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指出,瓶體戴手套仍有4.5%染菌風險,洗手才是去除細菌及病毒的關鍵,建議市民牢記6大洗手時機!
世界衛生組織籲大眾重視手部衛生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5月5日定為「世界手部衛生日」,今年主題為「It might be gloves. It's always hand hygiene.(手套護一時,洗手保一世)」,藉此呼籲大眾關注手部衛生的重要性。
示意圖。設計圖片
手套非萬能屏障 病菌或可穿透手套侵入皮膚
隨著新冠疫情結束,部分市民仍習慣佩戴口罩及手套作為防止病菌感染的工具,殊不知戴手套也非萬全之策。台灣國泰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兼感染科醫生陳立羣表示,許多人以為沒有直接接觸就沒關係,實際上手套暗藏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細菌,有些極微小的病菌仍會穿過手套進入皮膚。
示意圖。設計圖片
研究揭示:脫手套仍有4.5%染菌風險
最新一項研究指出,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遵從標準程序脫下手套後,仍有4.5%的機會受到病毒或細菌污染。因此,戴手套不能取代洗手,使用手套前後仍須徹底清潔雙手,以防交叉污染。
酒精搓手難防腸病毒與諾如病毒
雖然有不少市民習慣用酒精搓手作為消毒手段,但酒精噴手並非萬能,千萬別忽略酒精殺不死的病毒,如傳染力強的腸病毒及諾如病毒等。若家長忽略手部清潔,或會使年幼子女染病,嚴重時更可引發肝炎、腦炎或敗血症等致命併發症,而感染諾如病毒,患者或會出現脫水與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導致抽搐現象,若未能及時送院治療,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示意圖。設計圖片
6大洗手時機要牢記
陳醫生強調,使用肥皂洗手相比酒精搓手液更有效,能夠去除逾9成半的細菌及病毒,並建議市民牢記6大洗手時機:
1. 進食前
2. 接觸寵物後
3. 返家後
4. 如廁後
5. 在戶外活動後
6. 擤鼻涕後。
做好手部衛生,不僅能保護自己,更能守護家人及他人健康。
示意圖。設計圖片
美國研究指出,每日1杯含糖飲料或增加癌細胞轉移擴散風險,尤其以年輕患者情況更為明顯。
含糖飲料與高侵略性大腸癌顯著相關
含糖飲料已成為現代人日常飲食的常見選擇,雖然清楚含糖飲料攝取過量易致糖尿病,卻不知含糖飲料還與高侵略性大腸癌存在顯著關聯。美國最新研究指出,即使每日僅飲一杯含糖飲料,也可能增加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部等器官的風險,當中特別以年輕患者情況更為明顯,相關研究結果令「高糖飲食」及「早發性大腸癌」再次成為全球公眾健康的熱議話題。
美研究揭每日飲1杯含糖飲料恐增腸癌風險。資料圖片
大腸癌新症持續攀升 年輕群體風險加劇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預測,2025年美國大腸癌新症將突破10萬宗,其中男性約5.4萬人、女性約5.2萬人。令人憂慮的是,雖然年長族群(65歲以上)大腸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自2011年起,20至49歲年輕族群的發病率卻每年上升約3%,大部分個案初診已屬晚期,甚至變成轉移性癌症。
美研究揭每日飲1杯含糖飲料恐增腸癌風險。資料圖片
高糖飲食增加癌症轉移擴散風險
紐約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腫瘤專科醫生艾瑪.沙托夫(Dr. Emma Schatoff)指出,「我們觀察到大量年輕病患初診時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包括肝臟與肺部,且他們(患者)對此感到極為錯愕。」這項研究以303名平均年齡為42歲的早發性大腸癌患者為調查對象,結果顯示經常攝取高糖食物者癌細胞轉移風險遠高於其他人。沙托夫補充,「我們定義的高糖飲食,包括每天攝取含糖飲料或糖果等甜食,即使只是每天一杯汽水,也可能提高風險」。
美研究揭每日飲1杯含糖飲料恐增腸癌風險。資料圖片
高糖飲食為晚期腸癌關鍵 美國逾6成人每天飲含糖飲料
研究特別指出,與傳統認為紅肉、加工食品或乳製品相關不同,高糖攝取才是晚期大腸癌患者的共同關鍵特徵。在受訪的303名患者中,112人已屬第四期癌症,而當中高糖飲食者佔較大比例。此外,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數據顯示,高達63%成年人每天至少飲用一次含糖飲料,變相增加自身健康風險。
美研究揭每日飲1杯含糖飲料恐增腸癌風險。資料圖片
醫學界促正視隱形糖分 預防腸癌宜減攝取甜食
上述研究不僅顛覆以往對腸癌與飲食關係的認知,也為全球大眾健康敲響警鐘。醫學界呼籲,市民必須正視日常飲食中「隱形糖分」,尤其是年輕一代。減少含糖飲料及甜食攝取、增加蔬果與纖維攝入是遠離大腸癌的重要步驟。沙托夫醫生強調,「我們並不是在製造恐慌,而是希望大家意識到,這些每日習以為常的習慣,可能會對未來健康造成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