯邦調查局副局長就曾是個網絡脫口秀主持人。華府最近也開始招募網紅當白宮記者,收到了超過12000份申請。

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邦吉諾。AP圖片

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邦吉諾。AP圖片

去年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和賀錦麗也都動用了網紅力量拉票,但話題基本只局限於競選「拉踩」領域。如今這些網紅從政治經濟聊到內政外交,已經變成了新聞發布的新力量,充當起了政府打輿論戰的前哨。

若進一步對這些帖子進行分析,事情還沒那麼簡單。

「突發」「重大」「報警」等詞的提及數量從今年年初開始穩步上升。以年初為分割點,對帖文進行分析,發現在此前,加上情緒渲染的詞對帖子的閱讀量影響不大,而在此之後,這類有渲染性的詞能夠讓平均閱讀量提高32.6%。

美國虛假信息治理委員會的前執行董事也是在那段時間前後,觀察到X平台的算法會優先推送「有爭議或有誘導性」的帖文。更巧合的是,在這個時間點,X平台官方宣布更新了算法。這個消息可能並沒有很多人注意到,但在這次平台推送算法更新後,這些新聞帖數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觸達率卻在一天之內直線上升,並維持了兩周,新聞內容的日均曝光率被拉高了三個數量級。難怪美國有網友也覺察到了平台的變化,表示最近自己明明不關注類似的事情,卻突然開始莫名其妙收到政治類帖子。有人表示最近被推送的政治帖變得更加「無腦」,也有人表示如果不小心點到有誘導性的政治帖,要花三天才能擺脫算法對政治內容的投送。

這種平台變化和什麼因素有關?在包含「突發」「重大」「報警」這類詞語的「震驚體」帖子中,最大的傳播節點正是馬斯克和一眾網紅,而這些帖子內容很大一部分都與支持政府效率部的裁員工作有關。

實際上,政府效率部的前身是負責美國政府內部軟件和網絡系統的美國數字服務局,不僅可以不受限制地訪問所有政府機構紀錄、軟件和IT系統,還可以不受限制地訪問美國政府收集的大量居民個人信息,通過這些數據完全可以實現定向推送政治內容。而在政府效率部成立後,不僅將原來美國數字服務局的員工進行了大洗牌,它真正的管理者也並不是外界以為的馬斯克。白宮官方稱其是非職業特別政府僱員和總統高級顧問,沒有實際或正式的權力,美國政府到目前遮遮掩掩,也只公布了其代理主管。

誰在指揮政府效率部?美國居民個人信息是否被利用?目前還不能完全下結論,但可以看到的是,在特朗普任命這些網紅的背後,不只是新聞網紅化這麼簡單,美國政府進行社交媒體傳播的方式也在這些人的操縱下發生改變。除了馬斯克,特朗普現在的顧問也是一間社交媒體政治信息傳播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曾經出版過一本關於通過使用社交媒體獲得文化影響力的手冊,他們真正被看中的是手上掌握的算法規則和數字資源。

區別於拜登政府時期喜歡諱莫如深、玩老百姓看不懂的東西,特朗普政府的這種算法加持的刷屏推送,確實算是把「流量為王」演示明白了。而在這些「震驚體」帖子中,「中國」平均每天要被討論11.9萬次。

所以,不要簡單認為美國官員組織裁員是「反腐先鋒」「捨身大義」,或者政府效率部砍了媒體抹黑中國的經費是幫了大忙,實際上,國際信息博弈的複雜性遠超單邊對抗的簡單想象。從「舊聞」到「新聞」,誇張、煽動、陰謀論是不變的流量密碼,社交媒體平台的算法機制正在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新戰場。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