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優勢仍在 旅遊業需提升接待質素

博客文章

港優勢仍在  旅遊業需提升接待質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港優勢仍在 旅遊業需提升接待質素

2025年05月10日 07:00

五一黃金周假期結束,一連五天的假期,行政長官李家超指,香港共錄得110萬名旅客訪港,按年增加22%,其中內地旅客增長約20%,非內地旅客則增長約30%。據零售商反映,內地旅客消費互有升跌,經濟環境改變,期望再次出現如以往名店門前長龍的情境再出現屬不切實際,旅遊零售甚至各行各業,也要適應新形勢。

五一黃金周仍有不少遊客訪港。

五一黃金周仍有不少遊客訪港。

據香港零售管理協會透露,五一黃金周假期整體零售市道有升有跌,首兩天零售市道較好,第三天以後生意回落不少,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生意增加,服裝和電子產品則減少 ; 餐飲方面,業界也指生意較去年增加,大眾化價錢食肆對旅客吸引力較大,生意基本上增加兩至三成。至於以往經常排長龍的廣東道名店,除了個別時段和店鋪,並不見有人龍。

聽到現時旅客經常說「窮遊」,購物着重性價比,不少以「特種兵」模式來港,到各地「打卡」拍照,參觀一些景點,看完夜景就返內地,即使兩日遊,也選擇在深圳、今年甚至出現在麥當勞過夜。

這符合現在的經濟環境,以往或有內地遊客來港買電子產品、手機等,但這些現時在國內都可買到,藥妝香港仍有優勢,金行也有人氣,加上匯率因素,在港買金飾仍相當化算。餐飲方面,大眾化價錢、有點口碑的小店,仍然大排長龍。

事實上,比對起內地,香港的五一黃金周消費絶不遜色,據內地文旅部數據中心測算,在內地,5天假期出遊人數按年增長6.4%,出遊總花費1802.69億元人民幣,按年增8%,均為個位數增幅,且低於去年。反映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人人都會謹慎消費。

香港旅遊業和零售業者若能調整心態,明白現在賺錢比以往困難,需要性價比高才有生意,而本港租金高昂,成為旅遊零售甚至整體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這並非一時三刻能夠改變,不過困境之中,仍有店鋪生意不俗,或是產品性價比高,或是懂得利用小紅書等宣傳。而即使如何困難,旅遊業切勿重回十多年前低價團、帶遊客到工廈珠寶店關門迫購物的舊路。

特首李家超形容黃金周香港「丁財兩旺」,事實上,有蘭桂坊餐廳透露生意增長40%至50%,珠寶、化妝品及海味的商戶生意亦增長約40%,可見香港零售餐飲仍有吸引力,只要有本身特色仍有生意。當局若能好好加強科技應用,例如計算人流,掌握內地KOL喜好,內媒推介景點和路線等,能夠做到包容各類旅客,好客香港,自然可以客似雲來。

業界也可拓展其他客路,例如東南亞遊客,此外近年韓國旅客也見增加,能多設性價比高的三星級酒店,對拓展海外遊客有幫助。香港未來可期。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鄭錦鐘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遠遠未玩完

 

摩根士丹利前要員羅奇本周初突然「打倒昨日的我」,說稱「香港玩完」言之過早,現在中美的緊張局勢,反而令香港復興,他更提到,香港金融的成功,或取決於與中國的聯繫,中美衝突為香港帶來機遇多於威脅,更說這是去年2月他未預料到的。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仍在,遠遠未玩完。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仍在,遠遠未玩完。

一年前羅奇發表「香港玩完」論時,正值香港經濟低潮,羅奇的言論無疑給脆弱的市民信心一記重擊,他當時列舉三大利淡因素,包括 1. 中國經濟放緩 ; 2. 香港成為中美對決的夾心餅 ; 3. 北京在香港實施國安法。港府多名高官、港交所主席史美倫俱高調反駁,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在《金融時報》撰文,與羅奇隔空罵戰,但在經濟和股市都低迷的情況下,負面的言論特別容易引人注目。

事隔一年,事實證明羅奇錯誤,新股排隊來港上市,港股恒指升至23000水平,多家大行調高恒生指數目標,羅奇也不得不承認這些事實,他更說,美國施加的壓力,或導致中美全面金融脫鈎,而香港將因而受惠,因此,與中國的聯繫反而是香港的正面因素。事實上,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剛上市的巨無霸寧德時代,被美國國防部列入黑名單,難以在美國上市,香港正好取代了這位置 ; 此外,原計劃在英國倫敦上市的希音(SHEIN),據聞也計劃改在港上市,以往企業多謀求歐美上市,但未來可能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在香港招股集資。

除了金融,美國總統特朗普撤銷中國留學生的簽證,及狙擊如哈佛等高等學府,將導至人才資源流向香港,而香港的高等學府反應甚快,馬上向這些學生招手。

不知何解,負面的言論往往特別吸睛,羅奇的「香港玩完」如是,回歸前的「香港已死」論亦如是,但回歸28年,雖然經歷不少風雨,但事實證明香港遠遠未玩完,反而開創新路向,不但有傳統的金融地產,也積極發展創新科技。

個人認為,羅奇在摩根士丹利時預測準確,成為市場「先知」,原因是有整個摩根士丹利研究團隊作為後盾,助他準確掌握市場及經濟脈搏,但現在他退休多年,缺乏一手資料,很多時候可能只是憑感覺、看新聞發表言論,偏偏由於以往建立起來的名聲,令不少人仍奉其言論為金科玉律,事實上港人大可不必如此認真看待一個評論員的言論。

另一位評論員David Webb認為香港永不會死,港交所和港府須更努力,吸引區內公司來港上市,其實不單是港府和港交所,每位市民也要盡力,香港的出路只有全力拚經濟,鞏固金融中心地位,以實力證明香港遠遠未玩完。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陳香蓮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