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印巴衝突中,巴基斯坦空軍運用「A射B導」戰術,成功以中國製殲-10CE戰機搭配多型雷達系統,擊落包括3架法國「陣風」在內的5架印度戰機。 此戰果引發國際軍火市場震盪,印尼國內對其耗資81億美元採購42架「陣風」戰機提出質疑,更有當地網民直言:「得知『陣風』可能被更便宜的殲-10擊落,希望總統改購中國裝備。」

印度「陣風」戰機
這場空戰關鍵在於巴方採用的「A射B導」聯合制導體系——戰機在百公里外發射導彈後,由預警機和地面雷達接力引導,直至導彈進入「不可逃逸區」後, 導彈的主動雷達啟動,最終完成對目標的跟蹤、鎖定和擊殺。
巴基斯坦空軍發射的超視距空對空導彈採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作用距離比機械掃描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更遠,因此「不可逃逸區」範圍更廣,實現最後擊殺的概率也更大。

YLC-8E反隱身雷達
目前,巴基斯坦混合裝備了包括中國製造的YLC-8E在內的多款地面雷達,還有中國ZDK-03和瑞典「愛立眼」空中預警機。不難推斷出,這次空戰除了中國造戰機「立功」以外,中國造雷達發揮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
中國雷達科技的突破源自艱苦自主研發歷程。 20世紀中期,世界格局風雲變幻。在核武器的烏雲籠罩之下,為預防彈道導彈攻擊,急需建造自己的相控陣雷達。當時,由於外國的技術封鎖,因此走上了艱辛的自研道路。

「7010」遠程預警相控陣雷達
1970年代在北方山區建造的「7010」預警雷達,以近萬個電子單元實現數千公里探測距離,建造團隊在惡劣環境中完成這項戰略工程。 參與該項目的中國工程院士賁德早年接受媒體訪問時憶述:「山洞裏夏天悶熱潮濕、冬季嚴寒刺骨,但團隊始終保持高昂鬥志。」

雷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賁德
現年87歲的賁德見證中國雷達從追趕到領先的全過程。 他帶領團隊攻克相控陣雷達科技時,曾自學英語研讀文獻; 在研製機載脈衝多普勒雷達期間,更經歷十年無休的攻堅期。 「我們用十年時間打破外國壟斷,造出『爭氣雷達』。」賁德在2017年受訪時透露,該型雷達研製成功後自己大病數年。

讀書期間的賁德

賁德帶領團隊討論機載火控雷達研制方案
當前中國雷達科技已實現「彎道超車」,最新展品能有效偵測周邊國家隱形戰機。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實戰驗證將大幅提升國際買家信心,多國採購團正接洽中國軍工企業,涵蓋戰機、飛彈及雷達系統的全套裝備採購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航展公開展示的裝備往往「已非最先進型號」,反映軍中裝備的系統或具備更强效能。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