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個打你十幾廿個,中國從來未驚過

博客文章

一個打你十幾廿個,中國從來未驚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一個打你十幾廿個,中國從來未驚過

2025年06月13日 17:05 最後更新:17:14

世界輪流轉,特朗普的交易藝術轉不動,你以為叻你至叻你叻哂?

中美日前宣佈於倫敦達成框架協議後,特朗普宣稱,北京將恢復稀土出口,作為交換,美國承諾向中國學生開放美國大學的大門。聰明的交易藝術家聲稱「中美關係現在好得很」,搶著爭取主動權,以圖牽引日後發展,但在中方的說詞藏得很深,可以斷言,稀土依然稀缺,稀土無意成為獻給特朗普79歲生日禮物,有的話,只有一句的賀壽祝福︰世上無王!

法國《世界報》昨日就中美倫敦框架協議表示,這是一份內容模糊、稀土細節不確定的協議——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周三在CNBC電視台上表示,「中國將以最快的速度批准美國企業所有的磁鐵申請」之說——不是誤解中方就是誤導國際。

《世界報》指出,「北京是否全面解除稀土和磁鐵出口的許可證封鎖措施,外界是心存疑慮。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只是對有效期為六個月的許可證做出了承諾,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未來還會再度出現稀土和磁鐵出口的封鎖措施。」重點是「目前,中方對倫敦協議的敘事是細節少得可憐。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李成鋼稱讚此次倫敦談判非常『專業、理性、深入、開誠布公』,但李成鋼並沒有具體說明中方到底做出了哪些承諾或者是獲得了哪些回報。」

稀土問題既然諱莫如深,就無謂猜測下去,說一個故事舉一反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發達工業國家糾集起來,企圖限制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列出禁運清單的有軍事、尖端技術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

1949年11月美國牽頭成立名為「巴黎統籌委員會」的組織,正式官方名字是「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巴統」有17個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洲,全是西方陣營,「被巴統列為禁運對象的不僅有社會主義國家,還包括一些民族主義國家,受影響約30國」,務求做到滴水不漏。

世界是進步的,西方禁運是把雙面刃。1993年11月「巴統」在荷蘭舉行會議,認為巴統「已經失去繼續存在的理由」。1994年,巴統正式宣告解散。但西方保留禁制手段,清單品項刪刪減減而已,由1996年成立的「瓦森納協定」繼承。2021年組織擴容至42國,其中包括俄羅斯,其餘盡為歐洲國家,以及亞太的美國友好國家。「瓦森納協定」參與名單沒有中國。中國是受該組織監控的國家,因此歐美國近年進取地對華禁制半導體芯片、超級電腦、太空計劃以及光刻機等,顯得有理有節。

補充,「巴統」成立與新中國成立日子巧合地雷同,美國集結17國對社會主義中國實施高技術封鎖,還設專門的「中國委員會」,定制500項禁止專案。

那麼多年以來,中國一個打你十幾廿個,始終如一的尊重你們的規矩和精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稀土的道理,你們要懂的!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歐洲病夫何以言勇

 

德國是一個失敗國家,有識之士明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德國政治太過依賴中國而不是美國,注意,說的是政治而非經濟,更加不是稀土。說的是德國一味針對中國,希望以西方集體力量,阻礙中國強大。

王毅外長7月3日訪問柏林,與德國總理梅爾茨和外長瓦德富爾舉行會談,王毅表示︰「中方歡迎默茨總理年內訪華。」原本一切向好發展,7月8日,發生一宗匪夷所思的新聞,瓦德富爾竟然沉不住氣,對華發狂飆。事緣德方稱「中國軍艦在紅海用鐳射瞄準一架德國偵察機,干擾了德國的正常偵察行動」。

我以為中國軍艦去地中海進行自由航行,不是。難道直達德國臨岸的北海或波羅的海?

眾所周知,德國阻於地理位置惡劣,不似英國、法國面向海洋,所以戰略好侷促,用地產術語形容,德國這住宅唔多開揚,難成大器;尤其是在殖民地爭霸年代,德國怎麼行都行不出一個地運,所以德國「發達」最遲,即使偶而為之,結局是換來一個代價慘重的幻覺。

順帶一提,德國目前依然身負「戰敗國」之名,它怎麼樣走出藍海去替天行道?

瓦德富爾接受《德國編輯部網絡》採訪,表示異常惱火,中國對德國飛機的這般干擾行為不可接受,德方召見中國大使,「清晰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並要求「中方必須對此給個說法」。

須知道,中國是五常之一,德國人似乎跳得太高了。想問一句,何以德國飛機遠征紅海?又咁啱遇到中國軍艦?

《德國之聲》報導︰「當時,這架德國飛機正在歐盟保護紅海地區航運安全的『阿斯皮德斯行動』(Operation ASPIDES)框架內進行偵察飛行。」該項行動是歐盟集團的一項「軍事行動」,根據歐盟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CSDP) 保護航行自由、維護海上安全,特別是紅海、印度洋和海灣地區的商船和商業船隻。

歐盟不同北約,是一個經濟組織,即使北約也是冷戰殘餘下來的「名不正、言不順」的區域軍事組織,理應隨蘇聯崩潰而解散,現在連歐盟都逐步擴展到「軍事化」,說得通嗎?德國《明鏡》周刊翻起舊帳,指出這並非德國軍方與解放軍首次發生衝突。「2024年秋季,德國海軍護衛艦『巴登-符騰堡』號穿越台灣海峽時,曾發生過數次類似的擾亂性操作,該護衛艦曾被激光致盲。」

再說,德國想跟日本一齊說「台灣有事即德國有事」嗎?對不起,你們根本無資格。

2016年6月,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中德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時刻。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有需要跟中國互補長短,事關為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精密設備、自動化機械人有優勢。另一方面,中國全力發展橫越歐亞、再到非洲的「一帶一路」計劃,大片未進行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可望成為德國開拓的市場。

俄烏戰事改變了德國,德國選擇追隨美國,高舉意識形態,實行政治掛帥,尤其是最愛對抗中國這個強大對手,是以德國淪為經濟衰退的「歐洲病夫」,再搞下去,稀土對於德國已經可有可無。不是我涼薄,近日歐洲大報輪流報導中國開發稀土資源是怎樣的損害了大地,對,物競天擇,得來不易的資源,還是留給有用的人使用,才為最優化選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