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電影《華爾街》有句經典對白:「貪婪是好事」(Greed is good)。特朗普在紐約金錢世界混大,當然奉此為金科玉律,所以在他就任總統前後,本人和一家大細,以至身邊重臣,都盡顯貪財本性,形成一個「貪婪集團」,通過多個渠道賺取巨利,雖然利益衝突到出晒面,他們卻毫不顧忌刮到盡。近日政府公布「特朗普財務報告」,暴露他回朝前已豬籠入水,而英國《衛報》調查他就任後的情況,發現他和家人吸金更加猖狂,與他單對單食一頓晚餐,要付500萬美元(近4千萬港元)。但這比起其家族在特密幣賺取10億美元計暴利,只是小菜一碟而已。
近日特朗普提交首份財務情況報告,披露他通過其家族設立的加密貨幣公司WLF 出售代幣,獲利5735萬美元(約4.5億港元)。由於這報告只涵蓋2024年12月底的資料,他就任後在這方面賺了多少錢,尚未披露,估計比報告公布的數字多得多。
報告還指出,他的3個度假村,包括著名的海湖莊園,收益逾2億美元(約15.5億港元),賺到盤滿砵滿。
特朗普及其家人,以至手下重臣,被揭通過多個渠道謀巨利,特別是利用職權於加密幣巿場賺到盤滿砵滿。
這些令人「嘩嘩聲」的數字,只是他和家人賺取巨利的前奏而已。英國《衛報》調查發現,特朗普家族經營加密貨幣的公司WLF,發行美元穩定幣USD1,其中最大額的交易達20億美元(約155億港元),買家是阿聯酋公司MGX,其主席是該國的情報部門主管。單是這筆交易,已令WLFI大賺特賺。
另據《彭博》報道,由總統選舉至今年4月中,特朗普家族在加密幣投資方面的賬面收益,已近10億美元。為了推高加密幣價值,特朗普一方面大出口術,猛吹政府將放寬對加密幣監管,令美國成為「世界加密幣之都」,擺到明托市;另一方面,他大力清除市場上的法律關卡,為家族搵大銀開路。
除了在加密幣市場賺到盡,ㄍ衛報》指,特朗普也藉外訪之便,為家族打通生意門路,例如其長子小特朗普就在老爸訪問卡塔爾前不久,到首都多哈挖金,與該國主權基金持有的公司合作,在當地興建高球倶樂部等,更大的投資項目將陸續有來。
特朗普與家人搵銀至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例如他親自在海湖莊園搞VIP飯局,開價殊不便宜,與他單對單吃一頓晚飯,索價500萬美元(近4千萬港元);若是大圍出席,100萬美元便可,也不是人人可獲邀,且先到先得,藉此製造「排隊」氣氛。
特朗普在海湖莊園搞單對單晚餐,索價達500萬美元,仍排晒隊。
此外,小特朗普還推出「入會制」,加入貴賓會所需付會费50萬美元(近400萬港元),而且要獲其他猛人邀請,才可成為會員。他若能吸到一大群想抬高身份的人參加,單是收會费,已可大賺一筆。
這個「貪婪集團」的成員,除了特朗普家人,其部分手下重臣,也分享了利益。《衛報》揭露,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與加密貨幣生意的關係密切,估計其個人財富達到22億美元(約170億港元)。
特朗普及家人的最新搵銀大計,是推出「Trump手機」,定價499美元,預購須先付100美元,而月費為47.45美元。他標榜這機是美國設計和製造,顯然想借MAGA運動(令美國再偉大),勁掠一筆。
《衛報》針對特家刮到盡,訪問了智庫布鲁金斯學會研究員艾森,他一語中的說,特朗普的白宮座右銘是「能賺就賺」,無視法律,亦毫無道德。
我完全同意他之言,特朗普赤裸裸把權位當作搵銀工具,美國怎可能不衰敗?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河童」黃之鋒早前在獄中再被捕,控以「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罪,若罪名成立,可能要坐多幾年監。這令我記起2019年反修例期間一段秘聞,那年8月,暴動火頭正四起之時,有人發現黄之鋒、羅冠聰及兩名港大學生代表,在金鐘萬豪酒店密會一名美駐港領事館高官,他隨即向《大公報》報料,該報查證後,確定那官員正是美領館政治部主管伊珠麗(Julie Eadeh),她當時還帶各人到一房間,會晤一名更高級的官員,過程神秘。其後6年,她沒再曝光,直到最近有消息傳出,指她很大機會接任美駐港總領事。我就此詢問一位政圈知情人士,他證實確有其事。以伊珠麗的背景,日後會否在港有一番特別搞作,值得注意。
由50年代冷戰時期至今,美駐港總領事館一直有特殊地位,重要性僅次於在北京的大使館,故在美國外交系統中,出任駐港總領事的人選,皆非等閒之輩,現任總領事梅儒瑞離任後,即調到駐華大使館任副館長,由此可見一斑。伊珠麗成為接任人選,相信與她在港的豐富政治工作經驗有關。
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政治部主管伊珠麗(中),於2019年8月香港風雲色變之時,在港密會黄之鋒、羅冠聰等,相信談及反修例運動的方向。她出任新一任美國駐港總領事的機會甚大。
伊珠麗當年在香港風雲變色之際,與幾個「抗爭」領袖密會,的確十分吊詭,而同時與他們見面的「更高層官員」是誰,一直沒有揭曉,而他們談過些什麼,外界亦一無所知。不過從當時的環境,可以合理推測雙方是討論這場政治運動的方向。其後黃之鋒被傳媒追問時,也鬼拍後尾枕承認,當日「交流」談過有關制裁香港的《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以及美方不向香港提供防暴裝備的事。而在他們見面後不久,黄之鋒領導的「香港衆志」,就宣布將策動9月全港大罷課,很可能也在討論中提及。
《大公報》報道此事時,也公開了伊珠麗一些背景,說她於2002年在喬治城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後,即加入國務院,在其下的「民主、人權及勞工局」工作,專注人權事務。此後20多年,她一直任職於外交系統,先在駐沙特阿拉館大使館任政治官員,推動當地人權及民主選舉,其後轉往遍地烽火的伊拉克,擔任大使館新聞官。
伊珠麗在不同地區工作時,很注重「滲透當地社會」,她在一篇文章指,外交工作是要把「聯繫」變成「朋友」,再把「朋友」變成「夥伴」。她曾經被派駐過上海,後來調任美駐港總領事館任政治部主管,相信也是沿用這一套路。
她來港後做過什麼「政治工作」,當然是機密,外界無法知道。不過近年經不同途徑揭露的密件,顯示了美國駐港領事館於2014「佔中」前後,至2019年黑暴期間,與亂港核心人物及反對派組織緊密聯繫,深度介入香港的政治運動,幾任總領事都與黎智英、李柱銘、黄之鋒、羅冠聰等考往來深切,在這過程中,相信伊珠麗也擔當一定角色。
今次美駐港總領事換人,雖然伊珠麗機會極大,但是否成事,仍有變數,因總領事到任,須經所在國准許,究竟阿爺作决定時,會否考慮她過往在港做過的事,尚有待觀察。
在目前中美關係緊張的敏感时刻,香港官員,以至政商界,都避不與美領館官員接觸,新總領事的工作將甚困難。
不論誰任新一任美國總領事,在目前極敏感的時刻,開展工作都會相當困難。近期港府派官員出席美國國慶酒會,已由副司長改為局長,明顯降格,而絕大多數政圈人士也迴避美領館的活動。即使商界,例如香港總商會,也暫不組團訪美,以免出現一些不可預知的事情。在這情況下,美駐港總領事和其屬下官員即使想「交朋友」,許多人都會避之則吉。
若伊珠麗最後能過關,出任駐港總領事,她面對的挑戰也不少,正如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所說,她被揭的上述背景,可能令其在港工作更多困難,也可能引發愛國愛港陣營的質疑和憂慮。
我更留意的,是她若真的坐上這個位,將如何對待黎智英和黄之鋒兩宗案件。當然,她最後會怎樣做,還要看上司魯比奥和「大老闆」特朗普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