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點解大陸出現「996工作制」文化?聽聽馬雲怎麼說

博客文章

點解大陸出現「996工作制」文化?聽聽馬雲怎麼說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點解大陸出現「996工作制」文化?聽聽馬雲怎麼說

2019年04月10日 16:33 最後更新:17:22

「00:00的杭州阿里亮得像白天,研發部一哥們說這有什麼稀奇的,就算半夜三四點下班也這麼亮。」一位內地媒體人士在阿里巴巴杭州的深夜直擊報導。原來這一帶園區,不到20:30pm,很難見到有人下班的。

阿里巴巴杭州總部。(網上圖片)

阿里巴巴杭州總部。(網上圖片)

有內地微博引述有內地媒體記者於22:15pm在華為訪問一位在華為工作4年的年輕女士,以下是他們的交談︰

「問:這麼晚回家你老公會擔心嗎?
 答:我沒有男朋友。
 問:你會找同職業的男朋友嗎?
 答:我還不準備找。」

記者很感動,想起了一句廣告︰「感謝你長得那麼好看還願意加班」之後,他繼續採訪,原來網易也是晚上如白晝的加班。

直擊報導該是回應全球關注的「996.ICU」現象。一位內地程序員以域名「996.ICU」到海外科技社交網站GitHub申訴大陸科企「瘋狂」加班——早上9時上班,晚上9時下班,周六無休,做到到入廠(ICU, 深切治療部)。結果不單引起空前的網友共鳴,連有「Python 之父」的著名程序大師Guido van Rossum也來聲援,直指 996 工作制是不人道,呼籲傳媒體和政府積極關注事件發展。直擊記者似乎對外國程序界的古道熱腸、仗義執言的舉措,有點不以為然,文末表達他對事件的意見︰「有人問高比拜仁為何如此成功?他反問道:『你知道洛杉磯每天早上4點鐘是什麼樣子嗎?』」

鏡頭一轉,來自網上轉載的報導︰英國金融科技初創公司Revolut的CEO向員工通告,那些團隊已經落後於KPI(績效指標),並語帶不太「溫馨」的提示︰「如果團隊沒有達到KPI,很有可能獎金會變成零,即便你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員工對此很「受傷」,認為這是語帶威脅,CEO直言︰「沒有達到KPI的員工即炒,無商榷餘地!」

大家對CEO也有諒解,事關「風投資者一直逼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及董事會,交出數倍於自身當初投資的成果。兩倍是不夠的,五倍只是中規中矩,十倍已經成為老生常談。」不過,員工就有微言,他們印象中,投身科技行業主要是為了「改變世界」,不是說好的嗎?何以科技界另一面是層層壓逼的「跑數」遊戲,老闆要員工犧牲生活和健康?

科技老闆從來都不那麼親民,「改變世界」是他的願景,是他冒險出來創業的源動力,作為程序員,甚至是總經理、副總裁,這也不過是公司的一塊齒輪或零件,為了不斷更新和保持公司整體動力,國內科技的老闆和CEO對企業的「維修保養」計劃,通常有兩重︰「末位淘汰制」——年終考核,最差表現的10%員工要裁;「年齡淘汰」——為保持企業年輕化,35歲員工即炒。

試問面對如此嚴苛的生存環境,出現「996.ICU現象」又有何出奇?網上看到馬雲的一條在湖畔大學講課的一段視頻。「什麼叫工資你們知道嗎?工資就是我買下你的時間,買下的才華,你到我這兒做一天8小時,什麼是獎金,獎金必須是You beat my expectation,即是我買下的東西你比我想的還好,我就獎勵你。」

怎樣做到Beat your boss expectation、怎樣達到KPI,最有可能的辦法是「將勤補拙」,做8小時準時放工你自己都不放心,因為其他人拚命加班的。你說︰我不要獎勵了,好嗎?好的,但退一步就離淘汰不遠了。看來「996.ICU」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生態,尤其見於科技行業,目前很難打破。

當年西雅圖的「熄燈」告示。(網上圖片)

當年西雅圖的「熄燈」告示。(網上圖片)

上世紀70年代,美國波音公司業績倒退,接近破產邊緣,附近西雅圖的公司一間接一間倒閉,留下” Will the last person leaving Seattle turn out the lights.”的標話自嘲。今天在杭州深夜見到如同白晝,其實也不太壞。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德關係的辯證法

2024年04月16日 18:45 最後更新:18:54

習近平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到中德關係對世界的意義︰面對強橫的單邊主義,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需要更好合作以惠及全球。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早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朔爾茨發表演說——歐洲市場應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前提是中國與歐洲「公平競爭」——引起內地輿論的爭議。朔爾茨主張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應開放且公平,這就是「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侵權,不知從何說起,再者,「生產過剩」之說,是否反映德國太受美國影響呢?。

德國的憂慮也不是空穴來風。今年2月比亞迪第一艘自有汽車運輸船「探索者1號」首航停靠德國不來梅港,德媒《世界報》稱︰「從技術上講,比亞迪電動車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型號相當,但就價格而言,它們要便宜得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發起進攻的先兆。 僅比亞迪一家就計畫在未來幾年內再投入7艘汽車運輸船,將車輛從亞洲運送到歐洲。」

習近平今次與朔爾茨會面言明︰「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德國應該深明大義,事關「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有些德國專家看中國帶有偏見,源於中德制度與文化不同。《德國之聲》訪問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örg Wuttke)歸納中國產能超出市場需求,原因是「計劃經濟」,中國國有企業的功能尤其出眾。「這些(國有)企業通常受益於地方扶持計畫,因此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成功公司外,還有大量小型汽車製造商被認為是所在地區未來的冠軍。在環保技術方面,最近也出現了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德國專家認為「計劃經濟」不是好東西,割價出口令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再者,「更多產品若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必加劇。」一句話︰中國似乎在損人不利己。

計劃經濟=做爛市=「中國經濟衰退」,邏輯很難令人信服。2024年1至2月,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32%,是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也將會是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沒有之一。

我們不擔心也不關心比亞迪、小米等汽車製造商賣一部車賺幾多或者蝕幾多,作為世界汽車大國衍生無比龐大的產業鏈,將會造就大量新增的中高收入階層。德國、日本、美國過去都是從汽車大國走過來的發達國家。

習近平向舒爾茨強調︰「當前形勢下,為防止衝突螺旋式升級甚至走向失控,各方應共同致力於早日恢復和平。」螺旋上升是黑格爾學說「辯證法」的用詞——事物之間出現了矛盾,矛盾雙方經過反復鬥爭,形成一個周期復一個周期的重覆——中德關係不必經過辯證法的無窮鬥爭打造出來,世界經濟發展更不必要經過這樣的階段。

最後,用黑格爾的名句寄予德國朋友︰「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中國一向與人為善,德國也應如是;如是者,兩善求同存異,合作互利共贏是最好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