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國家指明要招募間諜去竊取另一個國家的機密時,對象國可以不回應嗎?今次事件的主角就是美國。
5月1日,美國中情局(CIA)發佈了兩段新影片,公開招募中國公民,為中情局服務,從事對中國政府的間諜活動。
妙就妙在美國做這些事情,還要公告天下,或許這也是一種心戰。
中央情報局去年已用中文發佈了一段教學影片,告訴中國人該如何安全使用暗網聯繫中情局。《紐約時報》引述一名美國官員表示,如果去年那段教學影片沒有起到作用,中情局就不會再製作這些精美的新宣傳片了。
特朗普政府新任命的中情局局長拉特克利夫顯然要加強對華情報。拉特克利夫4月在給中情局官員的一份報告中說,中國是中情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拉特克利夫還告訴美國國會議員,中情局需要重建其在中國人力情報收集網絡,需要情報專員去招募中國官員,竊取中國政府機密。
不要以為這些事情和香港無關,香港是美國刺探中國情報的一個焦點。特區政府一直在研究制訂執行《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的附屬法例,如今面對美西方的嚴峻挑戰,訂立未雨綢繆的附例,自然是「早一日,得一日」。近日特區政府就推出的《維安條例》附例,包括中央駐港國安公署可指定履職場所,其他人不能非法披露國安公署調查工作等。
1. 權力本已存在。附例推出後,有網上評論指這是否國安公署擴權?其實公署的權力本已存在,附例只是更清楚地指明其權力行使的方式。《香港國安法》第55條規定國安公署可在嚴重情況對行使案件管轄權,包括案件涉及外國或者境外勢力介入的複雜情況,特區管轄確有困難;特區無法有效執行《香港國安法》;出現國家安全面臨重大現實威脅。國安公署可在嚴重情況管轄案件的權力本已存在,並無擴大。在美國中情局公然要針對中國的前題下,我們那能假定這些極嚴重情況不會發生?
另外,附例訂明執行細節,包括公務人員須及時向國安公署提供一切所需和合理的協助;任何人須遵從公署根據《香港國安法》第57條簽發的法律文書,包括沒有遵從公署的法律文書,提供虛假資料,披露公署調查資料等皆屬犯罪。另外蓄意妨礙公署執行職務、假冒公署人員及偽造公署文件,亦屬犯罪。這都是參照香港法例常見的同類罪行,只是清楚界定公署人員執行職務時也受類似的法律保障,可以說是明晰了權力行使的情景,並無擴大政府的權力範圍。
2. 規範加強保障。國安公署在港執行職務或行使案件管轄權時,相關的法律程序、國安公署工作受保護的範圍、其他政府機構協助的義務,都要由附例定出明確的規範。批評者慣性地對附例的規範看成對市民的「限制」,這只是一種慣性負面思維。以國安公署的履職場所為例,附例生效後,特區政府刊憲宣布令列出6處與國安公署履職相關的地點為禁地,包括銅鑼灣維景酒店等公署辦公地點。有評論話這些「禁地」接近民居,又話不知能否和這些地方出來的人員說話,怕誤墮法網云云。這些講法完全是危言聳聽。
國安公署的辦公地點明示為禁地,就如市區也有軍營一樣,同樣明示為禁地。現在九龍塘軍營附近也有學校和民居,不見得對市民生活有任何影響。正常居民不會胡亂進入這些地方,明示為禁地沒有增加什麼新的「限制」。國安公署辦公地方刊憲公示列為禁地,門口掛牌警告,正正提醒普通市民,不要亂入這些地方。這不會增加市民墮入法網的機會(因為擅入本來也是犯法),反而加強了保障,減少市民因為無知而誤入的可能。頭腦正常市民應該明白,你若不是看了中情局影片應聘做美國間諜,就不要偷偷地潛入國安公署的辦公室了。
新訂立的國安附例,對一般良民毫無影響,但對外國間諜就有切身打擊。訂了法律講明和公署行使職權相關的那些行為非法,外國間諜被抓個正著時,就不能鑽法律空子,說國安公署人員執法不受本地法律保護,他們可以公然抗命了。
盧永雄
中美倫敦貿易談判結束,特朗普一則帖文一度嚇壞市場。
事緣中美倫敦結束會談之後,只是聲稱達成框架協議,並沒有公布協議內容,美方話要等候總統特朗普批准。特朗普就按他的常態,將他自己的「真相社交」社媒的帳號當作發布美國政策的平台,他昨日在「真相社交」上發帖說,「我們已和中方達成協議,只等待習主席和我最後批准。中國將向美國全面提供磁鐵及任何我們需要的稀土,相對地美國會向中國提供大家同意的東西,包括容許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留學(這是我本來就認為是好的),我們(美國)可以拿到55%的關稅,中國可以拿到10%,大家的關係非常好」。
特朗普的帖文一出,馬上惹起市場關注,因為他提到向中國徵收55%的關稅,令人懷疑是不是美國又要提高關稅,因為上次日內瓦談判,中美雙方同意退到4月2日開徵對等關稅時的狀況,然後所謂對等關稅只是各自徵收10%,由於特朗普政府在4月2日前,已經徵收中國20%的「芬太尼關稅」,所以美國是徵收中國的30%關稅,而中國對美國是徵收10%的關稅。
特朗普這個突然出現的「55%關稅」的說法,惹起市場再加稅的疑慮。不過後來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接受CNBC訪問的時候就澄清,另外25%關稅是指在特朗普上任政府時已經加徵的關稅。換言之,特朗普是專挑對他自己有利的角度來宣傳,誇大自己的政績,卻引起市場的無謂擔憂。
特朗普另一個誇大的地方,是說到美國在這次談判上沒有什麼讓步,只是放寬中國學生去美國學習,而中國就同意再供應稀土和稀土磁鐵,這個說法同樣誤導。要留意,特朗普的語言藝術是說,美方會提供「大家同意的東西」,然後只提到留學生一項,其實美方應該同意了更加多的事情。
回看這次中美爭拗的緣起,在兩個多星期前特朗普突然發帖,說中國違約,後來美國官員吹風指中國不供應稀土,特別是稀土磁鐵給美國。但國家商務部後來就發表聲明,強烈反駁中國違約的說法,當中提到美方在日內瓦談判之後,至少做過3個小動作,包括一、停止向中國供應芯片設計自動化軟件(EDA);二、向外國發警告指華為的人工智能昇騰芯片不安全;以及三、限制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
而中國控制稀土磁鐵出口,相信是回應美國這些在日內瓦會議後針對中國的升級行為,估計這次倫敦會議就是雙方各自取消日內瓦會議之後升級的行動。換言之,美方不單是撤銷針對中國留學生的行為,還會移除其他針對中國的新增舉措。
據《華爾街日報》的消息,中方最快會在兩國元首確認框架協議的一個星期之內,恢復用於電動車、 風力發電機、電子銷售產品和軍事裝備的稀土供應。而美國除了撤銷對中國留學生簽證限制之外,還會放寬對華出口用於生產塑料的乙烷,及飛機引擎與相關零部件等新增的針對措施。
《華爾街日報》更加爆料指,中方決定恢復對美國稀土供應只是半年,作為今後中美持續談判的籌碼,並非長期供應。換言之,如果中美最後未能達成全面協議的話,中國又會再停供稀土。
可以這樣總結:第一,在中美達成日內瓦協議之後,美國繼續不斷推出一系列針對中國的零星行為,在上屆政府,美國已經有這種習慣,一方面談,一方面搞。在拜登政府任內,中國會採取容忍態度,但中國現在不忍了,一見到美國搞事,就馬上停供稀土,最後在這次倫敦談判成功叫停美國新增針對中國的措施。
第二,特朗普報喜不報憂,誇大了美方獲得的東西,但提也沒提中國供應稀土的限期只是6個月,這就是懸掛在特朗普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美若最後達不成終極協議,懸劍就會劈下。
第三,即使中美在倫敦達成框架協議,但是兩國的競爭態勢仍然持續,中美在關鍵領域裏面仍然會互相卡壓,例如美國仍然會限制人工智能芯片、例如英偉達的H20芯片供應給中國。
而《人民日報》最近頭版刊登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訪問,特別提到他說,「中國芯片雖然落後美國一代,但是透過用疊加和集群等方法,就可以解決那些問題」。這個也是擺出一個明顯的態勢,既然華為的昇騰910C芯片,已經追上英偉達的芯片,中國也無懼美國斷供高階人工智能芯片,反而借勢增強國產化,希望推動昇騰芯片,成為可以和英偉特競爭的對手。這正好是借中美貿易戰,推動中國自立自強的好時機。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