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關條約》割讓遼東 俄法德為何急急發難?

歷史長河

《馬關條約》割讓遼東 俄法德為何急急發難?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馬關條約》割讓遼東 俄法德為何急急發難?

2019年03月25日 10:00

表面上「維護」中國領土完整......

甲午戰爭中,清朝慘敗於日本,北洋艦隊損失殆盡,還根據《馬關條約》,需賠償對方白銀2.5億兩,並割讓台灣及遼東半島。然而,就在條約簽訂不久,俄德法三國卻聯合「發難」,逼迫日本將遼東歸還給中國,史稱「三國干涉還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更多相片
1891年,沙皇修建「中東鐵路」,就是為了實施沙皇「黃俄羅斯計劃」 (網上圖片)

1891年,沙皇修建「中東鐵路」,就是為了實施沙皇「黃俄羅斯計劃」 (網上圖片)

尼古拉二世 (網上圖片)

尼古拉二世 (網上圖片)

日本人繪製《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 (網上圖片)

日本人繪製《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 (網上圖片)

明治天皇 (網上圖片)

明治天皇 (網上圖片)

遼東半島上的日軍 (網上圖片)

遼東半島上的日軍 (網上圖片)

英國報刊畫家筆下李鴻章到達聖彼得堡時的情景 (網上圖片)

英國報刊畫家筆下李鴻章到達聖彼得堡時的情景 (網上圖片)

1891年,沙皇修建「中東鐵路」,就是為了實施沙皇「黃俄羅斯計劃」 (網上圖片)

1891年,沙皇修建「中東鐵路」,就是為了實施沙皇「黃俄羅斯計劃」 (網上圖片)

在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 of Russia)登基之初,制定一個野心勃勃的侵華計劃-「黃俄羅斯計劃」-從新疆中俄邊境的喬戈里峰起,到遠東海港海參崴止,中間連一條直線,將線北的外蒙、東北、新疆絕大部分及內蒙部分地區侵佔,變成沙俄領土。「黃俄羅斯計劃」的核心,是通過文化滲透、經濟掠奪和軍事佔領,將東北地區變為沙俄的殖民地。為求達到目的,沙俄容不得其他列強染指東北。

尼古拉二世 (網上圖片)

尼古拉二世 (網上圖片)

日本在甲午戰爭後,依據《馬關條約》取得遼東半島,自然不能被沙俄接受。當時,沙俄向列強發出照會,以「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旗號,要求採取一致行動,強迫日本歸還遼東。法國因為跟沙俄是盟友,所以第一時間表示支持;德國作為新興殖民帝國,為換取沙俄支持其在東亞擴張,隨即也支持;至於英、美則置身事外。於是,俄德法結成聯盟,就歸還遼東一事,向日本發難。

日本人繪製《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 (網上圖片)

日本人繪製《馬關條約》簽字時的情景 (網上圖片)

《馬關條約》於1895年4月17日正式簽訂,僅僅過了6天,俄德法三國便向日本發出照會,要求「今日本國割佔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佔領遼東半島。」與此同時,三國還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日本必須在15天內答覆。三國甚至派出海軍艦隊前往東北施壓。

4月23日下午,就在日本接到三國照會當天,明治天皇召集首相伊藤博文、陸軍大臣山縣有朋、海軍大臣西鄉從道等人,在廣島舉行御前會議,會議期間,就拒絕俄德法「要挾」、將「還遼」一事交付國際會議討論、將遼東歸還中國,三項方案上遲遲達不成共識,令天皇大為光火。

明治天皇 (網上圖片)

明治天皇 (網上圖片)

伊藤博文於是,與外相陸奧宗光、大藏大臣松方正義等人商談,最終達成共識,即對三國可以讓步,但對中國則寸步不讓。他們所以決定向三國妥協,無非是考慮到日本剛打完一場大戰,國力損耗,已承受不起跟三大國作對的代價。

同年5月4日,日本內閣及大本營重臣在京都開會,最終決定向三國提交回覆如下:「日本帝國政府根據俄、德、法三國政府之友誼的忠告,決定放棄遼東半島之永久佔領。」根據會議的決定,明治天皇頒布詔書,宣稱接受三國「忠告」,將遼東歸還中國。但與此同時,日本內閣還通過決議,要求清廷支付庫平銀1億兩作「贖遼費」,待款項交清三個月內,日軍將全部撤出。

遼東半島上的日軍 (網上圖片)

遼東半島上的日軍 (網上圖片)

依據《馬關條約》,中國需要賠償日本2.5億兩白銀,巨額款項已讓清廷無法承受,哪裡還能再拿出1億兩?所以經多輪磋商,日本最終同意將「贖遼費」減至3000萬兩。就這樣,在1895年11月8日,清朝與日本正式簽訂《遼南條約》,最終收回了遼東半島。

沙俄「幫助」中國收回遼東半島後,緊接便利用李鴻章在1896年訪俄的機會,迫使他代表清廷簽署《中俄密約》,由此獲得在東北駐軍、修建鐵路、內河航運、修建教堂等權利。不久,沙俄又強行租借旅順、大連,使得整個東北淪為俄國的勢力範圍。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沙俄更是以武力侵佔東北。

英國報刊畫家筆下李鴻章到達聖彼得堡時的情景 (網上圖片)

英國報刊畫家筆下李鴻章到達聖彼得堡時的情景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經過「三國干涉還遼」之事,日本將沙俄視作死敵,為了洗刷奇恥大辱,努力發展軍事工業,最終在1904年等待了復仇時機。日本與沙俄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半島的控制權兵戎相見,最終以沙俄慘敗、日本慘勝告終。1905年,在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的調停下,日俄代表在美國簽署《朴茨茅斯條約》,宣布結束戰爭。按照條約規定,沙俄將東北及朝半島的所有權益轉讓給日本,後者由此獲得夢寐已久的戰利品。隨著沙俄勢力退出東北,野心勃勃的「黃俄羅斯計劃」就此徹底破產。

往下看更多文章

管輅「要言不煩」 何晏大加讚賞

2024年06月14日 20:00

形容某人説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可以用成語「要言不煩」。該成語出自 《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晏含笑而贊之曰:『可謂要言不煩也。』」

管輅是三國時代有名的魏國術士。他在八九歲的時候,很喜歡抬頭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認識的星星就問人,更常常因為觀星而不願睡覺,這令他的父母十分擔心,曾經禁止他看星星。不過管輅並不因此而改變習慣,他説:「我雖然年紀還小,但眼中只有天文,更何況家雞野鳥都知道天時,為何人類會比他們差呢!」當時的人聽說他年紀輕輕已有此想法,紛紛說他是「大異之才」。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長大成人以後,精通《易經》,天文地理,占卜看相,風水堪輿,無不精微。有一次清河王經離開官府回家,管輅去看他。王經説:「近來有一怪,很不討人喜歡,請你算卦。」算完卦,管輅説:「吉卦,不是怪物。在您家的房前,晚上有一束流光,像燕子一樣飛入您懷中,還能發出小聲,您感到不安,解開衣服好像餘光還在,於是招呼妻子來看。」王經大哭説:「和你説得一模一樣。」管輅説:「吉祥,這是升官的徵兆,會很快顯靈。」不久,王經遷為江夏太守。自此管輅就更加有名,吸引更多達官貴人請到府中作客。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公元248年,管輅當上了秀才。當時吏部尚書何晏宴請管輅。想聽他談談《周易》;同時特邀請尚書鄧揚相陪,以示重視。何晏對管輅説:「聽説您算卦神妙,請試卜一卦,看看我的官位會不會到三公的高位。」又問:「近日連續幾次夢見十幾只蒼蠅落在鼻子上,怎麼揮趕都不肯飛,這是什麼徵兆呢?」對於何晏的提問,管輅都沒有作出正面的回答,更不願意用《易經》去卜卦。於是鄧揚就問管輅︰「聽說先生占卜很靈的,是《易經》大師級人馬,為甚麼始終不用《易經》中辭義去說明呢?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於是管輅便回答:「懂得《易經》的反而不喜歡討論《易經》呀!」對這個回答,當時在場的、掌管軍事大權的何晏甚為讚賞,笑着説道:「可謂要言不煩也」。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要言不煩」,形容說話精要,不囉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