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媒揭英美協議暗藏遏華條款 或成美國脅迫盟友孤立中國供應鏈「樣辦」

博客文章

英媒揭英美協議暗藏遏華條款 或成美國脅迫盟友孤立中國供應鏈「樣辦」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英媒揭英美協議暗藏遏華條款 或成美國脅迫盟友孤立中國供應鏈「樣辦」

2025年05月14日 12:29 最後更新:12:32

5月8日英美簽訂了首份所謂「關稅貿易協議」,美方對英國鋼鐵和製藥等戰略領域設置了嚴格的所謂「安全」條款,暗藏了針對中國供應鏈的算計。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13日報道,中方回應該協議,強調了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國家間的合作不應違背或損害第三方的利益。報道認為,中方的言論可能使英國政府重啟對華關係時,面臨更大挑戰。

據《金融時報》引述貿易及外交人士稱,美國與英國上星期達成的「貿易協議」,是特朗普政府自上月宣布的所謂「對等關稅」後首個協議,涉及對英國鋼鐵與製藥產業施加附帶條款,就是英國需「迅速滿足美方對供應鏈安全及相關生產設施所有權的要求,以獲得美國關稅的豁免或減免優惠政策。

英美簽訂首份所謂「關稅貿易協議」,暗藏針對中國供應鏈的算計。

英美簽訂首份所謂「關稅貿易協議」,暗藏針對中國供應鏈的算計。

該協議指出,對英商品的關稅減免將取決於「第232條調查」(Section 232 investigations),該調查旨在判斷特定進口產品是否及如何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報道稱,表面上看,該條款適用於所有第三國,但英國官員承認,特朗普已暗示中國是其針對目標。

英國前貿易官員雷尼森認為,這條款是美國政府的對長期限制中國參與全球戰略性商品供應政策的進一步升級,華府希望英國和其他國家公開關鍵訊息,最終切斷與中國的經貿聯繫,尤其在鋼鐵等敏感領域。雷尼森為,若英國為換取關稅豁免,在對華貿易上進一步地附和美方立場,中方很可能以某種形式進行反制。

外交人士進一步指出,美方與英方達成的所謂「安全條款」,可能成為美國迫使其他盟友將中國排除在關鍵供應鏈外的「樣辦」(template),脅迫英國等盟友在敏感領域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和合作。

報道引述關注貿易的英國政府顧問稱,英方接受美方的「安全條款」,讓中方感意外和不安,尤其是在英國首相施紀賢領導的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對華關係。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方人士說,中國將需要做出回應,英國不應倉促同意這項協議。

據報道,對協議中涉及中國內容,英國政府聲稱,與美國簽署的貿易協議旨在「保障關鍵行業數以千計的就業崗位,保護英國企業,並為未來更大規模的貿易奠定基礎」,但又同時強調「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對英國仍然至關重要」,英國正「繼續以務實態度在符合本國及全球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

報道稱,中方此前已警告,各國勿與美國簽署威脅到中方利益的貿易協議。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曾表示,中方注意到一些經濟體也正在與美方進行談判,需要強調的是,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得不到尊重,堅持原則立場、堅持公平正義,才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確之道。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方將始終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堅定不移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定不移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中方願與各方一道,不斷深化互利合作,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抵制單邊保護主義和霸權霸淩行徑,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推動建設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觀察者網》引述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燕生表示,華府很明顯會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中,強迫對方接受類似條款以孤立中方,英方此舉對中方是不公平的,「這種毒藥條款(poison pill clause)其實比關稅還惡劣。」

但張燕生認為,中方不應立即採取反制行動,而是應該在與英方的對話中直截了當地提出此問題。他認為,根本性的問題在於美國,其他國家只是次要角色,應該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討論。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高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在90天內降低關稅,將稅率下調115%,雙方就會談達成結果發表了聯合聲明。

商務部5月12日表示,中美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邁出的重要一步。

商務部5月12日表示,中美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邁出的重要一步。

5月12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美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邁出的重要一步,為進一步彌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雙方在聯合聲明中達成多項積極共識,雙方認識到雙邊經貿關系對兩國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認識到可持續的、長期的、互利的雙邊經貿關系的重要性,本著相互開放、持續溝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繼續推進相關工作。

發言人又說,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就經貿領域各自關切保持密切溝通,開展進一步磋商。中方代表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雙方將定期或不定期輪流在中國、美國開展磋商,或在商定的第三國開展磋商。根據需要,雙方可就相關經貿議題開展工作層面磋商。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今日(6月22日)清晨,一則來自特朗普的訊息將中東推向更深的火藥桶邊緣:「美軍轟炸機已成功完成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的襲擊。」

特朗普社交平台發文

特朗普社交平台發文

特朗普隨後補充細節道:「所有飛機現已脫離伊朗領空。滿載的炸彈已投向主要核設施福尔多。所有飛機均已安全返航。祝賀我們偉大的美國勇士們。世界上沒有其他軍隊能夠做到這一點。現在是和平的時刻!感謝你們對此事的關注。」

《新華社》旗下微信公眾號「牛彈琴」質疑「和平時刻」的說法,直言「不,這是公然侵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將空襲他國關鍵設施稱為「和平時刻」,無疑是巨大的諷刺。這是一次不宣而戰的軍事行動,赤裸裸地踐踏了一個主權國家的底線,更像是在堆滿乾柴的區域點燃了一個巨大火把。當人們還在揣測美國是否會介入最近的以伊衝突時,答案以最激烈的方式給出。然而,分析普遍認為,最糟的局面,或許尚未到來。

特朗普聲稱這對美國、以色列乃至全球都是「歷史性時刻」,並呼籲「伊朗現在必須同意結束這場戰爭」。只是,在遭受如此沉重打擊後,德黑蘭真的會俯首認輸嗎?

信號早已浮現

事實上,這場行動雖突然,卻非完全無跡可尋。昨天(21日),敏銳的觀察者已從多個信號中嗅到了戰爭氣息。

信號一:B-2的關鍵航程。 六架美軍頂尖的B-2隱形轟炸機自密蘇里州懷特曼基地起飛,途中特意進行了空中加油。為何不一次性加滿燃油?這恰好暴露了其作戰意圖——為了能掛載極其沉重的「堡壘剋星」GBU-57A/B巨型鑽地彈。這種重達15噸的龐然大物,設計目的就是利用重力貫穿堅固掩體如福爾多地下核設施。全球皆知,只有B-2具備此投放能力,搭配加油機的行動,目標指向伊朗可謂昭然若揭。

B-2轟炸機。

B-2轟炸機。

信號二:「兩週」的煙霧彈? 儘管特朗普曾提及需要「兩週」時間,但美以媒體均披露,他已事實上批准加入對伊打擊。這種前後矛盾,更符合外界對其善用「戰略欺騙」的印象。此前有關B-2飛赴關島的傳聞,如今看來不過是另一層迷惑伊朗的煙幕。

信號三:伊朗的危機應對。 伊朗方面似乎也預感到了風暴將至。據報,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已轉移至安全的地下掩體,依靠核心助手通聯指揮,並暫停電子通信以防暴露。更甚者,據稱其已秘密安排好接班序列。官方的回應也異常強硬,警告美國介入將嚴重危及自身在中東利益,聲稱攻擊美軍基地「更容易」。外長阿拉格齊則強調,即使設施被毀,伊朗的核知識也無法抹除:「假設他們摧毀一兩個設施,我們也能重建,因為我們掌握了知識,掌握了技術,我們已經靠自己做到了,而技術不會倒退,也無法被炸彈摧毀。」總統佩澤什基安則緊急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重申不尋求核武,但拒絕「歸零」核活動,表示願就和平核項目「合作與建立信任」。

反擊與懸念:真正危機的序幕?

美軍以「外科手術」般的打擊宣示下場,完成以色列力有未逮的任務。但接下來,才是問題的關鍵:

伊朗必將反擊: 不反擊無法面對國內洶湧民意。目標會是哪裡?美軍中東基地?航母?這反擊會造成多大傷亡?

美以將如何應對反擊? 是否會趁機擴大攻勢,徹底摧毀伊朗核計劃、導彈能力,乃至更迭政權(如矛頭直指哈梅內伊)?

伊朗的底牌是什麼? 絕境下會否孤注一擲?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加速發展簡易核裝置(「髒彈」)?

核安全隱憂: 對核設施的攻擊是否已造成核材料洩漏污染?

巨大的不確定性如同陰雲籠罩。此刻,內地資深傳媒人「牛彈琴」分析認為,有幾點可以確認:

一、戰爭性質定性。無論理由包裝得多麼堂皇,不宣而戰摧毀他國核心設施,已是對主權的公開侵略,無可辯駁。轟炸後的「勝利祝賀」,更凸顯了對戰爭責任的漠視。

二、地區動盪必將外溢: 無論德黑蘭政權後續如何,這場劇烈震盪的衝擊波都將在中東廣袤的土地上肆虐。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的前車之鑒,都在訴說著秩序崩解後的長期痛苦。

三、大國棋局受阻: 美國試圖抽身中東、聚焦「印太」的戰略節奏,將被這突如其來的深度捲入徹底打亂;而那曾被追逐的「諾貝爾和平獎」榮光,在戰機引擎的轟鳴中,恐怕也只剩虛妄的泡影了。

閃電戰已畢,硝煙未散,而更濃重的風暴,或許已在醞釀之中。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