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演化史再有新發現。澳洲蒙納許大學近期公佈的一項研究表明,一種長期被誤解為病變的牙齒特徵:位於臼齒上的小型圓形琺瑯凹痕,實際上是遠古人類親屬「粗壯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所特有的遺傳標記。該發現不但有助釐清古人類之間的演化脈絡,也可能對「哈比人」(Homo floresiensis)等人種的歸類帶來重大調整。
Un nuevo estudio recupera con éxito restos proteicos en cuatro dientes fosilizados hallados en la cueva sudafricana de Swartkrans. Los restos arqueológicos pertenecen al Paranthropus robustus, un pariente extinto del ser humano que caminaba erguido https://t.co/EmAJQeb5gn
— SINC (@agencia_sinc) May 30, 2025
發現特殊牙齒特徵 改寫人類演化假設
這項由古飲食研究實驗室學者伊恩·托爾(Ian Towle)領導的研究,已經刊登於《人類演化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研究人員審視了來自東非與南非地區、年代介乎110萬至340萬年前的人科動物牙齒化石後,發現「粗壯傍人」的臼齒表面普遍存在一種特殊的凹陷模式,稱為「均勻、圓形且淺層」凹痕(Uniform Circular Shallow pits,簡稱UCS pits),而且大約一半的個體皆擁有這種特徵。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anthropologists, evolutionary theorists, biologists, and historians has identified gender and genetic variability via sequencing of enamel proteins from four Paranthropus robustus teeth within the species.https://t.co/tbZz5pvAX4#fossils #paleontology pic.twitter.com/0QRwk2Xze3
— Earth Archives (@EarthArchivesHQ) June 1, 2025
凹痕特徵反映遺傳訊息 非環境因素所致
托爾解釋說,一般因營養不良或其他環境因素造成的牙齒缺陷往往呈條紋狀或散亂分布,而UCS凹痕則集中在特定區域,並呈現規整的圓形排列方式。「我們相信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坑洞,其實蘊含重要的演化訊息,有可能幫助我們辨識不同的物種分支。」
南猿族群表現差異 提供遷徙演化線索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樣屬於南方古猿族的「非洲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當中,幾乎找不到相同的牙齒特徵,意味著它們與「粗壯傍人」未必有密切血緣關係。另一方面,少數出土自東非的南猿樣本卻出現相似的凹痕,因此推測「粗壯傍人」可能起源於東非,其後遷徙擴展到南非地區。

古猿人一牙齒凹痕非病變係遺傳。X平台圖片@Ian Towle
哈比人驚見相同特徵 或掀人屬演化爭議
此外,研究還發現一些已被歸入智人物種的古人類,例如印尼弗洛勒斯島出土的「哈比人」以及中國境內的「巨顱人」(Homo juluensis),也帶有極少量的UCS型凹痕。這一現象讓學界開始思考,這些原本視為現代人類直系祖先的族群,也許與南方古猿存在更深層次的聯繫。
後續將進行蛋白質分析 解密基因關聯性
不過,托爾強調目前可用樣本仍然非常有限,無法就此斷言各個人種間確實存在的演化連結,仍須進一步深入調查才能確認理論正確性。接下來,他們計劃透過「古蛋白質體學」(Paleoproteomics)方法分析牙齒中的古老蛋白質成分,看看此特徵是否受到基因控制,或是與性別有關。

古猿人一牙齒凹痕非病變係遺傳。X平台圖片@Ian Tow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