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名80歲婆婆經營小食店已逾40年,即便成本上升,三餸飯盒也僅售19元獲街坊讚譽。
影片截圖
80歲婆婆三餸飯盒僅售19元
據網上流傳影片,九龍觀塘瑞寧街一處拐角坐落著一間名為「安發小食店」的店舖,裏面三餸飯盒僅售19元,中學生還享有優惠價格。在地價高昂的香港,如此親民的價格令不少人感到驚訝。據了解,這間店舖由一名80歲婆婆經營,儘管年事已高,但婆婆依然精力充沛且做事利索,即便一個人在店舖忙碌,也能應付自如。
影片截圖
飯盒價格實惠深受熟客和學生喜愛
據悉,婆婆在當地經營這間小食店至今逾40年,店舖位於一處狹窄的拐角,空間狹小到裏面幾乎容納不下幾名顧客,不過仍有許多熟客持續光臨,他們選定飯菜後,便端著餐盤在門口的餐桌上享用。由於店舖位置靠近學校,主要做學生生意。不過因為價格實惠,許多的士司機也經常到這裡光顧婆婆的生意。
影片截圖
婆婆面對成本上升堅持提供實惠價格
有熟客透露,店舖是婆婆很多年前花5至6萬元買下,之後用於經營小食店,40多年前飯盒價格為8元。如今,儘管成本上升,婆婆仍堅持提供實惠的價格,實屬令人敬佩。
影片截圖
網民對婆婆80歲高齡經營店舖表示敬佩
消息曝光後,不少網民感嘆,「婆婆80多歲一個人經營這家19元飯店真的不容易,希望婆婆長命百歲」、「這讓我看著都有一點佩服這一位婆婆了」、「80歲婆婆還在經營,太讓人敬佩了」、「這價錢,真系轉唔到錢,純粹益街坊」、「80歲一個人忙前忙後,真了不起」、「19元能買到這麼多盒飯,真是太划算了」。
山東58歲獨臂男雖然失去右臂,仍堅持義務照顧村中7名孤寡老人8年,用獨臂為他們築起「溫暖屏障」。
呂有兵為長者理髮 網上圖片
獨臂男子義務照顧村中孤寡長者8年
綜合內媒報導,山東濟南章丘區西車廂村一名58歲獨臂男子呂有兵,自2017年起義務照顧村中7名鰥寡孤獨長者,當中有4人已經辭世。8年來,他日復一日為行動不便的長者燒水、送飯以及打掃衛生。除了操持各種家務外,還定期為這些長者理髮。此外,閒暇之餘也會幫村民幫忙修理農具以及維護水管等,只要有人需要幫助,他總是第一個趕到。他常說,「我58歲了,在村裡還算年齡小的,其他都是老人,我也沒啥事,能幫就幫。」這一句「能幫就幫」,為西車廂村的長者們築起了一道溫暖屏障。
呂有兵照料村中長者 網上圖片
工作意外失去右臂 男子樂觀面對挑戰
20多年前,呂有兵在煤礦工作時因右臂不幸被捲入機器,不得不截肢。失去右臂後,呂有兵曾輾轉打過不少零工,包括打磚、做機床廠工人等,後來返回村裏改以務農為生。雖然失去了一隻手,且長期承受幻肢痛,但他卻從未向命運低頭,反而選擇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帶來的挑戰。除了獨自耕作自家的三畝地外,他還義務參加活動,修理管道以及修理農具等,凡事都親力親為。他表示,「除了幹活比別人慢點,其他的和常人一樣」。
網上圖片
視村中長者為親人 男子從未索取任何報酬
考慮到村中不少長者膝下無子,孤身一人,加上行動不便,獨臂的呂有兵主動承擔起了照看他們的責任。得知村中一名87歲獨居老人馬樹功視力逐漸退化,生活不變後,呂有兵便每日清晨五點多起床,到村口鍋爐房燒水,然後推著熱水送到馬樹功家中,之後順便打掃衛生以及洗菜、疊被等,照料他的日常生活起居,而這一做便是8年。對呂有兵而言,這些看似繁瑣的勞務早已成為他的日常。他與這些長者並無任何親緣關係,也從未向他們索取過任何報酬,他所做的一切只源於一份純粹的善意與責任感。
病痛加身仍堅持照顧長者 善行感動村民
由於長年從事農務,呂有兵也因此落下了腰椎間盤突出、膝蓋滑膜炎等慢性病,有時疼痛難耐,只能坐著休息。但即使如此,這些病童也絲毫未影響他照顧長者的熱情。一年四季,無論天氣多麼惡劣,他仍堅持騎著電單車逐戶探望長者,他的善心與真誠感動了全村村民。眾人一提起他,都會給他豎起大拇指,「善良、實在、勤快……」這是村民給他的普遍評價。
呂有兵與村中長者 網上圖片
男子無法捨下照顧長者的責任
面對村民的稱讚,呂有兵總是謙虛表示,自己不覺得做了什麼偉大的事,只是希望能將村中的長者照顧好。他笑言,「我兒子還沒成家,我還能繼續照顧老人。」呂有兵的兒子有時候很擔心他的身體狀況,經常勸他多注意休息,或是去城裏找份清閒的零工,但呂有兵看著自己照顧的長者一天天老去,耳朵漸漸背了,睡覺的時間愈來愈長,總是隱隱感到不安。他表示,「一天不見老人,我就心裡不舒服,我害怕他們吃不好睡不好再病了,我捨不下」。
男子:只要身體允許就一直照顧下去
儘管身體日漸吃力,但呂有兵從未放棄照顧長者的想法,「我也有老了的那一天,看到村裏老人自己一個人在家裡,我覺得心裏不是滋味,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照顧他們,一直照顧下去」。
影片截圖
男子用獨臂讓鰥寡孤獨長者感受家的「溫暖」
從清晨燒水到深夜照料,從田間種菜到剪髮修屋,呂有兵讓鰥寡孤獨長者感受到「家」的溫度。即使失去右臂,他仍以左手撐起一份跨越血緣的親情。他的一句「能幫就幫」,不只是一句簡單承諾,更為村中長者帶來實實在在的依靠與安心,也為平凡歲月注入了最溫暖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