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誅九族」酷刑究竟會牽連多少人?

歷史長河

古代「誅九族」酷刑究竟會牽連多少人?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誅九族」酷刑究竟會牽連多少人?

2021年06月18日 17:12 最後更新:06月21日 10:09

「誅九族」是中國古代刑罰「族誅」的一種,意指一人犯死罪,其家族成員「連坐」處以死刑,共同承擔責任的刑罰制度。

清代行刑前的情況 (網上圖片)

清代行刑前的情況 (網上圖片)

在中國歷史中,族誅始於商朝。當時被稱為「劓殄」,是為族誅的雛形,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之刑。先秦文獻《尚書》記載,夏啟和商湯在出征之前的訓詞中威脅部下,警告他們如果在戰爭中不聽從命令,有亂軍心者,就會將犯者連同其子一起處死。

隨後,封建帝王也都仿效,秦始皇時期的「族誅」的酷法,先是「夷三族」。對於三族的說法,有說「父母、兄弟、妻子」;也有指「父、母、妻」為三族;亦有「父、子、孫」三族之說。秦末時期,丞相李斯和趙高就是被處以誅三族的史例。除了三族,更殘酷的還有五族及七族,當年燕國太子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燕國被滅之後,荊軻全家被處以「誅七族」的懲罰。

《荊軻刺秦王》電影劇照 (網上圖片)

《荊軻刺秦王》電影劇照 (網上圖片)

秦漢以後,帝王也有「族誅」刑罰。據了解,在隋朝初,隋文帝楊堅廢除了「族誅」,但其子隋煬帝楊廣復行,更擴至「誅九族」。

「族」根源於氏族社會,有血緣關係的一群人通常稱為「族」,故「誅九族」者,即由一個人的死罪,擴展為家族成員的共同死罪,制度違背人性。「誅九族」究竟是哪九族?歷史上都有不同說法,東漢經學文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被處以者一族,即犯罪者之父母兄弟姐妹兒女,另及姑母和其兒、外甥、外孫。「母族三」指外祖父母、姨母與她兒。而「妻族二」即是岳父和岳母。也另一個說法就是,由被處以者上推四代至高祖,下推四代至曾孫;橫推三從兄弟,這個也是《三字經》中,所說的「九族」。

九族五服圖 (網上圖片)

九族五服圖 (網上圖片)

也有說法指,「九族」是一個虛稱而已。對於中國文化來說,「九」是最高之數。所以這「九族」是概括的包含與之有親緣關係的所有宗支族系。換句話說,在古代九族之誅往往是施之於重大政治犯罪,一旦大獄煉成,只要是與犯罪人沾親帶故,都將受到無辜株連,目的是斬草除根。在歷史上,我們了解到株連最廣的是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終被「誅十族」。

清同治《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中方孝孺像 (網上圖片)

清同治《方正學先生遜志齋集》中方孝孺像 (網上圖片)

據明化文學家祝枝山的《野記》中載,當年仍為燕王的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了明惠帝帝位。當朱棣命令效忠皇室的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時,方孝孺寧死不從,更在詔書寫上「燕賊篡位」四字。朱棣怒以「誅九族」相脅,方方孝孺大義凜然並訕笑似地說:「便十族奈我何!」朱棣便把其「門生朋友」歸入第十族,連同原來九族一併誅殺。最終共誅殺八百七十三人,因此事下獄及被流放、充軍者亦數以千計。

往下看更多文章

管輅「要言不煩」 何晏大加讚賞

2024年06月14日 20:00

形容某人説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可以用成語「要言不煩」。該成語出自 《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晏含笑而贊之曰:『可謂要言不煩也。』」

管輅是三國時代有名的魏國術士。他在八九歲的時候,很喜歡抬頭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認識的星星就問人,更常常因為觀星而不願睡覺,這令他的父母十分擔心,曾經禁止他看星星。不過管輅並不因此而改變習慣,他説:「我雖然年紀還小,但眼中只有天文,更何況家雞野鳥都知道天時,為何人類會比他們差呢!」當時的人聽說他年紀輕輕已有此想法,紛紛說他是「大異之才」。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長大成人以後,精通《易經》,天文地理,占卜看相,風水堪輿,無不精微。有一次清河王經離開官府回家,管輅去看他。王經説:「近來有一怪,很不討人喜歡,請你算卦。」算完卦,管輅説:「吉卦,不是怪物。在您家的房前,晚上有一束流光,像燕子一樣飛入您懷中,還能發出小聲,您感到不安,解開衣服好像餘光還在,於是招呼妻子來看。」王經大哭説:「和你説得一模一樣。」管輅説:「吉祥,這是升官的徵兆,會很快顯靈。」不久,王經遷為江夏太守。自此管輅就更加有名,吸引更多達官貴人請到府中作客。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公元248年,管輅當上了秀才。當時吏部尚書何晏宴請管輅。想聽他談談《周易》;同時特邀請尚書鄧揚相陪,以示重視。何晏對管輅説:「聽説您算卦神妙,請試卜一卦,看看我的官位會不會到三公的高位。」又問:「近日連續幾次夢見十幾只蒼蠅落在鼻子上,怎麼揮趕都不肯飛,這是什麼徵兆呢?」對於何晏的提問,管輅都沒有作出正面的回答,更不願意用《易經》去卜卦。於是鄧揚就問管輅︰「聽說先生占卜很靈的,是《易經》大師級人馬,為甚麼始終不用《易經》中辭義去說明呢?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於是管輅便回答:「懂得《易經》的反而不喜歡討論《易經》呀!」對這個回答,當時在場的、掌管軍事大權的何晏甚為讚賞,笑着説道:「可謂要言不煩也」。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要言不煩」,形容說話精要,不囉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