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身先士卒去打仗

博客文章

身先士卒去打仗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身先士卒去打仗

2020年12月11日 19:27 最後更新:19:34

去年6 月,香港暴力運動爆發時,我已斷言這不是社會運動,這是一場戰爭,可惜特區政府的官員並不相信。

如今面對兇猛的疫情,特區政府仍犯上同樣的毛病,沒有認定這是一場戰爭,未能界定問題,自然就不能解決問題了。結果在抗疫問題上,就出現種種病狀。

第一、嘆慢板: 特區政府對控制最終疫情顯得反應遲緩,進退失據。我有朋友的朋友確診,從他的例子,他的家入住元朗八鄉的隔離中心後,沒有人馬上為他們進行病毒檢測,不斷追問之下,要在兩天後才可檢測。

據說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緊密接觸者隔離都有相同經驗,一般人走到社區檢測中心排隊,排幾個鐘就可進行檢測。反而在隔離中心的緊密接觸者就要等兩天,試問若他最後確診,這些緊密接觸者的家人,例如他的子女,甚至外傭,就要延遲48小時才會被隔離。

緊密接觸者是高危群組,為何進入隔離中心後,不馬上作病毒檢測? 以為把緊密接觸者隔離就了事,也是一種缺全面思考問題的官僚思維。政府高層知道出現了這種問題嗎?

第二、「請體諒」。麗晶花園爆疫,區議員曾多番要求衛生署派人往視察,衛生署都沒有反應,記者追問為何要等區議員公開事件,當局才派員檢測。政府官員的解釋是:「請體諒,由於疫情嚴峻,政府人手不足。」可惜的是,病毒不會體諒政府的人手調配難處,會繼續在社區擴散。

從政府高官到基層公務員,個個都是好人,當中不乏盡力盡力做事的人,但加起來就是一盤散沙。關鍵是沒有人領導,沒有清楚的作戰意識,也沒有堅定意志打這場仗,以常規手段應付一場戰爭,社會就要付出沉重代價。

若是認定這是一場戰爭,會有甚麼特徵?

第一、設立心戰室。政府高層集中起來,以超乎尋常的決策方式,每日界定新問題,即日解決,不遲於翌日就實施新政策。

第二、馬上總動員。作戰不是飲茶食飯,要動員一切力量打仗,假設敵人現在已千軍萬馬攻城,守城將領不會說: 「我們有3000兵馬,就用這3000兵馬防守吧。」若城中有10萬人,官兵不夠,將領一定會動員所有10萬人去守城 。

若接送檢疫者的民安隊不夠,為何不可動員其他公務員協助? 舉例說,由於疫情,許多政府服務幾近停頓,例如入境關口大量收縮,本來駐守這些關卡的入境處及海關人員,都是賦閒是狀態,為何不可動員他們協助防疫,甚至是接收隔離人士的工作? 面對疫情追蹤及調查,更可大量調動紀律部隊人員協助。

不進行總動員,而用常規方法去做,一定難以應付超常規的病毒進攻。

第三、用一切有效方式作戰。想像一下,敵人正在攻城,有人提出一個方法,說非洲土人是用投石方法抗擊攻城者,將領不會理會方法源自非洲還是美國,覺得有效就會使用。但香港官員就不能跳出思維框框,例如全民檢測,認為這是大陸的方法,用了這方法,就沒有一國兩制了。但病毒會分辨兩制嗎?

看昨天政府公布的數字,自12月以來以3 種不同社區檢測方式,驗出604宗陽性個案,其中固然包括政府勸籲檢測的群組人士,但也包括大量一般自願檢測市民。現在若進行全民強制檢測,可能驗出數以百計確診者,有助快速清零。

政府總覺得全民檢測無用,認為是大陸的方法。早前做完普及檢測後,早早送走內地檢測人員,結果弄得自己檢測力量不足。麗晶花園爆疫,昨日在當地設立的臨時檢測中心,居民排隊兩小時還未能取樣。不做全民檢測,輕視儲備檢測力量,到想用時就不夠了。

總結而言,政府若不認識抗疫是一場戰爭,還以一般辦事手法應付疫情,必然倒瀉籮蟹,任由病毒散播。

後記:政府宣布向兩個供應商定購了疫苗,最快的100萬劑國產科興公司疫苗明年1月就會送到。這是一個好開始,政府高官亦應該身先士卒,自己接種國產疫苗,以加強公眾對疫苗的信心。

往下看更多文章

股市升信心就回來了

 

一年之前,港股還是相當低迷的時候,有朋友很喪氣地這樣評價,「港股真是令人信心盡失,大陸股票不成,港股也不成,香港真是變成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了」。他問我,怎樣可以恢復對港股的信心。我說,「只要港股上升,人們就對股市有信心了。」

這個看似「阿媽是女人」的答案,其實是在說一個市場規律。股市是一個很現實的地方,不理基本因素,股票升,就有人信,越升越追。股票跌,就無人信,越跌越沽。無論對一隻股票、一個股市有多大信心,只要股市下跌,就信心盡失。恒指去年4月低位16200點,人們對港股無信心。到現在24770點,升了53%,人們的信心就回來了。

過去5年美股大升,所謂美國「神奇7股」(Magnificent 7),即英偉達、特斯拉、蘋果、微軟、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的母公司Meta和亞馬遜,大升特升,特別是做人工智能芯片的英偉達,由5年前2020年的7美元,升到最近115美元,5年累升1540% ,特別是在2023年美國OpenAI推出ChatGPT人工智能大模型後,令人工智能概念大爆發後,英偉達更升幅驚人。

直到最近下跌之前,無論是股神或者是老散,在去年12月前,只要一見英偉達下跌就入場猛買,最後都能賺到盤滿缽滿,你自然會覺得美股得、港股唔得。

而美股得的除了是人工智能浪潮之外,也疊加了美國之前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疫情之後極度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水浸眼眉,股票自然水漲船高,高到一個地步,是完全不講道理的。例如以最近的市值計,美國的特斯拉即使最近急跌後,市值仍是比亞迪的4.4倍,但是比亞迪早已在中國市場全面擊敗特斯拉,現在連新貴小米的汽車,都打贏特斯拉的車款,如果說基本因素,特斯拉市值憑甚麼是比亞迪的4.4倍呢?這背後其實只是一個資金遊戲,但表現出來的就變成所謂「信心」。

不過,最近這個情況逆轉了,外資開始發現美股失速,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科技股巨頭湧了上來,法國興業銀行上月底將7隻股票稱為中國的「7巨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小米、中芯國際、比亞迪、京東和網易。外媒統計,截止3月14日,中國的7巨頭市值比2024年底增長了25% ,而美股就由於中國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推出帶來的衝擊,以及對美國經濟的擔憂,英偉達等神奇7股,同期市值下降了19%,一升一降,形成很強烈的對比。

過去一直唱衰中國股市的外資,如今大面積轉軚,開始唱好中國股票。中國的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出,的確打破了美國壟斷人工智能發展的神話,但這只是在港上市中國創科股票上升的部份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中國支持經濟和股市的政策推動。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開會後推出一籃子增量撐經濟的政策,當中包括用各種方法驅動資金支持股市,初時市場反應比較冷淡,港股一度上衝之後便快速回落,市場仍然不相信這些政策可以支撐股市。

其實政策背後就是資金,資金到來,股市上升,灌水浮球。由於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創科股票估值遠低於美國,即使上升了一倍,但是仍然是較美股低很多,用我所說的「股市升就有人相信」的邏輯,港股升到一個地步,外資開始覺得「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所以投行就紛紛出報告唱好中國的股市。而深度求索的出現,正是股市上升的很好解釋。

我覺得香港資本市場發展,如今只是起步,香港經濟要轉型,有三大產業值得期待,第一是金融,第二是創科,第三是工業服務業。創科需要時間,工業服務業規模有限,最快見效,亦有最大長遠收益的,仍然是股市。中美越行越遠,國家更加需要有一個紐約和倫敦之外的國際金融中心,做大做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不單是有助香港振興經濟,也和國家發展策略相輔相成。看看最近比阿迪閃電批股,快速集資434億港元,買股的主要是包括中東資金的外資,就知道港股壯旺,對國家發展的貢獻。

過去,港股經常只有幾百億元成交,是一個半拍蒼蠅的狀態,近月都已經升上每日成交2000、3000億的水平,期望10年內,港股是不是可以做到每日5000億成交,甚至過1萬億的成交呢?香港的金融發展值得期待,但股市不會直向上,有升有跌,入市投資就要量力而為了。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