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十九大勾劃30年強國藍圖

政事

十九大勾劃30年強國藍圖
政事

政事

十九大勾劃30年強國藍圖

2017年10月18日 19:09 最後更新:19:19

 中共第十九次黨代表大會開幕,標誌著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踏入第二屆任期,也是中國行將跨越2020年這個重要時刻的前夕。

猶記得五年前,習近平初掌政的時候,在十八大後提出所謂「中國夢」,也就是共產黨「兩個100年」的目標。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創立,到2020年,剛好100年。在十八大報告提出,共產黨的第一個100年是要建設小康社會;2020年之後的100年是要實現中國民族復興的夢想。

對於不是身處中國大陸的人們而言,對中國夢的具體內容,不甚了了。有些反共的人,更借中國的強國夢作話題,把中國同胞稱為「強國人」,借此譏諷自己的祖國。

不過中國走進世界強國之林,已不再是做夢,而是進入具體規劃的階段。中國在過去不夠40年,提前實現中國進入小康社的目標。如今習近平在十九大重點提出,中國即將走進「新時代」。他把2020年之後的30年分成兩個階段,由2020年到2035年是第一個階段,中國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經濟和科技實力將大幅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廣泛深入。

至於第二個階段則是從2035年到2050年,習近平說要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簡單去總結,習近平具體勾劃出了2020年之後30年,要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強國的藍圖。十九大之後的這屆5年任期,正好交疊2020年這個重要的分水嶺。習近平劃出了2020年後30年中國發展的藍圖,可見到他為中國規劃未來的雄心與激情,原來以為中共要提出另一個5年計劃,怎料是30年大計。

回看現代中國歷史,1976年,鄧小平復出掌政,當時剛好是中國十年文革浩劫的尾聲。中國從政治極度混亂,瀕於內戰的廢墟中走出來。鄧小平撥亂反正,在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政策,全面把中國發展的方向,從政治鬥爭,扭轉到經濟發展之上。之後提出未來20年要中國經濟翻兩番的目標,希望兩個20年後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小康社會。

在鄧小平在生之年,中國發展道路,並非毫無波折。1989年也發生「六四事件」,鄧小平找來了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到北京掌權,之後10年中國可謂進入休生養息的時代。江澤民之後到胡錦濤、溫家寶掌政的另一個10年,一方面中國入世經濟加快發展,另一方面中國進入一個管理比較鬆弛的時代。鬆弛的好處是政治很寬鬆,但壞處是很失控。既有不斷發行貨幣引發的泡沫問題,也有資本家開始急速壯大、壟斷社會資源的惡劣發展。

如果我們要分析政治家、資本家和民眾的三角關係,在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當然是政治家權大,到經濟開放政府管治比較寬鬆的時候,資本家急速冒起,甚至勾結以至操控政治家,全面掌控社會權力,肆意分配資源。所謂貪腐,就是由此而生。中國如果再這樣走下去,就會走到蘇聯解體之後,由資本寡頭完全壟斷國家資源的狀況。

習近平上台後,即刻意要扭轉這種現象,強化了政府的權力,大力打擊貪污,一定程度約束了資本家的影響力。外界見到政治收緊的壞處,卻看不到約束資本寡頭的好處。過去5年,習近平基本上把失控的政商勾結勢力控制住,如今就可以劃出未來30年的發展藍圖,謀劃令中國走上強國之路。

十九大勾劃的30年藍圖,可能比政治局新常委的名單,更加重要。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國慶繽紛有氣氛

2023年10月03日 18:53 最後更新:19:25

今年國慶,香港過得很有氣氛。

過去香港過國慶節,都比較冷清,除了早上的升旗儀式及國慶酒會外,活動不多,主要只是晚上的煙花匯演。但自從2019年開始,先發生黑暴事件,接着是3年疫情,連煙花也停了,國慶節過得太冷清了。

今年國慶,煙花重臨,令人振奮。由於中秋和國慶雙節合流,加上政府部署的夜繽紛活動,就搞得甚有氣氛。中環及觀塘海濱等地晚上分別舉行無人機表演。灣仔的「海濱藝遊坊」夜市市集活動,持續6天,入場免費,有15米高的水上巨型月亮,成為拍照打卡的景點。

有人話國慶訪港旅客不夠多,其實應倒過來看,如果特區政府不努力搞「夜繽紛」活動和國慶煙花,搞出一點氣氛,訪港旅客將會更少。

據入境處數字,國慶日(10月1日)約95萬人次出入境,其中包括約51.3萬人次入境,以及約40.6萬人次出境人次。今年國慶日入境的內地訪客約17.7萬,與疫情前仍有差距。2018年當年國慶日入境內地訪客人數高達約24.7萬,即今年國慶日訪港內地旅客恢復到約71.7%。估計最終有超過100萬內地旅客在國慶期間訪港。

內地旅客外遊數字未回到疫情前,不獨香港,到世界各地也是如此。內地旅客的旅遊模式已經改變,不知會否「復常」。

內地早已預計,今個超級黃金週會是史上熱度最高的一次國慶黃金周,國內游會創新高,但出境遊不止慢幾拍,更像躺平了。以內地旅客「赴歐遊」為例,國慶前僅恢復至2019年的25%。所以在國慶前內地旅客來港恢復到60%,在國慶日恢復到71%,其實已蠻不錯了。

疫情前中國這個「旅遊業第一大客源國」是怎樣煉成的?

2020年中國休閒度假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與休閒研究室研究員戴學鋒公佈了一組資料,按2018年可比價計算,從1997年到2004年,中國人均GDP從1815美元上升到3109美元,出境遊隨之井噴式發展,年均增長率高達27.3%,出現了日韓接近人均1萬美元GDP階段的出境遊快速增長特徵。

當時內地老百姓袋裡開始有錢了,國內旅遊完一圈,還想出外看看,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就是首選。

到經濟再發展,中國遊客去得更遠,也更喜歡「爆買」,這是疫情前留給全世界的印象。2019年,中國遊客的出境消費也排在世界第一。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資料,2019年上半年,中國境外旅行支出1275億美元,超5成旅行支出發生在亞洲地區。

但一場疫情改變了一切。由出境遊,變國內遊。由暴走加爆買,千篇一律;變成深遊或打卡,各有所好。中國幾年變一個世代,3年疫情就變了天。加上經濟有點疲軟,出境就更加窒手了。現在世界各地的旅遊業界都在問,內地出境遊市場究竟是經一兩年打磨就回復正軌,還是已發生質變?

無論如何,香港要搶回更多內地遊客,仍需下更大的工夫。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