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伊朗繼續互相攻擊,美國擺開姿態準備捲入漩渦。這場由伊朗多位高層將領、核科學家被以色列「斬首」引起的戰爭,內裡實在太多的「為什麼」。
伊朗近年被以色列和美國進行連番「斬首」,如進入無人之境。為什麼?
《環球時報》社論援引古羅馬學者西塞羅說:「絕大多數人認為,從戰爭中獲得的東西要比在和平環境中獲得的東西有價值,其實這是錯誤的。」已故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也曾說:「真正的勝利是收穫和平,而不是散播另一場戰爭的種子。」以色列似乎對以上忠告充耳不聞。為什麼?
三位美國官員向CBS透露︰特朗普告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暗殺哈梅內伊「不是個好主意」。據稱,對話發生在以色列6月13日對伊朗發動攻擊之後。白宮尚未對言論發表評論。特朗普開啟模糊策略,揸正噄做。為什麼?
BBC報導,特朗普最新社交帖文表示:「伊朗與以色列應該達成協議」,並補充說他會讓雙方停止敵對行動,「就像我讓印度與巴基斯坦停火一樣」——可憐印度躺著也中槍。先是早前空戰失利,印度低調求和,卻被特朗普搶先邀功攞彩,完全無理過印度感受。怨氣未消,印度再被特朗普拿來說事。為什麼?
第三、四個為什麼是關於特朗普︰美國沒有國王,所以沒有君無戲言的說法,如是者,隨便噏得出就噏,大話無邊界。第四個為什麼,請查看第三個答案。
第一、二個為什麼比較複雜,不是說以色列好戰、伊朗懦弱便可以解釋得透徹,不過為求簡潔,不如說一個中國故事,舉一可以反三。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時值南宋宋高宗年代,一代名將岳飛在戰場大破金兵的拐子馬,距大宋舊都東京一步之遙,此時此刻朝廷來了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飛班師回朝,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你馬上要問為什麼?
金國與宋的主和派存在一絲絲默契,宰相秦檜為首的主和派面對關鍵時刻便要「做嘢」,於是強硬的主戰派岳飛非死不可。這不僅關乎宋朝的既得利益集團,大宋皇朝歷代一脈相承,重視貿易發達,技術先進,舉國以商業為重,宋代軍事軍心皆不振,輪到宋高宗主攻,他最擔心打不贏金國而闖禍,多過寄望岳飛「踏破賀蘭山缺」。
回到伊朗的現實問題,大家追問該國究竟存在幾多「內奸」,點解當權者無法清除禍患呢?這是一個大國的悲哀,原因是經過富到漏油的親美巴列維王朝統治,養育一代又一代的遺民,他們在內部大量存在,一心想復辟回到親美的美好日子,心態上,民族氣節不如財富又有靠山、唔使拼搏那麼重要。有分析指,這批親西方人士充當內奸,與包括以色列在內共享伊朗機密情報,所以任你有幾個「精忠報國」之士,都要飲恨告終。
時值香港國安法5周年紀念,希望大家明瞭歷史教訓,理性認識人性陰暗一面,隨之用心掃除別有用心人士,他們特色不難觀察︰以財富智慧為尚,以民族愛國為愚昧。就如此簡單。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德國是一個失敗國家,有識之士明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德國政治太過依賴中國而不是美國,注意,說的是政治而非經濟,更加不是稀土。說的是德國一味針對中國,希望以西方集體力量,阻礙中國強大。
王毅外長7月3日訪問柏林,與德國總理梅爾茨和外長瓦德富爾舉行會談,王毅表示︰「中方歡迎默茨總理年內訪華。」原本一切向好發展,7月8日,發生一宗匪夷所思的新聞,瓦德富爾竟然沉不住氣,對華發狂飆。事緣德方稱「中國軍艦在紅海用鐳射瞄準一架德國偵察機,干擾了德國的正常偵察行動」。
我以為中國軍艦去地中海進行自由航行,不是。難道直達德國臨岸的北海或波羅的海?
眾所周知,德國阻於地理位置惡劣,不似英國、法國面向海洋,所以戰略好侷促,用地產術語形容,德國這住宅唔多開揚,難成大器;尤其是在殖民地爭霸年代,德國怎麼行都行不出一個地運,所以德國「發達」最遲,即使偶而為之,結局是換來一個代價慘重的幻覺。
順帶一提,德國目前依然身負「戰敗國」之名,它怎麼樣走出藍海去替天行道?
瓦德富爾接受《德國編輯部網絡》採訪,表示異常惱火,中國對德國飛機的這般干擾行為不可接受,德方召見中國大使,「清晰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並要求「中方必須對此給個說法」。
須知道,中國是五常之一,德國人似乎跳得太高了。想問一句,何以德國飛機遠征紅海?又咁啱遇到中國軍艦?
《德國之聲》報導︰「當時,這架德國飛機正在歐盟保護紅海地區航運安全的『阿斯皮德斯行動』(Operation ASPIDES)框架內進行偵察飛行。」該項行動是歐盟集團的一項「軍事行動」,根據歐盟共同安全與防務政策(CSDP) 保護航行自由、維護海上安全,特別是紅海、印度洋和海灣地區的商船和商業船隻。
歐盟不同北約,是一個經濟組織,即使北約也是冷戰殘餘下來的「名不正、言不順」的區域軍事組織,理應隨蘇聯崩潰而解散,現在連歐盟都逐步擴展到「軍事化」,說得通嗎?德國《明鏡》周刊翻起舊帳,指出這並非德國軍方與解放軍首次發生衝突。「2024年秋季,德國海軍護衛艦『巴登-符騰堡』號穿越台灣海峽時,曾發生過數次類似的擾亂性操作,該護衛艦曾被激光致盲。」
再說,德國想跟日本一齊說「台灣有事即德國有事」嗎?對不起,你們根本無資格。
2016年6月,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中德關係正處於歷史最好時刻。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有需要跟中國互補長短,事關為中國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精密設備、自動化機械人有優勢。另一方面,中國全力發展橫越歐亞、再到非洲的「一帶一路」計劃,大片未進行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可望成為德國開拓的市場。
俄烏戰事改變了德國,德國選擇追隨美國,高舉意識形態,實行政治掛帥,尤其是最愛對抗中國這個強大對手,是以德國淪為經濟衰退的「歐洲病夫」,再搞下去,稀土對於德國已經可有可無。不是我涼薄,近日歐洲大報輪流報導中國開發稀土資源是怎樣的損害了大地,對,物競天擇,得來不易的資源,還是留給有用的人使用,才為最優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