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透過沉浸式體驗振興其文化遺產,讓遊客以創新和互動的方式探索傳統。
影片截圖
更深入了解閩南文化
在福建省廈門市,中國首個閩南奇幻主題景區「邂逅閩南:穿越時空之旅」正吸引大批遊客。透過與演員互動,探索83個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例如春仔花、閩南磚雕、灰塑、木雕、剪瓷雕、傳統香製作技藝等,遊客可以更深入了解閩南文化,有遊客感慨,「孩子們對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不多,這使得這次體驗非常棒。」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透過虛擬和數位展示讓文物「活」起來
在浙江杭州,以XR展覽《唐宮夜宴》為主題的沉浸式體驗正式對外開放,將擴展現實與文化敘事融為一體。透過虛擬和數位展示,文物變得「活」起來,讓觀眾沉浸在唐代人的生活之中。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企業積極創造新場景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表示,「企業不再只是把設備設施投入到文化本身,而是積極創造新的場景,彌補以往在營運能力和文化挖掘方面的不足,對文化內容進行整合性的挖掘和行銷。」
影片截圖
演出設備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除了沉浸式場景之外,演出設備的現代化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浙江大豐實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郭浩在演出設備研發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他指出,該公司正在研發尖端藝術裝置,例如類似無人機的舞台裝置,以進一步增強觀眾在演出時的沉浸式體驗。「我們對飛行角度、姿態等進行了300多次飛行模擬實驗,編寫了1500多次程式碼計算分析,最終達到了現在的效果,可以與虛擬背景、音響、燈光等多媒體設備完美融合。」
影片截圖
被譽為「AI教父」的辛頓近日發表預測,指出AI將逐步取代多數「平凡智力勞動」工作,體力操作類工作反而更安全,他建議人們轉向從事藍領工作以因應即將到來的大規模失業危機。
AI教父:AI將逐步取代多數「平凡智力勞動」工作
辛頓(Geoffrey Hinton)在16日播出的《CEO日記》(Diary of a CEO)播客中直言:「枯燥的腦力工作,AI最終會取代所有人」,特別是律師助理、電話客服等職位,他更坦言「若我在客服中心工作會嚇壞」。
藍領工作成為「AI避風港」
辛頓認為體力操作類職業更難被取代:「AI要達到人類的肢體靈活度還需很長時間,所以當水管工是個好選擇。」早前有報導指出,許多Z世代在目前的就業市場困境中紛紛轉向藍領工作。
以人類為主、AI為副的工作模式發展
辛頓提到,醫療等有「無盡需求」的產業,尚能消化AI的衝擊,但其他多數行業將因AI面臨劇變,他警告說「大規模失業已經以某種形式開始了」。雖然有專家認為對AI取代初階工作的擔憂被夸大,辛頓認同人類崗位未必完全消失,而是朝向人類為主、AI為副的工作模式發展,但未來「1人搭配AI工具,就能完成10人工作量」,這勢必導致裁員潮。
觀看影片
在較早前舉行的2025年慕尼黑國際物流博覽會上,多位業內人士也持類似觀點,認為AI正成為驅動行業變革的重要力量。
「機械狗」開發人員:人類仍是決策核心
研發一款應用於航空貨運倉庫的「機械狗」的研究人員魏納表示,AI在整個系統中承擔著三項關鍵任務:識別貨物結構中的規律、優化機器人車隊運行,以及進行預測性管理。「這三方面共同作用,使我們能夠構建更智能、更具前瞻性的倉儲系統。」
辛頓。AP資料圖片
物流自動化發展方向:人監督、多機械人協同
他強調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類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決策核心,「目前的發展趨勢是控制中心由一名人類操控員監控整個機器人車隊,並在出現錯誤時介入」。這與辛頓的看法有所契合——「人監督、多機械人協同」將成為物流自動化發展的方向。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人類的工作機會將不可避免地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