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7月3日舉辦「校園工程師」計劃2024/25 學年重點活動 — 修樹機械人挑戰賽,吸引來自多間中學近100 位初中學生參與。活動結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計算與電力工程知識,讓學生親手組裝機械臂及編程,並運用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進行數據分析,探索科技在電力行業中的應用潛力與挑戰。
中電「校園工程師」計劃 — 修樹機械人挑戰賽,吸引多間學校近100名初中生參與。
近年極端天氣愈見頻繁,在惡劣天氣下,強颱風、雷擊、樹木觸碰等可能會干擾戶外架空電纜和設備,有機會對供電系統帶來挑戰。修樹機械人挑戰賽先由中電工程師向學生講解電力質量對維持供電可靠度的重要性,並以中電農林管理預測系統為藍本,讓學生學習組裝機械臂及編程,模擬修剪可能干擾架空電纜的樹木,從而了解如何透過科技預測樹木生長,減少停電風險。比賽不僅考驗學生的創意與實踐能力,更強調團隊合作與策略思維。
點擊看圖輯
中電「校園工程師」計劃 — 修樹機械人挑戰賽,吸引多間學校近100名初中生參與。
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表示,希望學生能從修樹機械人挑戰賽中體會人工智能與工程的結合能有效推動減碳,並啟發他們投身能源行業,共同建設更低碳、更智慧的電力未來。
評審向同學分享創新科技於供電業務的應用和挑戰。(右起:中華電力輸電及供電業務部北區總監劉浩然、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分部主席梁志添及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胡景強)
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右一)及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分部主席梁志添(左一)頒發獎座予來自嶺南中學的冠軍隊伍。
學生分組進行修樹機械臂組裝,並研究對戰策略。
學生分組進行修樹機械臂組裝,並研究對戰策略。
學生分組進行修樹機械臂組裝,並研究對戰策略。
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致辭時表示:「中華電力致力推動能源轉型,透過創新技術積極減碳。除了農林管理預測系統外,中華電力透過無人機巡查、智能電網管理等技術提升電網表現及抵禦惡劣天氣等外來因素所引致的影響。我希望學生能從活動中體會人工智能與工程的結合能有效推動減碳,並啟發他們投身能源行業,共同建設更低碳、更智慧的電力未來。」
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表示,希望學生能從修樹機械人挑戰賽中體會人工智能與工程的結合能有效推動減碳,並啟發他們投身能源行業,共同建設更低碳、更智慧的電力未來。
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分部主席梁志添、中華電力輸電及供電業務部北區總監劉浩然及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胡景強擔任比賽評審,並向學生分享他們的比賽表現,以及創新科技於工程行業及供電業務的應用和挑戰。
評審向同學分享創新科技於供電業務的應用和挑戰。(右起:中華電力輸電及供電業務部北區總監劉浩然、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分部主席梁志添及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胡景強)
比賽由嶺南中學奪得冠軍,參賽同學黎芷殷表示:「活動中的理論課程和導師指導讓我獲得課堂以外的寶貴知識,加深了我對可持續發展及電力行業的興趣。修樹機械人挑戰賽更讓我學會人工智能、大數據及雲端計算的應用,實在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
中電學院校長張建中(右一)及香港工程師學會電機分部主席梁志添(左一)頒發獎座予來自嶺南中學的冠軍隊伍。
中電「校園工程師」計劃今年以「低碳實踐 敢創敢行」為主題,透過講座、STEM 工作坊及參觀活動,深化初中學生對潔淨能源與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提升他們對電力工程專業的興趣。自 2016 年起,計劃已惠及約 240 間中學,超過75,000 名中學生。
中電鐘樓文化館推出「鐘樓歲『閱』」暑期活動,透過一系列以閱讀為主題的新展品和互動體驗,邀請市民與歷史建築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以嶄新角度探索中電鐘樓的建築美學及認識電力背後的故事,揭開城市文化閱讀新篇章。
中電鐘樓文化館推出「鐘樓歲『閱』」主題活動,以閱讀為主題,邀請市民探索中電鐘樓的故事。
暑期活動的啟動儀式於今日(7月11日)舉行,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表示:「今次文化館以閱讀為主題,目的是希望打破博物館的傳統框架,讓這座歷史建築成為市民的思想客廳。在這裡,每一本書、每一件展品都能為市民帶來嶄新的閱讀體驗,讓不同年齡和興趣的市民與遊客,能夠在這座歷史建築中,重新認識香港電力發展的歷程,並從中啟發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共
鳴。」
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右)與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校長陳家卓(左)一同欣賞學生製作的光影藝術裝置。
由即日至9月28日,文化館增設多項新展品,當中包括大型互動圖書裝置,只要使用魔法濾鏡,就可以揭示鐘樓昔日各個位置的用途。另外,由藝術家與學生親手製作的三組光影藝術裝置展現鐘樓建築特色,呈現年輕一代對歷史建築的創意詮釋,其中包括由1940年代至今仍然保留的大樓外觀、木框玻璃大門及飾紋玻璃窗戶。
中電鐘樓文化館與瑪利諾修院學校合作,由舊生帶領中小學生製作的光影藝術裝置於文化館一樓我家故事展廳展出。
中電鐘樓文化館與瑪利諾修院學校合作,由舊生帶領中小學生製作的光影藝術裝置於文化館一樓我家故事展廳展出。
由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出版的新書「中電鐘樓:一個香港地標的蛻變重生」,詳述鐘樓保育與活化背後理念及過程,適合熱愛文物保育、社區歷史及城市發展的讀者。有興趣的市民可於文化館購買,或可到2025年香港書展中華書局攤位、各聯合出版集團書店選購。公眾亦可在暑期活動期間,於文化館增設的圖書角細閱這部新書,以及其他與電力和歷史相關的書籍。
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出版的新書「中電鐘樓:一個香港地標的蛻變重生」,由中電集團和信和集團聯合贊助出版。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中)、信和集團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經理李玲鳳(左二)、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執行總監饒啟芬(右二)、中電集團地產發展聯席總監伍聖賢(左一)及中電鐘樓保育團隊代表林中偉(右一)一同見證新書發布。
文化館在暑假將舉行多場體驗活動,由中電鐘樓保育建築師帶領參觀鐘樓的不同角落,讓讀者走入「立體書本」,實地欣賞建築美學。家長更可帶同小朋友參加在館內舉行的故事互動劇場,認識電力故事及學習珍惜資源。
文化館內設置了圖書角,並會舉辦故事互動劇場,鼓勵市民在館內感受閱讀和書本帶來的樂趣。
此外,文化館與一所本地舊書回收慈善團體合作,舉辦舊書回收活動,將文化傳承與環保巧妙結合。市民可於 7 月至 8 月內將沒有缺頁及保存良好的書籍(工具書、教科書、小說及漫畫等除外)投放到文化館內特設的回收箱,收集到的書籍會透過義賣或轉贈來尋找新主人,讓市民在閱讀和捐贈書籍的同時,實踐知識傳承及可持續發展。
文化館內設置了圖書角,並會舉辦故事互動劇場,鼓勵市民在館內感受閱讀和書本帶來的樂趣。
文化館的社交平台 Instagram(@clpulsehk)亦會發佈一系列短片及帖文,分享閱讀、歷史建築及鐘樓見證人的故事,歡迎追蹤有關專頁。而活動詳情及報名將於文化館的網站(活動一覽 | 中電鐘樓文化館)公布,市民屆時可預約參加。
由即日起至9月28日逢星期五至日,公眾可在中電鐘樓文化館內參加有獎互動遊戲,有機會獲得全新推出的中電鐘樓文件夾一份。禮品派發名額有限,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文化館逢星期二、三、五至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市民可於網上(www.clpulse.com)預約導賞服務及各類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