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古代帝后的葬禮 場面之大令人咋舌

歷史長河

中國古代帝后的葬禮 場面之大令人咋舌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古代帝后的葬禮 場面之大令人咋舌

2022年09月19日 10:00

英女皇的去世使大眾得以一窺帝王國葬的過程。翻看中國歷史,歷代帝王均十分重視葬禮,即使在清朝滅亡之際,仍然一擲千金為慈禧太后舉行國葬,其陪葬品之奢華更是價值連城,估計價值至少在億兩白銀以上。當天的場面吸引不少外國記者現場拍攝,部分照片更得以保存至今。

慈禧太后的出殯隊伍 (網上圖片)

慈禧太后的出殯隊伍 (網上圖片)

關於傳統中國殯葬內容,見於《周禮》等書,而清代也有《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通禮》詳加說明。《清史稿·志六十七·禮十一(凶禮一)》記載:「三年之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無貴賤一也。有清孝治光昭,上自帝後喪儀,下逮士庶喪制,稱情立文,詳載會典與通禮。」一般來說,皇帝在生前即在修建身後的陵墓。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都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慈禧太后的情況比較特別,咸豐皇帝原來準備在其定陵附近建一座皇后陵,供慈安及慈禧太后安葬之用,但慈禧太后並不滿足,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另建陵寢,結果歷時三十五載並花費五百萬兩白銀才能完成。對比定遠號鐵甲艦造價才一百四十萬兩白銀,可見其花費之鉅。

更多相片
慈禧太后的出殯隊伍 (網上圖片)

英女皇的去世使大眾得以一窺帝王國葬的過程。翻看中國歷史,歷代帝王均十分重視葬禮,即使在清朝滅亡之際,仍然一擲千金為慈禧太后舉行國葬,其陪葬品之奢華更是價值連城,估計價值至少在億兩白銀以上。當天的場面吸引不少外國記者現場拍攝,部分照片更得以保存至今。

出殯隊伍中的文武百官 (網上圖片)

關於傳統中國殯葬內容,見於《周禮》等書,而清代也有《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通禮》詳加說明。《清史稿·志六十七·禮十一(凶禮一)》記載:「三年之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無貴賤一也。有清孝治光昭,上自帝後喪儀,下逮士庶喪制,稱情立文,詳載會典與通禮。」一般來說,皇帝在生前即在修建身後的陵墓。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都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慈禧太后的情況比較特別,咸豐皇帝原來準備在其定陵附近建一座皇后陵,供慈安及慈禧太后安葬之用,但慈禧太后並不滿足,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另建陵寢,結果歷時三十五載並花費五百萬兩白銀才能完成。對比定遠號鐵甲艦造價才一百四十萬兩白銀,可見其花費之鉅。

抬棺木的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 (網上圖片)

除了陵墓外,帝皇殯葬棺木(稱「梓宮」)還要選用珍貴的雲南的金絲楠木,連運費往往要數十萬兩的白銀計。在出殯那天,由七十二人組成的隊伍會把棺木抬出東華門,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

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網上圖片)

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僧尼、道士,他們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里,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里,這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

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 (網上圖片)

恐怖的是,隊伍中混雜了紙糊的士兵。它們做得惟妙惟肖,仿如真人,作用是派到冥界的前哨,到陰間繼續為慈禧太后服務。出殯那天天氣陰沉,圍觀的群眾一度還以是陰間的士兵呢!

出殯隊伍中的文武百官 (網上圖片)

出殯隊伍中的文武百官 (網上圖片)

除了陵墓外,帝皇殯葬棺木(稱「梓宮」)還要選用珍貴的雲南的金絲楠木,連運費往往要數十萬兩的白銀計。在出殯那天,由七十二人組成的隊伍會把棺木抬出東華門,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

抬棺木的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 (網上圖片)

抬棺木的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 (網上圖片)

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僧尼、道士,他們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里,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里,這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

現在來看慈禧太后的葬禮,史稱共七千九百二十人抬棺、萬人下跪,隊伍從京城到陵墓足足走了五天的路程。出殯隊伍中最前面的是一隊長矛輕騎兵,接下來是一隊由僕役們牽著走的小矮馬,隨後是一大群身穿猩紅色綢緞衣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僕役。

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網上圖片)

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網上圖片)

恐怖的是,隊伍中混雜了紙糊的士兵。它們做得惟妙惟肖,仿如真人,作用是派到冥界的前哨,到陰間繼續為慈禧太后服務。出殯那天天氣陰沉,圍觀的群眾一度還以是陰間的士兵呢!

慈禧的棺材重達一噸多,上鑲嵌了一個金色的大圓球,純金打造,重達三十三斤重;棺材上搭著一匹錦緞,上面繡著精美複雜的藍色鳳凰和紅色的雲彩;棺槨裡面盛了許多金銀財寶,有大小珍珠一萬多粒,各色寶石八十五顆,白玉二百多塊;慈禧戴的鳳冠上鑲嵌著許多珠寶,其中一顆珍珠就價值白銀一千萬兩;另外還有翠玉佛、翡翠西瓜、祖母綠寶石、紅珊瑚樹等堆放在慈禧的遺體四圍。據當時的主管太監稱,慈禧的陪葬品價值上億兩白銀。

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 (網上圖片)

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 (網上圖片)

慈禧出殯的那天,把京城外的杠子手都徵調過來抬棺,這些抬棺者有專門的稱呼叫「奉移」。他們被分成六十班,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還有四個替補,合計一百三十二人,總計共七千九百二十人。若算上參加的士兵、王公貴族等送葬人員,整個送葬隊伍超過萬人,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慈禧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路途達一百二十里之遙,所以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沿途百姓必須下跪,下跪人數至少在萬人以上。如此勞民傷財,既是對清朝的不幸,但也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國力。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