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全球清潔能源領域的快速崛起引起廣泛關注,但當中企在海外開展正常商業投資時,卻屢屢遭遇美西方阻撓與質疑。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明陽集團計劃在蘇格蘭建設風力渦輪機工廠一事表達所謂「國家安全關切」,並向英國政府施壓。與此同時,美國也向德國政府提出類似警告,此前明陽集團憑借技術實力贏得德國北海海上風電項目的大額訂單。
去年4月,明陽集團被列入蘇格蘭「Green Volt」項目的優先候選名單。這一項目是歐洲首個商業規模的浮式海上風電場,旨在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燃氣和柴油發電,為英國電網提供清潔電力。然而,項目尚未正式啟動,便因「國家安全風險」和「中國不公平競爭」等老生常談的指控,遭到部分英國政客和西方媒體的質疑。這些聲音要求英國政府對來自「敵對國家」的投資進行嚴格審查,試圖將中國企業排除在外。
中國已建成的離岸距離最遠、水深最深的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項目。明陽集團圖片
《金融時報》指出,美國的介入使得英國在追求「淨零排放」目標與應對特朗普政府強硬立場之間陷入兩難。英國能源安全和淨零排放大臣文立彬今年3月訪華時,強調中英在能源和氣候領域的合作潛力。若在此時叫停明陽集團的投資,可能被視為對華敵對行為,影響兩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前景。
英國政府內部對此項目的態度也存在分歧。反對者認為,允許中國企業參與可能導致英國「依賴中國技術」,甚至危及海域安全、國防潛艇計劃和能源基礎設施。他們主張將項目交給歐洲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然而,支持者則認為,風險完全可通過監管化解,且美國的干預並不合理。一位風能行業人士直言,美國未能在風電供應鏈上投入足夠資源,現在卻試圖干涉他國選擇,「政府和行業必須站出來說,這不關你的事」。
事實上,英國目前缺乏自主生產風力渦輪機的重工業能力。據《衛報》援引行業消息人士稱,英國曾嘗試聯繫歐洲製造商,但未能達成合作。若排除中國企業參與,英國的海上風電項目將面臨供應短缺的困境。「Green Volt」項目發言人強調,該項目歡迎所有對海上風電的投資,以促進產業發展、創造就業並建立繁榮供應鏈。蘇格蘭政府此前也表示,歡迎國際企業參與海上風電行業,並認為與中國保持務實的經濟關係對就業和增長至關重要。
對於一些英國政客的炒作,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言人去年也回應稱,此類合作不是威脅,而是機遇,希望中英雙方「共同努力,營造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商業環境」。發言人稱:「中英在清潔能源領域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這種合作能夠產生切實的效益,支持英國實現氣候目標。中國的現代化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反而會為包括英國經濟在內的全球增長帶來新的機遇。」
簡單總結,英國政府的最終決定不僅關乎「Green Volt」項目的未來,也將對中英清潔能源合作以及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產生深遠影響。在「淨零排放」的全球共識下,各國應以開放合作取代猜忌與排斥。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限原本今日(7月9日)屆滿,美總統特朗普在美國時間7月7日簽署行政命令延長暫緩期,把限期延後至8月1日,並向14個國家發出信函,威脅如果在8月1日前不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將實施信函適用的新關稅。這封「關稅信函」左右了全球貿易的命運,特朗普又為何先給這14個國家「關稅信」,背後透露了特朗普想對這些貿易夥伴釋放一個信號,也反映了美方終發現關稅談判比特朗普預期的棘手。
央視旗下「玉淵譚天」發文指,所謂「關稅信函」,在形式上接近傳統外交信函,是國家領導人或外交代表之間用於表達立場、傳達訴求、溝通協調的重要文書,儘管數碼通訊已成主流,但國與國之間涉及敏感議題時,仍傾向使用書面形式傳遞關鍵訊息,但用在關稅施壓上,確實罕見。
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延長關稅暫緩期至8月1日,並向14個國家發信,威脅死線前不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將實施信函適用的新關稅。AP圖片
文章指,早在今年5月中旬,特朗普就曾明確表示,由於無法與所有貿易夥伴逐一會面,美國將選擇部分國家透過書面信函方式傳達關稅政策,強調要告訴這些貿易夥伴,在美國做生意,「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當地時間6月3日,白宮方面證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已向相關國家發出信函,提醒其關稅談判即將進入最後倒數,有不願透露身分的收信國官員對外媒提到,信函措辭仍保留一定空間,意在「引導談判方向」。
特朗普隨後稱自己更傾向透過信函來推進,畢竟今年4月,美國政府提出要在在90天內完成90項雙邊協議時,就遭了許多專家質疑。因此,基於現實情況,所謂「關稅信函」其實是提高與各國溝通效率的方式,「省時、省力」是最大優點,主要面向的是那些無法會面詳談的國家。
惟眼看先前設定的關稅生效時間7月9日將至,特朗普集中發出一批「關稅信函」,且涉及的國家包含了正在談判中的貿易對象,甚至包含聲稱已和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
特朗普最早在社交平台提到,是先發信給日本和韓國。其中日本關稅稅率相較於4月2日美國公佈的更上升1%,韓國則維持不變。
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數據,2024年,美國對日本韓國的貿易逆差都超過600億美元,故它們都是美國重點關切對象。
日本首相石破茂對美國發出的關稅信表示遺憾,指日本政府在談判中沒有妥協,提出了訴求,將繼續與美國協商。
文章指,日韓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貿易夥伴,卻遲遲未能率先達成協議,用關稅當籌碼的策略在東亞並沒收到預期效果,讓特朗普感不滿,故首先點名這兩位傳統「盟友」,釋放出一個明顯的敲打信號。
今年來,日韓都曾在關稅議題上對美國發出強硬表態,其中焦點議題都是汽車關稅。美國是日韓最大的汽車出口國,2024年韓國對美國的汽車出口額為347億美元,佔韓國汽車出口額近半;而日本對美出口汽車則佔日本總出口的30%,據國際貿易中心計算,25%的關稅將導致日本損失170億美元。
在國內相關產業界壓力下,日韓國政府很難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輕易降低籌碼。日本首相石破茂就表明,他反對與美國簽署任何不降低汽車關稅的協議。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也要求美方重新考慮關稅措施。
其他第一輪收到「關稅信函」的國家,則較讓人意料之外,因沒有一個位列美國貿易夥伴的前10名,也不在美國減少貿易逆差、優先談判的榜單上,其中部分國家甚至從未在公開披露過正在與美國談判的訊息。文章認為,對這些國家發信,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惟根本目的只有一個──談判施壓。
特朗普還希望以一種白紙黑字的方式,扭轉他在關稅談判中反復不確定的形象,暗示這是「最後通牒」,自己不會再變卦,但如深入分析發現,這樣的行為適得其反。
目前美國政府已經明確提出,新的關稅稅率將於8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之前,各國仍有談判的空間。然而,原本7月9日起,新關稅稅率就應參照4月2日公佈的對等關稅稅率而被確定,惟特朗普今次不僅延後了時間,還搞出「關稅信函」給各國設定新稅率,可謂一拖再拖,暴露出美方決策的不確定性。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曾總結特朗普第一任期至今在關稅、軍事等政策發佈時間表,發現「兩星期內見分曉」是特朗普常用手段,也成了其政策發布的時間符號。
惟「玉淵譚天」認為,今次新關稅稅率延後了超過3星期,透露了美國著急了,關稅談判遠比特朗普預期的要棘手,僅兩星期時間,不夠去處理這樣一個亂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