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都唾手可得時,我們並不會珍惜,空氣和水就是這樣。
其實香港也曾經試過很缺水的日子,最近看到「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拍攝的《一滴水的奇幻飄流》,講述東江水供港工程60周年,就喚起我兒時的回憶。
香港1963年曾經大旱,那時香港人口323萬,全年需要水量大約217億加侖,但是香港當時各個水塘的總容量只有105億加侖,一旦雨水不足,供水就極其緊張。不幸的是,1963年降雨量嚴重不足,全年降雨量只得901毫米,是平均降雨量的38%。到了1963年6月1日,水塘存水量更降至1.75億加侖,僅佔總存儲量的1. 7%。
香港面臨水源枯竭,港英政府就實施一次比一次嚴格的制水措施,在1963年5月2日開始每日供水3小時,5月16日變成每2日供水4小時,到6月進一步改爲每4日供水一次,每次4小時。制水措施一直延至到一年之後,颱風帶來的暴雨才取消。
1963年街上出現輪候取水的水桶陣。
我當時年紀非常小,但對制水仍然有印象,還記得一有水供應的時候,家中就用各種大桶小桶來裝水,最嚴重的時候根本沒有水洗澡,媽媽只是幫我用少少水弄濕毛巾抹身。當時「樓下閂水喉」成爲了香港的名句,因爲舊樓的水壓不足,4日放開一次供水的時候,樓下長開水喉,樓上就繼續無水,所以樓上的住客會大喊「樓下閂水喉」。
當時港英政府的應急方法是跟內地商量,在廣東省政府批准之下,安排10艘輪船由珠江運送食水到港,一個月之內輸入了3.5億加侖水到香港,暫解香港燃眉之急。
當時新華社社長梁威林提議,可以從廣東省建水管輸水到香港,後來港英政府和內地溝通,最終在總理周恩來拍板之下,決定了東江水供港計劃。
不過,這個跨越千山萬水的供水計劃,在當年內地薄弱的條件下,是一個震驚全國的大工程,要將東江水由下游抽回上游,逆流而上,然後翻山越嶺,再供應到香港。其中石馬河工程是供水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8級泵站每一站抽水,將水位提升,令石馬河天然河道從北向南流。最終這項工程僅用了11個月就完成了長達83公里的逆向倒流,最終東江水到達香港,解決了香港用水危機。
《大公報》訪問了一個年近九旬的東江水建設者李幹,李幹是廣州人,憶述在1964年剛過了五一勞動節,他就去到東深供水工程的工地上開工,當時沒有很多工具,附近一帶的農民加入幫忙挖水道,都是帶着自己家的鋤頭來幹活的。
由於希望在一年之內完成工程,上萬工人都是沒日沒夜地工作,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睡的都是草蓆,冬天只能夠用冷水洗澡。李幹說,當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照片,見到一個香港小女孩用擔挑擔著兩桶滿滿的水,相當淒涼,這個畫面令到他們的工程人員更加心急,快馬加鞭,希望可以盡快建好供水工程。
建設期間,經歷5次颱風侵襲,工人住的工棚根本擋不住颱風,連夜被吹翻了,很多水泥、物資和設備都被大風捲走,但是工人都是冒著風雨去搶修。
終於到1965年2月27日,東深供水工程落成大會在塘廈舉行,這條逆流而上的石馬河工程,終於將東江水引入香港,當年28歲的李幹和衆多建設者一齊站在台上,見證了東江水工程的啓用,他也為能夠向香港同胞供應淡水,感到自豪。
後來在1965年,有一套紀錄這件事的影片《東江之水越山來》在香港播映,年紀小小的我亦曾經在戲院觀看,印象甚深。香港一個彈丸之地,能夠保障食水供應無缺,都是靠祖國的東江水工程支持。
說到這裡,「飲水思源」這4個字,就再湧上心頭了。我們不要把一切都覺得唾手可得,幸福背後是經過千萬人的努力,我們應該懂得感恩。
盧永雄
中東局勢戰雲密佈,以色列對伊朗突襲,擊殺伊朗兩個最高軍事將領和大批核科學家,伊朗以導彈還擊,以伊兩國互攻。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就繼續猶豫不決,未決定是否支援以色列,用美國的B2型轟炸機攜帶重型的巨型鑽地炸彈,去轟炸伊朗深藏在地下90米的福爾多核設施。
這次以伊開戰,伊朗基本上掉失制空權,以色列的戰機如入無人之境,飛近首都德黑蘭施襲。伊朗陷入這種困境,可以說是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親美思潮的惡果。
第一,錯過了中國戰機。伊朗現在最先進的戰機,仍然是1979年巴列維王朝的時候購買的美製 F-14A 戰機。這些都是機齡50年以上的老爺機,加上美國制裁陷入零件匱乏的狀況,面對以色列有45架F35I隱形戰機,完全是一個被動挨打的局面。
最近巴基斯坦和印度空戰時,巴基斯坦使用中國的殲-10CE戰機,發射霹靂-15中程導彈,擊落印度的法製陣風戰機,殲-10戰機隨即聲名大噪。這樣就讓人想起,在2008年中國的殲-10戰機首次亮相珠海航展,當時外界認為最可能的買家,就是巴基斯坦和伊朗,結果巴基斯坦最後買了殲-10戰機,而伊朗就從未採購。
在2008年11月6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評論題為《中國人的公開表演》,文章提到殲-10戰機在珠海航展亮相,飛行員通過急轉彎、垂直上升和360度旋轉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試圖震撼觀衆,《華爾街日報》指中國想發出的訊息是明確的,那就是中國的軍事時代已經來臨,而且速度很快。
不過當時《華爾街日報》就說,中國目前並非一個貨真價實的軍事超級大國,珠海航展展示很多高端技術,都是抄襲外國的技術,真正來自中國獨立研究的技術寥寥無幾。現在回看美國媒體17年前的評論,覺得荒謬可笑,如今中國已經有兩款第6代戰機亮相試飛,而現在美國的6代機就只是PowerPoint上的畫作。
此外,當年也有西方評論指,中國的殲-10戰機有50多處毛病,恐怕這也是伊朗不採購殲-10戰機的一個關鍵原因。伊朗飛行員慣了駕駛F-14,德黑蘭有不少人仍然很西化,自然看不起中國的殲-10了。但是如果伊朗當年大量採購了殲-10戰機的話,恐怕即使仍然落後於美國的F-35,但有霹靂-15中程導彈保護,恐怕也不至於門戶洞開,將制空權完全拱手讓予以色列。
第二,親美派左右大局。伊朗的最高領袖是宗教領袖哈梅內伊,當年最高領袖高美尼是1979年推翻巴列維王朝時的領導者,他死後就由哈梅內伊繼任,而伊朗總統就由選舉產生。美國長期制裁伊朗,伊朗人生活艱苦,國內不時生起一些思想,想政府向美國跪下,換取解除制裁。
所以伊朗總統人選,就在強硬派和親美派之間不斷輪轉。上任總統萊希本來是一個強硬派,甚至被視為現任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的接班人,但是他在2024年就在一場不明所以的直升機意外中墜機身亡,現在看來這場空難亦很可能是人為,反正伊朗強硬派總統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下台。
之後換上來的現任總統佩澤希齊揚,就被視為是一個親美派,但殘忍的現實是親美派做總統,並不等於美國會支持伊朗。當佩澤希齊揚上台時,就有年輕朋友問我,是不是會迎來伊朗的改革,甚至可以跟美國改善關係。我就叫他不要這樣樂觀,認為伊朗的局勢不是伊朗總統說了算,而是美國說了算。
伊朗總統試圖親美,問題是美國是不是容許你親,特別是以色列在旁虎視眈眈,你越親美,即是越軟弱,就越是暴露了自己的軟肋。結果美伊一開始談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就發動空襲,伊朗國內如果不是有那麼多親美間諜,為何兩個最高將領的位置會被以色列的導彈鎖定呢?伊朗國內想跪低的人太多,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這就讓我想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4月的時候,在「全民國安教育日」所說的金句。他說,「美國見不得香港好,關稅戰的目的,不是要我們的稅,是要我們的命……若想向美國求饒換取和平的話,此是極其幼稚,背叛祖國也不會有好下場。」
伊朗的悲慘命運正正反映了,如果有人想跪求美國的話,只會將自己的國家推向深淵。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