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打疫苗要有誘因

博客文章

打疫苗要有誘因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打疫苗要有誘因

2021年02月18日 18:50 最後更新:20:14

政府批准使用科興疫苗,下星期五(2月26日)就可以開打。昨天講起科興疫苗安全有效,剛剛便收到來自巴西的消息,巴西聖保羅州的布坦坦研究所指出,在經過測試之後,發現科興疫苗對於抵抗來自英國和南非的變種新冠病毒有效。該研究的所負責人科瓦斯表示,科興疫苗使用滅活技術,比其他疫苗更有優勢。由於科興疫苗在巴西做3期臨床測試,當地掌握科興疫苗的數據。

早前南非訂購了100萬劑牛津大學/阿斯利康腺病毒載體疫苗,但經測試之後,發現該疫苗對南非變種病毒無效,南非政府宣布放棄這100萬劑疫苗。如今見到科興疫苗有效抵抗英國和南非變種新冠病毒的消息,的確令人鼓舞。

最近與一些年輕人聊天,問到他們會不會打疫苗。有一個20歲的年青人脫口而出說:「如果打了疫苗可以去旅行,我一定打!」

這就是年青人打疫苗的誘因。年青人自覺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病情也不會很嚴重,所以他們打疫苗的意願較低。當然,他們沒有想到,自己感染病毒之後,可能傳染給中年的父母或年老的祖父母,會對他們的性命造成威脅。但和年青人講責任不是那麼容易,講誘因會比較靠譜。打疫苗可以有兩方面的誘因:

一、打了疫苗去旅行。國際旅遊界大力推動「疾苗護照」,希望人們打了疫苗,記錄在一本「疾苗護照」內,不同國家之間互相承認,就可以免隔離通關旅行。現時走在前列的國家有以色列,該國已先後與希臘及塞浦路斯簽訂《疫苗接種者無間隔旅行協議》,國民打了疫苗之後,在兩國之間旅行便無需隔離。當然,以色列之所以有本錢這樣做,是因為該國是全球打疫苗最快的國家,全國已有超過40%的人打了第一劑疫苗,有20%人打了兩劑。以色列人口有900萬,每日有20萬人打疫苗,以此速度,估計再過兩個月,以色列就有70%人口打了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現時,大國對「疫苗護照」政策比較審慎,因為打了疫苗之後,一般仍有兩、三成機會感染輕症的新冠病毒,所以不能排除打了疫苗的人,仍是病毒的攜帶者。

香港也有不少人建議打了疫苗的人,可以與內地無隔離通關。聞說內地目前對此仍有保留,除了因為香港仍有疫情之外,亦因為打了疫苗的人,仍有機會是帶病毒者。但是,打了疫苗的人即使不可以免隔離,若能將隔離時間降低至7天,或者香港實現清零的同時,打了疫苗就可以免隔離,也可以加快中港兩地人口來往。至於亞洲其他國家,例如日本、韓國等,到大家的疫苗注射率去到較高的水平的時候,就有機會實行「疫苗護照」免隔離通關措施。

二、打了疫苗免限聚。政府最近實施新措施,食肆恢復晚市堂食,進入食肆者要掃「安心出行」二維碼或留下聯絡資料。我和年青人談起此問題,他們關心這樣會否影響自由。我話按政府要求,如果不使用「安心出行」程式進入做晚市的食肆,可以選擇留下個人聯絡資料。當然,這樣做仍會被記錄個人資料,而且沒有掃「安心出行碼」那麼方便。有自稱「黃店」的食肆號稱寧死不屈,不做堂食。我覺得抗疫工作不應該政治化,「安心出行」程式的數據只儲存於供應商,並沒有追蹤用家位置的功能,政府也不會藉此收集市民的資料,所以不會影響市民的自由。

我認為沒有誘因,很難動員人們打疫苗。如果香港打疫苗的比率太低,不能防止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出現。到疫苗全面供應後,政府又要再實施限聚措施時,建議只容許接種了疫苗者進入的處所可被豁免限聚,例如所有進入食肆的客人及員工全部打了疫苗,不受禁堂食政策影響,其他體育場以及康樂設施,也應有這種打了疫苗便免限聚的豁免,借此大大激勵更多人去打疫苗,從而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總的而言,不斷限聚,最不自由。要打破無盡的限聚輪迴,全民接種疫苗是唯一出路。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個吸煙的故事

 

政府政策可以直接促進市民健康,反吸煙可以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2023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5歲和87.9歲,為全球最高的地區。我在3年前看過一篇研究文章,指其中一個原因和港府有效推行反吸煙政策有關。《英國醫學雜誌》(BMJ)曾發表的一項長達5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一生中吸過煙的人,比從不吸煙的人平均壽命減少10年。

醫務衞生局上周五正式刊憲推出10項短期控煙措施,包括實施全煙害警示包裝、禁止加味水煙、禁止排隊時吸煙、擴大法定禁煙區至處所入口的3米範圍,並引入「完稅煙」標籤制度,以打擊私煙。政府每項政策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有幾個吸煙的故事,或許有助思考相關問題。

第一,一屋插喉老人。我爸爸70多歲過身,彌留時在療養院居住,他是因爲中風觸發肺功能喪失,插喉之後,一直臥牀不起,看見他抽痰時候的痛苦情況,做兒子只覺慘不忍睹。有一天我在療養院探望爸爸,剛好醫生也在巡房,看見他比較清閒,就和他聊起病人的情況。

我問,「放眼望去,整個病房十幾個老人,全部都是插喉,喪失了肺功能,我很好奇,爲何會是這樣?」醫生反問我,「你爸爸抽煙嗎?」我說「我認識爸爸時他已經不抽,但他告訴我在40年歲以前抽煙,一天抽一包香煙」。醫生點頭說,「這就沒辦法了,吸煙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影響中樞神經,焦油也會影響肺功能,到中老年之後,影響就慢慢散發出來,這些喪失肺功能的中老年男病人,絕大部分都是吸煙的。」

醫生的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解開了爸爸肺功能喪失的疑團。

第二,多倫多旅客戶外「打邊爐」。現在政府加強控煙,坊間有評論指這會影響旅遊。我可舉一例證明遊客的適應能力很強。話說十多年前,有一次去加拿大多倫多公幹,當時11月末,多倫多已經下起大雪,我們晚上去餐廳用餐,本來在室內等位,但是見到街外對面馬路,有兩三個中國人圍在一起瑟縮抽煙,他們看似中國遊客。我閒着無事,就走出去和他們搭訕,原來是來自廣東的旅客。

由於多倫多當時的規定是在處所外的6米範圍不能吸煙,他們唯有冒着嚴寒下雪,走到對面馬路抽煙,煙癮發作,都沒辦法。我好奇問他們,「會否很討厭加拿大這種禁煙政策?」其中一名40多歲的做生意的遊客就說,「各處鄉村各處例,遊客出門,就是要守當地的規則法例,其實好像開車的自動排檔一樣,一去到外國,就會適應。」他的朋友插口說,「如果想繼續在室內抽煙,恐怕所有發達國家我們也不用去了。」

我聊了幾句,再忍受不了戶外的嚴寒,急急走回餐廳之內,也覺得遊客的適應能力,其實是挺高的。

第三,何柱國一笑泯恩仇。最近「香港煙草」的前老板何柱國,近日確診肺癌後戒煙。何柱國話往日最不喜歡的人,就是現在的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因爲盧寵茂到處叫人不要吸煙。但是何柱國患上肺癌之後,從過去認爲個人有吸煙自由,到今天覺得要感謝盧寵茂。何柱國說,「事先想不到化療會這麼辛苦,如果知道一早就不吸煙了。」他說:「被刀斬一下,都好過我捱一星期的化療」。

一個曾經是煙草商的富豪,如今成爲禁煙代言人,可說相當戲劇性了。

香港的反吸煙措施其實不算太嚴,例如加拿大的列治文市就在2018年4月起,將戶外禁煙區由當時距離建築物門口或窗口6米,擴大到9米,香港現在才擴大禁煙區到建築物入口的3米範圍。而香港過去20年不斷推行禁煙工作,其中最主要是不斷大幅增加煙草稅。也不要說加煙草稅只是益了私煙,香港的吸煙率,就由2019年的10.2%,下降到2023年的9.1%。確確實實少了人吸煙,多了人健康。減少了1.1個百分點煙民,等如8.3萬人健康了。

反吸煙的確會影響自由,但是兩害相衡取其輕。無論市民或遊客,無論吸煙者或者吸到二手煙的人,反吸煙措施絕對有益於他們的健康。抽痰和化療,並不好受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