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冠「流感化」 疫苗今年不打明年都要打

博客文章

新冠「流感化」  疫苗今年不打明年都要打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冠「流感化」 疫苗今年不打明年都要打

2021年06月02日 19:53 最後更新:23:22

去年6月,我遇到一位權威抗疫專家,問起他疫情何時完結?他當時說:「明年6月(即是如今),大家便可以除口罩去旅行了。」但一年過去,大家除不了口罩,也去不了旅行,真的令人失望。可見連專家也看不透這場疫情。那麼明年6月又會怎樣呢?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說,新冠病毒會越來越「流感化」,即使打了新冠疫苗,依然會出現輕症感染,就像流感一樣。他說:「我們今後可能每年都需要打疫苗,就像流感一樣,要和新冠病毒長期共處。」他認為,新冠疫苗的普遍接種,人們建立起了群體免疫,但屆時疫苗最主要的功能不是防感染,而是防重症和防死亡。原來疫苗不可以消滅新冠病毒,聽落令人沮喪。

全球已錯過了去年消滅新冠病毒的時機。武漢爆疫之後,中國用兩、三個月便將病毒完全清除。若全球其他爆疫的地區,也馬上封城28日,把病毒清除的話,其實是有機會把新冠病毒消滅的。可惜全球很多地區都忍不了痛,學不到中國馬上全面停擺,便讓新冠病毒全球傳播,落地生根。

至於明年今日會怎樣呢?又可以估一估:

1. 包括香港等世界各地都會有限度重啟,打了世衛認可的疫苗,就可以外出去很多地方旅行,不用隔離檢疫;

2. 全球開放了,便很難完全防止外來輸入,輸入感染個案會上升;

3. 靠打疫苗來控制死亡率,以減少醫療擠兌。新冠疫情死得人多的原因是出現大量感染,醫院不夠病床,不夠氧氣,重症病人得不到救治而死亡。無論是季節性流感或者H1N1流感,在一個城市內都可以感染上百萬人,致死率大約0.1%左右,當年沙士的致死率達到10%,但全球感染只有約8000人,所以死的人不多。新冠疫情的確診人數遠超過沙士,死亡人數全球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印度,死亡率都是1.8%,排第3的巴西,死亡率2.8%,新冠病毒可怕的地方是死亡率較普通流感或H1N1流感高出18至28倍。打了疫苗的話,就算感染了也不會出現重症或者死亡,死亡率就會顯著下跌。不打疫苗的人很笨,因為打了疫苖的不死,剩下只有未打疫苗才會出現死亡個案。

香港有很多人不願意打疫苗,接種率低,估計不打的原因有幾個:

一、怕有副作用、怕會致命。世衛於6月1日確認科興疫苗作緊急使用,至今全球已供應6億劑科興疫苗,未出現致命個案(世衛早前已確認復必泰疫苗)。大家天天聽到的「有人打了疫苗之後死亡」,其實只是「基礎死亡率」在作怪。香港在平常日子裡,每天都會有131人因病死亡。香港愈來愈多人打了疫苗,但未見到「基礎死亡率」上升,足證打疫苗與死亡沒有關係;

二、怕麻煩。這個理由其實不是理由,因為打了疫苗便能夠保護自己、保護家人,不應因為怕麻煩而不打;

三、反抗政府。很多香港人都有一種「政府叫我做的,我偏不做」的鬥氣心態,這是非常無謂的。全球不同的國家都在推動打疫苗,沒有體制之分,只有打疫苗效率高低之別,為何要鬥氣呢?

在這場打疫苗大賽當中,現時,以色列全球第1,有63%人口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英國排第2,有58%;加拿大排第3,有56.9%;而美國排第8,有50.1%。中國暫時落後,約有4.6億人至少打了一劑疫苗,佔人口33%左右。不過,中國正以非常驚人的速度急促追趕,近日每天最多打2000萬劑疫苗,以這個速度,估計再多80日之後(到9月份左右),中國會有10億人(大約70%人口)接種了兩劑疫苗,達到群體免疫水平。

香港打疫苗速度太慢,只有18.4%人口至少接種了一劑疫苗,若然重啟,開放邊境的話,香港的感染風險會較高。最近,金管局要求銀行業前線或重要部門員工接種疫苗,不然,就要每14日檢測一次。有人說這樣做太嚴,我則認為甚有需要,還要向各行業推廣。

看問題要看得遠一些,新冠疫情很可能會「流感化」,以後會長期存在,大家今天不打疫苗,明年也要打,不如早打針抽樓吧。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個吸煙的故事

 

政府政策可以直接促進市民健康,反吸煙可以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2023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2.5歲和87.9歲,為全球最高的地區。我在3年前看過一篇研究文章,指其中一個原因和港府有效推行反吸煙政策有關。《英國醫學雜誌》(BMJ)曾發表的一項長達5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一生中吸過煙的人,比從不吸煙的人平均壽命減少10年。

醫務衞生局上周五正式刊憲推出10項短期控煙措施,包括實施全煙害警示包裝、禁止加味水煙、禁止排隊時吸煙、擴大法定禁煙區至處所入口的3米範圍,並引入「完稅煙」標籤制度,以打擊私煙。政府每項政策都有人贊成、有人反對,但有幾個吸煙的故事,或許有助思考相關問題。

第一,一屋插喉老人。我爸爸70多歲過身,彌留時在療養院居住,他是因爲中風觸發肺功能喪失,插喉之後,一直臥牀不起,看見他抽痰時候的痛苦情況,做兒子只覺慘不忍睹。有一天我在療養院探望爸爸,剛好醫生也在巡房,看見他比較清閒,就和他聊起病人的情況。

我問,「放眼望去,整個病房十幾個老人,全部都是插喉,喪失了肺功能,我很好奇,爲何會是這樣?」醫生反問我,「你爸爸抽煙嗎?」我說「我認識爸爸時他已經不抽,但他告訴我在40年歲以前抽煙,一天抽一包香煙」。醫生點頭說,「這就沒辦法了,吸煙的有害化學物質,包括尼古丁影響中樞神經,焦油也會影響肺功能,到中老年之後,影響就慢慢散發出來,這些喪失肺功能的中老年男病人,絕大部分都是吸煙的。」

醫生的話,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解開了爸爸肺功能喪失的疑團。

第二,多倫多旅客戶外「打邊爐」。現在政府加強控煙,坊間有評論指這會影響旅遊。我可舉一例證明遊客的適應能力很強。話說十多年前,有一次去加拿大多倫多公幹,當時11月末,多倫多已經下起大雪,我們晚上去餐廳用餐,本來在室內等位,但是見到街外對面馬路,有兩三個中國人圍在一起瑟縮抽煙,他們看似中國遊客。我閒着無事,就走出去和他們搭訕,原來是來自廣東的旅客。

由於多倫多當時的規定是在處所外的6米範圍不能吸煙,他們唯有冒着嚴寒下雪,走到對面馬路抽煙,煙癮發作,都沒辦法。我好奇問他們,「會否很討厭加拿大這種禁煙政策?」其中一名40多歲的做生意的遊客就說,「各處鄉村各處例,遊客出門,就是要守當地的規則法例,其實好像開車的自動排檔一樣,一去到外國,就會適應。」他的朋友插口說,「如果想繼續在室內抽煙,恐怕所有發達國家我們也不用去了。」

我聊了幾句,再忍受不了戶外的嚴寒,急急走回餐廳之內,也覺得遊客的適應能力,其實是挺高的。

第三,何柱國一笑泯恩仇。最近「香港煙草」的前老板何柱國,近日確診肺癌後戒煙。何柱國話往日最不喜歡的人,就是現在的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因爲盧寵茂到處叫人不要吸煙。但是何柱國患上肺癌之後,從過去認爲個人有吸煙自由,到今天覺得要感謝盧寵茂。何柱國說,「事先想不到化療會這麼辛苦,如果知道一早就不吸煙了。」他說:「被刀斬一下,都好過我捱一星期的化療」。

一個曾經是煙草商的富豪,如今成爲禁煙代言人,可說相當戲劇性了。

香港的反吸煙措施其實不算太嚴,例如加拿大的列治文市就在2018年4月起,將戶外禁煙區由當時距離建築物門口或窗口6米,擴大到9米,香港現在才擴大禁煙區到建築物入口的3米範圍。而香港過去20年不斷推行禁煙工作,其中最主要是不斷大幅增加煙草稅。也不要說加煙草稅只是益了私煙,香港的吸煙率,就由2019年的10.2%,下降到2023年的9.1%。確確實實少了人吸煙,多了人健康。減少了1.1個百分點煙民,等如8.3萬人健康了。

反吸煙的確會影響自由,但是兩害相衡取其輕。無論市民或遊客,無論吸煙者或者吸到二手煙的人,反吸煙措施絕對有益於他們的健康。抽痰和化療,並不好受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