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公佈結果,在港澳區25個名額中,香港大學有10個項目獲選,連續第4年在所有院校中有最多年青學者獲獎。
資料圖片
「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自2019年起開放給香港及澳門8間大學的年青學者申請,男性未滿38周歲和女性未滿40周歲的年青科學家均可申請,旨在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優秀成績的青年學者,在其自選的研究方向上進一步開展創新研究,以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人才。
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港澳)獲選的港大學者,每人獲人民幣200萬元資助金額,直接「過河」在香港作研究經費,資助期限3年。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10位獲獎港大學者:
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周慈勇博士
‧計算機科學系助理教授吳陳沭博士
李嘉誠醫學院
‧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黃淵華博士
‧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助理教授尹旭輝博士(兼屬藥理及藥劑學系)
‧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汪衛平博士
香港大學。資料圖片
理學院
‧數學系副教授許俊彥博士
‧生物科學學院助理教授Celia Marei Schunter博士
‧物理學系助理教授王晨杰博士
‧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楊易博士
社會科學學院
‧地理系副教授冉立山博士
港大10學者獲頒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港大提供
港大醫學院和廣州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研究團隊合作,成功研發新型光活化聯合療法,用於治療老年黃斑病變。
此新療法通過靜脈注射納米製劑,並向患者眼睛進行光照,以激活抗血管增生和光動力聯合療法,為治療黃斑病變和其他由異常血管增生所引致的眼疾提供新的微創治療方案。研究成果現已在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發表,並已根據專利合作條約提出國際申請。
光動力療法提供一種臨床解決方案,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照激活無毒光敏藥物,產生活性氧,從而破壞和清除病變血管。
根據香港眼科調查2019年發表的數據,早期老年黃斑病變在本港70歲以上人口中發生率高達7.5%1,是導致香港成年人視力障礙及失明的第二大病因。目前,在眼內玻璃體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是治療濕性黃斑病變的首選方案。然而,這種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可能引起病人不適,並可能伴隨嚴重的併發症風險,如眼內炎和視網膜剝離等,因此有迫切需要開發一種非眼內注射方式,如靜脈注射,實現眼內遞送抗血管增生藥物的製劑技術。
此外,傳統的抗血管增生藥物在清除現有增生血管的效果欠佳。光動力療法提供一種臨床解決方案,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照激活無毒光敏藥物,產生活性氧,從而破壞和清除病變血管。目前,光動力療法已廣泛應用於治療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這是亞洲區濕性黃斑病變的常見類型。因此,結合抗血管增生療法和光動力治療可為濕性黃斑病變的治療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有助延緩病情惡化,同時改善患者視力。
抗血管增生療法通過壓抑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相關的路徑,抑制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CNV)。這項研究首次將抗血管增生藥物和光敏藥物結合製成納米製劑用於黃斑病變治療,為黃斑病變和其他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微創療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團隊設計了新型光活化納米藥物,將納米藥物單次靜脈注射在有脈絡膜增生血管的小鼠模型,然後對小鼠的眼部進行紅光輻照,以激活納米製劑中的光敏藥物並產生活性氧,這種活性氧不僅促使眼部病變血管消退,同時觸發抗血管增生藥物從納米製劑中釋放,抑制病變血管繼續增生。研究結果顯示,該聯合療法效果顯著,而且沒有導致明顯的全身或眼部的副作用。
這項研究首次將光活化抗血管增生藥物與光敏藥物結合製成納米製劑用於黃斑病變治療,治療程序既簡單又安全。通過靜脈注射和眼部光照,抗血管增生藥物和光敏藥物可發揮聯合效應。這一創新成果為黃斑病變和其他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微創療法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這項研究採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和藥用輔料進行製劑設計,或有助將來的臨床轉化。
港大醫學院團隊研發光活化聯合療法,用於治療老年黃斑病變。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李嘉博士、許舒婷、汪衛平博士、樊妮博士與龍凱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