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返月球的雄心壯志近年來屢屢受挫,預算縮減、技術瓶頸接踵而至,但美國太空總署(NASA)仍堅稱要先於中國實現登月目標。
美國癡迷於太空競賽背後究竟藏著什麼考量?《紐約時報》科學記者肯尼思發文梳理了科學探索、戰略地位與中美競爭三大動因。肯尼思指出,NASA重啟登月計劃有其深遠考慮。首先,月球蘊藏著太陽系演化的重要線索,尤其是極區永久陰影隕石坑內可能存在的水冰,這些資源不僅能提供科學數據,還可能成為未來深空任務的關鍵補給。其次,月球被視為通往更遠太空的理想中轉站,而水冰可分解為氧氣與氫,分別用於呼吸和火箭燃料,大幅降低探索成本。最後,隨著中國太空技術的快速崛起,美國感受到壓力,擔心若不加速行動,月球可能成為對手的主場。
早在2017年12月,特朗普簽署《1號太空政策指令》,正式啟動阿耳忒彌斯計劃,目標是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並為後續火星任務鋪路。簽署儀式上,阿波羅11號太空人奧爾德林與阿波羅17號太空人施密特均在場見證,這兩位分別代表人類首次與最後一次登月的歷史時刻。然而,計劃推進卻遠不如預期順利。原定2024年執行的「阿耳忒彌斯2號」載人繞月任務已兩度延期,最新時間表定於2026年4月;「阿耳忒彌斯3號」載人登月任務則從2025年推遲至2027年中。延誤主因是2022年「阿耳忒彌斯1號」無人任務暴露了「獵戶座」太空艙的技術問題,NASA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解決。

1969年7月,執行阿波羅11號任務的美國太空人奧爾德林站在月面上。NASA圖片
中國太空計劃的迅猛發展為這場競賽增添了火藥味?美國眾議院科學、太空與技術委員會主席巴賓在華盛頓一場商業太空會議上直言,美國必須趕在中國之前重返月球。他誇張地設想,月球表面會插上寫著中文「不得擅入」的標牌,相關言論反映了美國政界對中國太空崛起的普遍擔憂。NASA局長納爾遜則試圖安撫外界,強調調整後的時間表仍可確保美國搶先一步。
然而,隨著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太空政策的前景變得撲朔迷離。在1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他高調承諾要在任期內推動火星探索,並讓星條旗插上火星,但對月球任務隻字未提。SpaceX創辦人馬斯克也曾表示,月球任務可能分散資源,或許不如直接聚焦火星。與此同時,NASA仰賴的「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正面臨預算審查,而SpaceX作為阿耳忒彌斯計劃的合作夥伴,已承接建造登月著陸器的重任。若特朗普政府傾向讓SpaceX主導,美國太空政策可能迎來新變數。
美國的登月計劃不僅關乎自身,也牽動國際合作。英國《金融時報》警告,若美國計劃生變,歐洲作為合作夥伴的「搭車探月」可能受影響,甚至讓中國在這場競賽中佔得先機。
簡單總結,對NASA而言,技術挑戰、資金壓力與政策搖擺,都是通往月球路上的攔路虎。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