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這波操作太強 印度車企也喊急急如律令了

博客文章

中國這波操作太強 印度車企也喊急急如律令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這波操作太強 印度車企也喊急急如律令了

2025年06月07日 09:00 最後更新:13:08

中國去年就鎵、鍺、銻、石墨等兩用物項實施嚴格對美出口管制後,今年4月又新增7類中重稀土物項的出口限制措施。另據外媒透露,中國正建立稀土出口許可制度,全面追蹤生產鏈,進一步收緊對稀土資源的管控。

《日經亞洲》報道,隨著稀土庫存即將耗盡,印度汽車製造業正面臨巨大壓力,擔憂生產線即將停擺。一位印度業內高管表示,供應商庫存通常僅能維持3至6周,很快將面臨短缺。他指出,中國的出口許可證要求複雜的文書工作,審批流程冗長。印度進口商需先獲本國外貿總局批准,再經印度外交部提交申請至中國駐德里大使館,最終由中國商務部審批。目前,20多份申請仍待審批。

另一位高管透露,印度政府正積極應對行業的急切需求,商務部、重工業部和外交部已介入,總理辦公室也在密切跟進。印度駐北京大使館正安排印度汽車及零部件製造商代表團與中國商務部會面,具體日期尚未確定。

印度塔塔汽車。AP資料圖片

印度塔塔汽車。AP資料圖片

作為全球第四大汽車生產國,印度卻高度依賴中國進口的稀土和零部件。《南華早報》指出,印度電動汽車銷量去年超190萬輛,佔國內汽車總銷量的3.6%,但幾乎所有車型都倚賴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僅在2024年,印度就從中國進口了價值約70億美元的電動汽車電池和磁鐵。儘管印度擁有690萬噸稀土儲量,但其開採和加工能力落後,遠不及中國的先進精煉設施和高效供應鏈。

市場研究公司Grant Thornton Bharat的合伙人兼汽車行業負責人梅赫拉表示,中國稀土出口限制導致印度電動汽車生產延遲、成本上升及技術研發放緩。2023年,中國加工逾20萬噸稀土,而印度僅加工1萬噸,凸顯技術差距。分析人士警告,若不加速自主化轉型,印度可能在清潔能源競爭中落後。

對於稀土出口管制,6月5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方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是非歧視性的,不針對特定國家。

簡單總結,中國的稀土管制影響不僅限於印度。正如英媒所稱,中國已對稀土磁鐵行業引入跟蹤系統,要求生產商提交交易量和客戶信息,顯示出口管制可能成為長期政策,旨在強化行業監管並打擊非法行為。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隨着特朗普對美聯儲的持續攻擊,及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動盪,歐洲多國出現將黃金儲備從紐約撤出,運回本國的聲音。

德國左翼民粹主義政黨「瓦盟」BSW法比奧·德·馬西(Fabio De Masi)指,在動盪時期,有充分理由將更多黃金轉移到歐洲或德國。意大利經濟評論員恩里科·格拉齊尼(Enrico Grazzini)也在當地報章發文,指將意大利43%的黃金儲備留在不可靠的特朗普政府手中,對國家利益來說非常危險。

《金融時報》報道,隨着特朗普對美聯儲的持續攻擊,及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動盪,德國和意大利出現將黃金儲備從美國撤出的聲音。

《金融時報》報道,隨着特朗普對美聯儲的持續攻擊,及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動盪,德國和意大利出現將黃金儲備從美國撤出的聲音。

紐約與倫敦並列為世界最重要的黃金交易中心之一的地位。據世界黃金協會數據,德國和意大利的黃金儲備量分別位居世界第2和第3,僅次於美國,分別為3,352噸和2,452噸。兩國都嚴重依賴位於曼哈頓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作為託管機構,各自在美國儲存了超過三分之一的黃金。據《金融時報》計算,兩國在美國儲存的黃金市值超過2,450億美元,是國家財富和金融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被視為避險資產,用作對沖通脹和貨幣波動的工具。

惟現在,特朗普反覆無常的政策,包括多次公開威脅美聯儲,指其如果不降息,他可能不得不「強迫某些事情發生」,再加上關稅、貿易政策,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政客和分析人士越來越認為黃金儲備應該留在本國。

在德國,「黃金回流」的想法得到了政界兩端的支持。前德國基社盟保守派議員彼得·蓋韋勒(Peter Gauweiler)指,德國央行在保護國家黃金儲備方面「絕不能走任何捷徑」。

他表示 ,過去10年,將黃金儲存在國外是否變得更加安全和穩定,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地緣政治風險讓世界變得更不安全。

歐洲納稅人協會已致函德國和義大利財政部和中央銀行,敦促政策制定者重新考慮依賴聯儲局會作為黃金託管人。

該協會主席邁克爾·雅格(Michael Jäger)坦言「我們非常擔心特朗普干預美聯儲局的獨立性。」
他指,其建議是將(德國和意大利的)黃金帶回國內,以確保歐洲央行在任何時候都對其擁有控制權。

《金融時報》上周對全球70多家央行的調查顯示,更多中央銀行正考慮在國內儲存黃金,因為它們擔心在危機情況下無法獲得其黃金儲備。

據美國《新聞周刊》指,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黃金儲備國,也替意大利、黎巴嫩等國保管了一些他們的黃金儲備,但像中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絕大多數的黃金儲備都在國內。

一項對70多家全球央行的調查顯示,由於擔心危機發生時無法取得黃金,更多央行正考慮將黃金儲存在國內。

歐洲央行依賴美聯儲作為黃金保管者的做法,長期以來都是一個爭議點。二戰後經濟繁榮的兩個10年間,西歐國家在與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中積累大量黃金儲備。在1971年前,在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體系下,即實施「固定匯率」使美元與黃金掛鉤,使成員國可由美國央行兌換成黃金。

20世紀60年代中期,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對布雷頓森林體系失去信心後,將法國的大部分黃金儲備轉移回巴黎。

在德國,一場始於2010年的「將黃金運回國內」的草根運動改變了德國央行的策略。2013年,德國央行決定將一半儲備存放在國內,通過一次耗資700萬歐元的高安保行動,將674噸的金條從巴黎和紐約轉移至其法蘭克福總部。目前,德國央行仍有37%的黃金儲備存放在紐約。

最初發起該運動的貴金屬專家、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前議員彼得·伯林格(Peter Boehringer)表示,最開始時被指責散布陰謀論,黃金是央行最後的手段,故需要在不受第三方風險影響下儲存。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AP資料圖片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AP資料圖片

2019年,在意大利,梅洛尼領導的極右翼「意大利兄弟黨」當時還是反對黨,曾游說過要將黃金儲備遷回國內。梅洛尼還承諾如果其政黨掌權,將把意大利黃金帶回家。但自2022年擔任總理以來,梅洛尼對此一直保持沉默。
《金融時報》認為,梅洛尼希望維持與特朗普的友好關系,同時避免貿易戰加劇的威脅。

德國投資人士、該國最大的獨立資產管理公司Flossbach von Storch的聯合創始人伯特·弗洛斯巴赫(Bert Flossbach)指,若現在大張旗鼓將黃金運回國,將向外界釋出一個信號,就是與美國的關系正在惡化。

德國央行在一份聲明中指,該央行根據2013年的指導方針,定期評估其黃金儲備的存儲地點,不僅關注安全性,還關注其流動性,以確保在需要時可出售黃金或將黃金兌換成外幣。
聲明還強調,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仍然是德國黃金的「重要存儲地點」,「我們毫不懷疑,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是我們黃金儲備保管的值得信賴和可靠的合作夥伴。」意大利銀行、總理辦公室以及柏林財政部均拒就報道發表評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