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期三(5月14日)立法會會議上,《香港中醫醫院條例草案》獲三讀通過,旨在禁止未經授權而使用香港中醫醫院的名稱及產生聯繫。目前,香港中醫醫院已進入開院籌備的最後階段,計劃在今年12 月 11 日起分階段開展醫院服務 ,並將視乎進度及供求於投入服務後 5 年內開展全部服務。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立法會議員、法案委員會主席陳永光指出,香港中醫醫院是香港首間以中醫藥治療服務為主的醫院,有關條文可以保障中醫醫院名稱的專用權,防止其他機構濫用名稱,誤導公眾以為其服務與香港中醫醫院有關。陳永光發現,現有些機構名稱與香港中醫醫院相似,當局需採取措施,協助市民辨別;香港中醫醫院亦應加強宣傳推廣,在網絡平台提供信息給公眾查閱,防止被誤導。
點擊看圖輯
立法會議員林素蔚。林素蔚Connie Lam FB
立法會議員陳永光。 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商界)李浩然則對首個特別為醫院名稱提供額外保障的條例表示理解和認同,他指出,本地冠以「香港」兩個字的醫療機構不多,若有,亦是有特別服務範疇。香港中醫醫院作為醫療體系的新事物,是香港中醫藥的旗艦機構,不止是地理標誌,更具戰略意義和發展任務。保護名稱專用權有獨特的必要性和意義。
立法會「A4」聯盟議員林素蔚就關注中醫醫院的保險覆蓋。她指出,目前中醫醫院已和保險業界達成協作,患者的住院服務將獲得保險覆蓋。她建議未來可考慮將門診服務也納入保險,不過此過程中不應增加中醫業界的行政負擔。同時,林素蔚關注中醫科研,希望中醫醫院可以推動中醫藥品質監管的香港標準,為香港中醫藥國際化奠定基礎。當局可為中醫醫院訂立具體的科研目標,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造福市民,打造國際中醫藥發展的典範。
立法會議員林素蔚。林素蔚Connie Lam FB
對於長遠的監管和法例,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在香港中醫醫院營運一段時間後,當局將依據其經驗,研究相關法律架構和監管制度,監管更多提供中醫服務為主的醫療機構。
盧寵茂。資料圖片
香港中醫醫院採用公私營協作的模式營運,由浸大中醫醫院有限公司管理、營運及保養,為市民提供提供純中醫、以中醫為主和中西醫協作的服務。
香港中醫醫院模擬圖。浸大網站圖片
《2025年建築物能源效益(修訂)條例草案》星期三(6月11日)獲立法會三讀通過。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修訂條例加強本港建築物能源效益管理制度,助力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
謝展寰。資料圖片
本次修訂條例主要進行五項修訂,包括把數據中心全面納入建築物能源效益標準的規管範圍、要求更多類型的建築物定期進行能源審、將能源審核周期由現時的10年縮短至5年、發布能源審核報告中若干技術資料,以及擴大符合註冊為「註冊能源效益評核人」的資格。
立法會現場。巴士的報記者攝
條例草案法案委員會主席盧偉國表示,能源審核有助於建築物擁有人加強建築物的能源使用,提升節能效果。他指出,25年數據中心增長迅速,佔全港建築物總用電量4%。修訂條例將未覆蓋的數據中心納入規管範圍,預計至2035年可額外節省5000萬度電。而要求更多類型的建築物定期進行能源審核,到預計到2035年每年可節省4.5億度電。他認為,修訂條例是與內地、新加坡看齊,有助鼓勵現有建築物採用綠色節能設備和技術,以取得更高經濟效益,希望可於2026年底前全面實施修訂條例。他建議政府推出更多配套措施,例如鼓勵業界使用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減少數據中心及建築物用電。對於修訂條例中加入國安考量,即涉及國安的建築物可以豁免能源審核,也屬合理。
盧偉國。資料圖片
對於住宅建築物的公用地方等四個類別建築物可豁免能源審核,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陳紹雄則認為,大型屋苑的公用部分能源消耗大,希望政府日後可以審視此四個類別建築物的能源消耗情況,適時更新有關規定。而將能源界別和合資格環保專業人士納入「註冊能源效益評核人」的資格,可使政府的能源審核人手足夠,議員表示支持。
陳紹雄,資料圖片
業界反映,機構在能源審核和改善上或會面臨財政和技術困難,呼籲政府提供相應支援。同為選委會界別的林振昇指出,政府目前有提供相關財政誘因和資源措施,例如「自願性香港建築物能源效益註冊計劃」就有提供稅務誘因,兩家電力公司也有相關計劃。他希望政府可以增加宣傳力度,讓更多企業了解。
林振昇。資料圖片
要達至碳中和目標,不少議員認為單靠條例並不足夠。同為選舉委員會的黃錦輝建議,政府還需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廣脫碳方案、高效節能設施和綠色材料。在科技進步的情況下,應鼓勵企業發展碳補集、碳利用和碳封存技術和二氧化碳去除工藝,推動社會低碳轉型。
黃錦輝,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商界)李浩然則指出,現時全港建築物只有30%具備基礎智能監管系統,該系統可以適時檢測和調節,提高建築物能源利用率。他建議可以在能源審核、設備改造上,全面植入物聯網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例如政府可為建築的設備投資提供補貼,要求新建築物預留智能系統接口,而舊建築在改造時需要同步完成基礎數字化改造。同時,配合完善能源審核、減排認證、碳交易的全產業鏈。這些舉措有助於城市治理數字化,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適度。
李浩然,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吳傑莊提議,香港可參考新加坡綠色融資措施,協助業主零投資實現低碳轉型。亦可以借鑑新加坡的綠色建築獎勵計劃2.0,以綠色建築標籤認證,為達至綠色建築標誌零耗能等級,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築物提供資助。
吳傑莊。巴士的報記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