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考古學家在波哥大高原進行發掘工作期間,發現一批距今逾6000年的獵人採集者遺骸。經深入分析後,確認其DNA代表一支已滅絕,且與現存所有美洲原住民族毫無關聯的古老血統。這項突破性研究成果,或將對南美洲早期人類活動的認知帶來重大影響。
Ancient DNA reveals a new group of hunter-gatherers who lived near land bridge between the Americas | Click on the image to read the full story https://t.co/VXF3YcDTGr
— WMTW TV (@WMTWTV) June 2, 2025
檢測21具遺骸發現神秘基因
相關遺骸是在切庫亞(Checua)遺址被發現,地處波哥大地區俗稱「Altiplano」的高地範圍。科研團隊針對其中21具遺骸展開詳細檢測,年份橫跨由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1500年左右。結果顯示最早期居民即所謂「Checua族裔」具有特殊基因特徵,既不同於巴西、智利等地曾存在的古代部族,也無法追溯至北美大陸種群,推論他們應屬首代踏足南美大陸的人類分支,並維持高度封閉的繁殖模式。
Ancient DNA Reveals A New Group Of People Who Lived Near Land Bridge Between The Americas https://t.co/wUAtjQVq9t
— KXL News (@KXLNews) May 28, 2025
對重建美洲開發歷程具參考價值
德國森肯伯格人類進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克雷特克(Kim-Louise Krettek)強調,今次成果對於重建美洲開發歷程極具參考價值。「波哥大高原因地理優勢成為南北交通樞紐,在連接中美洲、亞馬遜流域以及安第斯山脈三地文化交流上扮演核心角色。」
該族群2千年前突然消失
研究同時證實,Checua族群約於2000年前突然從該區域消失,未留下明顯混血跡象,意味著一次全面性的社會更迭曾經發生。
A new analysis of ancient DNA reveals a previously unknown lineage of hunter-gatherers who lived in what is now Colombia.https://t.co/EOufceEM6K#fossils #paleontology pic.twitter.com/mADGt6ROxV
— Earth Archives (@EarthArchivesHQ) June 9, 2025
人口替代或由漸進式融合實現
隨著來自中美洲的新移民進入,赫雷拉文化亦同步興起。這個時期以發展陶藝技術及初期農耕經濟為特色,其人群基因組成接近當下居住於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境內操奇布查語系的土著社群。專家指稱,正是這次和平交流促使奇布查語言得以扎根,繼而孕育出16世紀以前長期支配此地的穆伊斯卡文明。值得注意的是,至今尚未尋獲戰爭衝突所導致傷亡的直接證據,因此人口替代很可能係通過漸進式融合或擴張實現。

AP圖片
原有基因線條完全消失相當罕見
儘管Checua男性能夠驗出典型美洲原住民共有的Y染色體型態——Q1b1a,然而整體而言仍顯現出長久孤立狀態下的獨特性質;反觀日後入駐的族群則表現出更多元化的親緣關係,特別是跟委內瑞拉北部乃至整個中美洲產生密切互動,建立起貫穿北南半球的文化網絡。哥倫比亞國立大學專研古DNA的卡薩斯-瓦爾加斯(Andrea Casas-Vargas)補充道,如此乾淨俐落地抹除原有基因線條的情形在南美地區極少見,凸顯波哥大高地特殊的演化背景。

圖片來源:Universidad Nacional de Colombia
科技結合傳統智慧 展望未來研究方向
這是哥倫比亞國內首次成功執行遠古個體基因定序計畫,過程中除了應用尖端分子生物技術外,亦積極邀請當地穆伊斯卡原住民參與協作,務求兼顧科學探索精神與民族文化尊嚴。目前報告已經刊載於權威出版物《生態學與進化》期刊之中,多位國際學者皆預期隨著周邊國家包括厄瓜多及委內瑞拉等地相繼開展同類項目,共同解答美洲大陸最初殖民階段的諸多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