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力逝世 15周年 傳奇才子挽民建聯獻生命

博客文章

馬力逝世 15周年 傳奇才子挽民建聯獻生命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馬力逝世 15周年 傳奇才子挽民建聯獻生命

2022年08月08日 10:06 最後更新:10:17

今天是前民建聯主席馬力離世15周年,他病逝那年只55歲,正值英年,令人痛惜。這位政壇才子一生傳奇,不僅曾領導民建聯反敗為勝,臨危力挽狂瀾,同時也是真人不露相的神秘政論高手,和研究《紅樓夢》的知名專家,這樣的人物,政圈再難有人能出其右。

2007年民建聯舉行成立 15周年慶祝會,時任主席的馬力,已臨生命盡頭,在錄像講話中鼓勵黨友取得更大成績。

2007年民建聯舉行成立 15周年慶祝會,時任主席的馬力,已臨生命盡頭,在錄像講話中鼓勵黨友取得更大成績。

馬力 1978年畢業於中大聯合書院中文系,他醉心中國文學研究,以其才華,本可走上學術之路,成為卓越的學者,但出於強烈的使命感,他選擇了投身政治工作,並在回歸前後的歷史大轉折中露出頭角。

更多相片
2007年民建聯舉行成立 15周年慶祝會,時任主席的馬力,已臨生命盡頭,在錄像講話中鼓勵黨友取得更大成績。

今天是前民建聯主席馬力離世15周年,他病逝那年只55歲,正值英年,令人痛惜。這位政壇才子一生傳奇,不僅曾領導民建聯反敗為勝,臨危力挽狂瀾,同時也是真人不露相的神秘政論高手,和研究《紅樓夢》的知名專家,這樣的人物,政圈再難有人能出其右。

他在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以「辛維思」筆名撰文論政,這位「神秘寫手」的文章,受到各方高度重視。

馬力 1978年畢業於中大聯合書院中文系,他醉心中國文學研究,以其才華,本可走上學術之路,成為卓越的學者,但出於強烈的使命感,他選擇了投身政治工作,並在回歸前後的歷史大轉折中露出頭角。

馬力在 2003年民建聯遭遇重大挫敗後,擔起領導大旗,重整策略,並親自披甲上陣,出戰立法會港島區直選,終反敗為勝。

當年「辛維思」的文章結集成書,他在序言中引用了《孟子》中一句話:「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住矣。」這反映了他敢於在輿論戰綫奮起出擊的氣魄。

在喪禮上,馬力的靈柩蓋上國旗,由董建華、高祀仁、梁振英等扶靈,生榮死哀。

一年之後,立法會選戰爆發,馬力不但在幕後籌劃捲土重來,還親自披甲上陣,出戰港島區直選。但在選舉期間,傳來他患結腸癌的消息,他要赴廣州治療,團隊未因此洩氣,反而哀兵上陣,人人多行一步,結果他與蔡素玉齊齊勝出。民建聯在地區直選共9人當選,加上功能組別3席,所贏議席歷年最多。

內地文化藝術出版社將馬力和另一紅樓夢專家的紅學論文,結集成書。

一個月後的8月8日,馬力終於與世長辭!生榮死哀,500多政商各界人士出席他的喪禮致哀,董建華、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梁振英等為他扶靈,靈柩蓋上了國旗。曾鈺成的輓聯這樣寫:「壯志待酬路遙思馬力,真誠盡獻日久得人心。」

在 80年代中,他對政治的分析和論述水平,已受到賞識,公開身份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先後輔助過兩任秘書長毛鈞年和梁振英,表現出色;而另一個隱蔽的角色,則是以「辛維思」的筆名,在《明報》就香港回歸的爭議,撰寫一系列政論文章,有力反擊英方的輿論攻勢,以及香港政商界質疑回歸的各種論調。

由於他的論述有理有據有力,尖銳而不失客觀,部分觀點蘊含着對北京決策的精準解讀,故瞬即引起各方高度重視。

當時我是採訪中英談判的記者,對「辛維思」的文章每篇必讀,而外界對這位「神秘寫手」是誰有不少揣測,有說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有說是中方法律專家,更猜想那是新華社香港分社的寫作班人。我那時候已與馬力稔熟,卻從不知道「辛維思」就是他。

他在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以「辛維思」筆名撰文論政,這位「神秘寫手」的文章,受到各方高度重視。

他在80年代中英談判期間,以「辛維思」筆名撰文論政,這位「神秘寫手」的文章,受到各方高度重視。

當年「辛維思」的文章結集成書,他在序言中引用了《孟子》中一句話:「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住矣。」這反映了他敢於在輿論戰綫奮起出擊的氣魄。

與此同時,馬力也積極投入愛國陣營邁向政黨化的準備工作。1991年底,籌組愛國政治團體的「5人小組」成立,時任《香港商報》總編輯的馬力是其中一員,另外四人是譚耀宗、曾鈺成、何景安和黃建源。這5人負責擬定組織名稱、章程和成立宣言等,「民建聯」終於成形。

馬力雖是創黨的主要人物之一,但一直保持低調,在台後默默致力策劃與組織工作,費了不少心血,而民建聯在回歸後亦茁壯成長,聲勢日盛。

不過到了 2003年,香港受沙士、 23條立法和經濟衰退的多重打擊,政治風雲劇變,反對派與激進派利用機會搶奪建制派的位置。在這不利的氛圍下,民建聯於當年的區議會選舉中遇到重大挫敗,206人參選只有 62人勝出,黨內一片愁雲慘霧。

民建聯主席曾鈺成為承擔責任,黯然辭職,當時任秘書長的馬力臨危擔起大旗 ,接棒出任主席。他在民建聯處境最差的時刻負此重任,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馬力當時沉着應變,努力重整策略,提高成員的鬥志,訂出「以民為本,開門建黨」的口號,廣邀各界朋友批評、建言。對於與政府關係,他提出「是其是,非其非」的態度,積極監督施政,建立為民形象。

馬力在 2003年民建聯遭遇重大挫敗後,擔起領導大旗,重整策略,並親自披甲上陣,出戰立法會港島區直選,終反敗為勝。

馬力在 2003年民建聯遭遇重大挫敗後,擔起領導大旗,重整策略,並親自披甲上陣,出戰立法會港島區直選,終反敗為勝。

一年之後,立法會選戰爆發,馬力不但在幕後籌劃捲土重來,還親自披甲上陣,出戰港島區直選。但在選舉期間,傳來他患結腸癌的消息,他要赴廣州治療,團隊未因此洩氣,反而哀兵上陣,人人多行一步,結果他與蔡素玉齊齊勝出。民建聯在地區直選共9人當選,加上功能組別3席,所贏議席歷年最多。

馬力一方面要推動民建聯發展,又要應付立法會的工作,壓力超重,以致病情反覆。不幸的是,他與幾個記者茶聚,談話中講了對六四事件一些看法,雖事前協議內容不公開,但有傳媒仍將之報道,結果引起強烈反應,給重病在身的他添加了巨大壓力,導致他病情惡化。

2007年7月8日民建聯慶祝成立 15周年,大家為會員人數突破 1萬而欣喜,但在這一刻,馬力已臨近生命盡頭,只能在病床錄了一段視频,在大會播出,許多在場者都感心痛。

在喪禮上,馬力的靈柩蓋上國旗,由董建華、高祀仁、梁振英等扶靈,生榮死哀。

在喪禮上,馬力的靈柩蓋上國旗,由董建華、高祀仁、梁振英等扶靈,生榮死哀。

一個月後的8月8日,馬力終於與世長辭!生榮死哀,500多政商各界人士出席他的喪禮致哀,董建華、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梁振英等為他扶靈,靈柩蓋上了國旗。曾鈺成的輓聯這樣寫:「壯志待酬路遙思馬力,真誠盡獻日久得人心。」

馬力去世後一年,內地的文化藝術出版社出了一本《紅樓夢》論文集,把馬力和另一紅學家梅節的論文結集成書,題為《耦耕集:梅節馬力論紅樓夢》,許多人才知道馬力是研究《紅樓夢》的專家。

內地文化藝術出版社將馬力和另一紅樓夢專家的紅學論文,結集成書。

內地文化藝術出版社將馬力和另一紅樓夢專家的紅學論文,結集成書。

馬力已離開了15年,但這位政壇才子,將在香港政治歷史留下傳奇一章。




時人物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移民熱潮降溫 學生流失大減 高才通子女入學也起「補窿」作用

2024年04月22日 20:17 最後更新:21:30

近年香港掀起移民熱潮,不少人在「羊群效應」下,拖男帶女移居英國等地,即時影響是中小及幼稚園學生大量流失,有些班級少了成三分一人,都幾得人驚。幸好情況已開始逆轉,據教育局最新數據,本學年(23至24)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流失人數,比上學年大幅減少86%,教育界人士拆解箇中3大原因,其中之一最令我高興,就是移民潮放緩,已由頂峯回落。此外,「高才通」獲批人士的子女紛紛入學,也填補了學額的「窿」,到下學年,情況勢將進一步改善。

香港中小幼學校學生流失量,比上學年大減86%,顯示高峰期已過,「失血」危機得以紓緩,教育界人士指出原因之一,是移民熱潮已降溫。

香港中小幼學校學生流失量,比上學年大減86%,顯示高峰期已過,「失血」危機得以紓緩,教育界人士指出原因之一,是移民熱潮已降溫。

移民潮令中小幼學生大量流失,於2022學年見頂,當年比上一學年減少了33000人,如繼續以這幅度跌下去,對全港學校的衝擊,將難以承受,故政府和校方都大感煩惱。

幸好更壞情況沒有出現,2023至24學年,學生流失問題大幅改善,部分班級更止跌回升,令人驚喜。《星島》記者分析教育局的學生人數數據,本學年中小幼學生只比上學年減少4612人,下跌幅度較上學年勁減86%,其中幼稚園低班、小一及中一,學生人數不跌反升。

教育界人士拆解這可喜現象,指學生流失大減,有3個原因,而主因是移民潮降溫,少了家長帶同仔女舉家去移民。我翻查BNO簽證申請數字,也反映這走勢,這計劃於2021年推出時,瞬即掀起熱潮,當年獲批的申請宗數,達到96418宗高峰,而2022年獲批申請雖減,仍達57137宗,這兩年取得居留簽證的港人,陸續抵達英國生活,這與2022年香港學生進入流失高峰期(減少了33000人),時間上相當脗合。

但到2023年,獲批BNO簽證申請的宗數大幅回落,跌至37603宗,顯示移英熱潮正減退,所以學生流失也穩定了下來。

港人申請BNO簽證移英,於2021年達到高峰,2023年開始顯著回落,學生流失情況亦隨之大大放緩。

港人申請BNO簽證移英,於2021年達到高峰,2023年開始顯著回落,學生流失情況亦隨之大大放緩。

一位教育界朋友同我講,少了家長急於携同仔女移英,除了英國高通脹、高稅率、搵工不理想,給他們潑了冷水外,還因為兩三年前大批港人移英,佔去了較好學校不少學額,遲來者要為仔女搵好學校,就困難得多,這也影響了部分人移英的決定。

學生流失量大減,還有兩個原因。一些校長指,「高才通」及其他人才計劃,申請者已陸續到港,其子女亦開始入學,填補了中小幼學校(包括公營、直資及私立)部分空位;此外,一些港籍內地學生,於疫情期間沒在港上課,其家長想安排他們南下恢復學業,因而增加了入學人數。

我翻查「高才通」的數字,截至2月底,共有5萬9千人獲批,其中4萬4千人已抵港,受養人也有4萬多人,當中不少是適齡學生,成為了注入中小幼學校的「新血」,看來人數還會穩步增加。

天無絕人之路!香港外移的人少了,新入來的人則慢慢增加,學校「失血」危機已過,在陰天之後,未來將又有一番新光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