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東簽證便利化 香港經濟新引擎

博客文章

中東簽證便利化 香港經濟新引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東簽證便利化 香港經濟新引擎

2025年05月17日 07:00 最後更新:14:00

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商貿代表團訪問中東,在行程最後一站科威特宣布了本次訪問的六大成果,當中包括了卡塔爾、阿聯酋對香港特區護照持有人給予30日免簽證安排,阿曼也將免簽入境期限從10天延長至14天。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商務午宴致辭。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商務午宴致辭。

這意味著香港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國家的人文交往將更緊密,以民間交流助力「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共同搭建不同經濟體之間相互理解、文明對話的合作網絡,迸發更多商機。香港亦能從此中找到新經濟引擎。

首先,在香港的支柱產業金融領域,簽證便利化直接推動兩地金融人才流動。面對中東地區規模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香港金融人才可更頻繁地前往這片「藍海」,無論是參與當地發展項目的融資、為發行伊斯蘭債券提供專業意見,或是遊說中東資本選擇香港作為進入亞洲市場的跳板、吸引更多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都對香港金融業發展有莫大裨益。

在日漸過從甚密的交流中,中東地區地緣政治可能產生的投資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規避。在更妥善的風險管理投資環境之下,對中東企業赴港二次上市、兩地ETF互通及主權財富基金合作等投資標的,投資者及整體金融市場的保障得到進一步鞏固。

其實,筆者曾聽香港製造業前輩提及業界在上世紀前往中東營商的經歷,但因當時香港與中東國家之間的交流設限,之後更隨著製造業北移而使兩地經貿往來逐漸式微。

但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東市場受到愈來愈多港商的重視。簽證便利化直接減少了企業的時間與行政負擔,尤其利好中小企業和初創公司。港企赴中東參展、洽談業務、商務考察等活動,確定性及靈活度提升,有利合作意向的達成。

海合會國家近年來正積極致力於經濟多元化,從傳統的能源出口主導,轉向金融、科技、航空、新能源等高增值產業,與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中的「八大中心」定位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合作基礎。

以創新科技產業為例,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可以依託內地強勁的研發及製造能力,通過簽證便利化去建立中東分銷網絡,結合中東資本與中國技術,形成協同效應,促進兩地創科產業的發展。

中東對香港的簽證便利化看似僅為一個細小的切入口,但從金融服務至傳統貿易,再到創科產業,隨著人員流通的壁壘屏障被打破,這種軟性的交流將會轉化為實際經濟收益。特區政府正積極探討與海合會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等合作,相信在此過程中,香港的「超級聯系人」角色將更加凸顯,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劉興華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遠遠未玩完

 

摩根士丹利前要員羅奇本周初突然「打倒昨日的我」,說稱「香港玩完」言之過早,現在中美的緊張局勢,反而令香港復興,他更提到,香港金融的成功,或取決於與中國的聯繫,中美衝突為香港帶來機遇多於威脅,更說這是去年2月他未預料到的。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仍在,遠遠未玩完。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仍在,遠遠未玩完。

一年前羅奇發表「香港玩完」論時,正值香港經濟低潮,羅奇的言論無疑給脆弱的市民信心一記重擊,他當時列舉三大利淡因素,包括 1. 中國經濟放緩 ; 2. 香港成為中美對決的夾心餅 ; 3. 北京在香港實施國安法。港府多名高官、港交所主席史美倫俱高調反駁,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在《金融時報》撰文,與羅奇隔空罵戰,但在經濟和股市都低迷的情況下,負面的言論特別容易引人注目。

事隔一年,事實證明羅奇錯誤,新股排隊來港上市,港股恒指升至23000水平,多家大行調高恒生指數目標,羅奇也不得不承認這些事實,他更說,美國施加的壓力,或導致中美全面金融脫鈎,而香港將因而受惠,因此,與中國的聯繫反而是香港的正面因素。事實上,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剛上市的巨無霸寧德時代,被美國國防部列入黑名單,難以在美國上市,香港正好取代了這位置 ; 此外,原計劃在英國倫敦上市的希音(SHEIN),據聞也計劃改在港上市,以往企業多謀求歐美上市,但未來可能愈來愈多企業選擇在香港招股集資。

除了金融,美國總統特朗普撤銷中國留學生的簽證,及狙擊如哈佛等高等學府,將導至人才資源流向香港,而香港的高等學府反應甚快,馬上向這些學生招手。

不知何解,負面的言論往往特別吸睛,羅奇的「香港玩完」如是,回歸前的「香港已死」論亦如是,但回歸28年,雖然經歷不少風雨,但事實證明香港遠遠未玩完,反而開創新路向,不但有傳統的金融地產,也積極發展創新科技。

個人認為,羅奇在摩根士丹利時預測準確,成為市場「先知」,原因是有整個摩根士丹利研究團隊作為後盾,助他準確掌握市場及經濟脈搏,但現在他退休多年,缺乏一手資料,很多時候可能只是憑感覺、看新聞發表言論,偏偏由於以往建立起來的名聲,令不少人仍奉其言論為金科玉律,事實上港人大可不必如此認真看待一個評論員的言論。

另一位評論員David Webb認為香港永不會死,港交所和港府須更努力,吸引區內公司來港上市,其實不單是港府和港交所,每位市民也要盡力,香港的出路只有全力拚經濟,鞏固金融中心地位,以實力證明香港遠遠未玩完。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陳香蓮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