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任正非回應芯片遭「警告」 披露突圍關鍵 美國禁令或成紙老虎?

博客文章

任正非回應芯片遭「警告」 披露突圍關鍵 美國禁令或成紙老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任正非回應芯片遭「警告」 披露突圍關鍵 美國禁令或成紙老虎?

2025年06月10日 12:24 最後更新:12:40

華為昇騰芯片遭美國「警告」使用風險,任正非接受《人民日報》專訪回應稱,美國是誇大了華為的成績,華為單芯片仍落後美國一個世代。但他強調,中國無需擔心芯片問題,因用疊加和集群等方法,計算結果還是能與最先進的芯片水平相當,又指中國在軟件方面,將來是千百種開源軟件滿足整個社會需要。

《人民日報》星期二(6月10日)頭版刊登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專訪。記者在專訪中問到,面對外部封鎖打壓,遇到很多困難,心裡怎麼想?任正非說,「不去想困難,幹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任正非說,美國誇大了華為芯片,指單芯片仍落後美國一代。

任正非說,美國誇大了華為芯片,指單芯片仍落後美國一代。

昇騰芯片遭「警告」有使用風險,對華為有什麼影響?

任正非說,中國做芯片的公司很多,許多都做得不錯,華為是其中一家,美國是誇大了華為的成績,華為還沒有這麼厲害,要努力做才能達到他們的評價。任正非坦言,華為芯片還是落後美國一代,但華為「用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用群組計算補單芯片,在結果上也能達到實用狀況。」任正非認為,中國在中低階芯片上,是可以有機會的,中國數十、上百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別是化合物半導體機會較大。

任正非坦言,「說我們好,我們壓力也很大;罵我們一點,我們會更清醒一點。我們做的是商品,人們使用就會有批評,這是正常的。我們允許人家罵。只要講真話,即使是批評,我們也支持。讚聲與罵聲,都不要在意,而要在乎自己能不能做好。把自己做好,就沒有問題。」

任正非:軟件是卡不住脖子的 要重視基礎理論研究

他認為,「軟件是卡不住脖子的」,「那是數學的圖形符號、代碼,一些尖端的算子、算法壘起來的,沒有阻攔索。」困難在於教育培養、人才梯隊的建設,認為中國將來會有數百、數千種操作系統,支持中國工業、農業、醫療等的進步。

任正非說,當中國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時候,就要特別重視基礎理論的研究,一般要10年、20年或更長時間。他說,買國外的產品很貴,因為價格裡就包含他們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所以不搞基礎研究,也要付錢,就是看能否付給自己搞基礎研究的人。

任正非以貴州農學家羅登義舉例說,上世紀四十年代,羅登義分析研究水果蔬菜營養成分的時候,發現一種維生素含量很高的野果子刺梨,但那時還在抗戰時期,社會教育水平還很低,沒幾個人懂,後來他寫了一篇論文,說刺梨是維C之王,經歷了近百年,貴州把它做成了一種天然富含維生素的刺梨飲料,近百元一瓶,受到追捧,刺梨產業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渠道,人們才真實認識了在抗日烽火時,在一張破桌旁的羅登義。他直言,理論科學家是孤獨的,但要有戰略耐心。

任正非說,華為一年1800億投入研發,大概有600億是做基礎理論研究,約1200億投入產品研發,而投入是要評估的,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就趕不上美國。

《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任正非專訪。

《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任正非專訪。

親解說華為「黃大年茶思屋」的由來

華為建設了一個「黃大年茶思屋」平台,任正非親口解說了其緣由。他說,黃大年是個偉大的科學家,在海灣戰爭中發現這個人的。美軍在直升機下有一個吊艙,探測薩達姆埋在沙漠裡的武器,一開戰就準確把它消滅了,後來才知道這吊艙是中國人做的,黃大年在英國大學做探礦吊艙,北約用來做武器,他辭職回國後當了吉林大學老師,用自己的錢向學校要了一間40平米的房子,開了一間茶思屋,負責提供免費咖啡,開展「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華為得到其家族授權,用他的名字做了一個「黃大年茶思屋」非營利的網絡平台,免費讓大家查閱世界的科技資訊。任正非說,對基礎研究開放喇叭口,都是策略性投入。

無必要擔心AI芯片問題 中國有很多優點

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前景,任正非認為,人工智能也許是人類社會最後一次科技革命,當然可能還有能源的核融合。但他指,人工智能發展要經歷數十年、數百年,但中國也有很多優點,包括有數億青少年,他們是國家的未來;另人工智能在技術上的要害,是要有充足的電力、發達的資訊網絡,發展人工智能要有電力保障,中國的發電、電網傳輸都是非常好的,通訊網絡是世界最發達的。

至於芯片問題,任正非認為,更沒必要擔心,用疊加和集群等方法,計算結果上與最先進水平是相當的;軟件方面,未來是千百種開源軟件滿足整個社會需求。

《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Loren Friedman)曾訪上海華為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任正非在訪問中提到弗里德曼,說弗里德曼離開華為後,自己買了一張二等座的高鐵票,去感受中國,後來寫了一篇文章《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

弗里德曼認為,中國製造業像今天這樣強大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高質量,能便宜地生產東西,也在於它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產東西,越來越多將人工智能融入產品中。

任正非說,演算法不掌握在IT人手裡,而是掌握在電力專家、基礎建設專家、煤炭專家、醫藥專家、各類產業專家……手裡,指中國製造業人工智能運用非常快,會誕生很多中國模型。

他認為,國家要提供的是法治化、市場化,政府依法依規行政,企業主要是價值創造、技術突破,遵紀守法,依法繳稅,這是和諧的發展模式,讓經濟活力一點點地散發出來。「國家越來越開放,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磁懸浮技術創世界新紀錄!由湖北東湖實驗室團隊自主開發的「一公里高速磁懸浮測試線」,最近完成首次公開演示,僅用 7.1 秒就將重逾 1000 公斤的測試車從靜止推進至時速 650 公里,刷新同類型試驗平台的全球紀錄,顯示中國磁懸浮技術正加速邁向高速化、精準化的新階段。

東湖實驗室開發這條 1000米長測試線,成功憑藉電磁力推動重達1030公斤的試驗車,實現秒速起步。

測試車從靜止起步至時速100公里不足 1 秒,並於 7.1 秒內加速至極速650 公里,最大加速度超過8G,展現超越現有磁懸浮系統的動力性能。

「一公里高速磁懸浮測試線」僅用 7.1 秒就將重逾 1000 公斤的測試車從靜止推進至時速 650 公里。

「一公里高速磁懸浮測試線」僅用 7.1 秒就將重逾 1000 公斤的測試車從靜止推進至時速 650 公里。

東湖實驗室高速磁懸浮電磁推進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李衛超解釋,一般磁懸浮系統如需進行高速測試,通常需興建長達30至40公里的軌道。而這次中國團隊改採短距離高推力方案,讓實驗不再受場地限制,但要求測速定位的精度非常高,誤差僅為4毫米,並結合強力電磁助推系統,讓試驗車能如「貼地飛行」般滑行,並能在200米內速度減為零,即完成制動至靜止。

如此可靠的加速與煞車控制,讓這條高速磁浮測試線成為中國進行高速列車等研發與試驗的重要支撐平台。

東湖實驗室高速磁懸浮電磁推進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李衛超解釋,一般磁懸浮系統若高速測試,需興建長達30至40公里軌道,但今次團隊改用短距離高推力方案。

東湖實驗室高速磁懸浮電磁推進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李衛超解釋,一般磁懸浮系統若高速測試,需興建長達30至40公里軌道,但今次團隊改用短距離高推力方案。

未來運作典型速度為時速 800 公里,預計在2025年底全面建成,屆時將作為開放共享的高性能實驗平台,供國內外研究機構進行包括高速動模測試、抗過載測試和速度標定等多項研發用途,為高速磁浮軌道交通、低空經濟、航太電磁發射等提供硬核支撐。

李衛超表示,民用場景還是有很多可以應用的前景,現在整個測試線的技術,已經開始在其他的科研裝置進行推廣和應用。

這條高速磁浮測試線成為中國進行高速列車等研發與試驗的重要支撐平台。

這條高速磁浮測試線成為中國進行高速列車等研發與試驗的重要支撐平台。

內媒報道,據最新規劃,未來京港澳高速磁浮「武漢⇋廣州」,只要約1.7小時。近日,廣州市政府辦公室印發《廣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2023—2035年)》,《規劃》中透露,廣州正超前規劃與其他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浮通道佈局及實驗線建設,京港澳高速磁懸浮由廣州經長沙、石家莊至北京。建成後,武漢2小時內可抵達廣州。

翻查資料,上海已於2003年開通磁浮示範線,這是全球首個商業高速磁浮,從上海浦東機場至龍陽路站,全長30公里,最高速度為每小時430公里。而北京、長沙也建造營運了中低速磁浮線路,設計時速100km/h。

研發方面,2021年,青島下線全球首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統,採用「高溫超導磁浮」技術,實現零摩擦、低能耗等技術指標,推動工程化驗證。

同年,西南交通大學「超級高鐵」實驗室實現了真空管道磁浮試驗,時速達每小時620公里,成都也搭建了全球首個高溫超導磁浮環形試驗線,設計時速為每小時150公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