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破三道封鎖線 中央紅軍萬里征途第一站
廣東是中央紅軍長征離開中央蘇區後經過的第一個省份,從1934年10月21日到11月5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中央紅軍英勇奮戰,衝破國民黨軍隊分別在粵贛、湘粵邊境設置的前三道封鎖線,通過了中央紅軍萬里征途的第一站。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8.6萬餘人開始長征。為了防止紅軍西進,國民黨粵軍在安遠、信豐、贛縣、南康一帶,以桃江為天然屏障構築了第一道封鎖線。雖然長征之前,紅軍與陳濟棠部已經達成了秘密協定,但陳濟棠尚未通知其前線各部隊,因此紅軍在突破第一道封鎖線時仍然遇到了不小的對抗。經過戰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桃江,突破了第一道封鎖線。10月25日,紅一軍團一部進入廣東南雄境內的界址。10月26日拂曉,紅一軍團直屬偵察連在烏逕的新田與國民黨軍隊相遇,並迅速將敵消滅,此為新田之戰。這是中央紅軍進入廣東後打的第一仗,保證了紅軍後續部隊順利通過烏逕。

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 (網上圖片)
在得悉中央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之後,國民黨軍隊在廣東仁化城口與湖南桂東之間設立了第二道封鎖線,中革軍委要求紅一軍團「打開自己前進的道路」。仁化城口是湘粵邊境的交通咽喉,也是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的中心據點。11月2日,紅軍佔領三江口,截斷了湘軍與粵軍的聯繫,後攻佔城口,在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上撕開了一個大缺口。城口一戰,紅軍俘敵100多人,繳獲槍械數百支、子彈一萬多發以及糧食、煤油等物資。奇襲城口的勝利,標誌著紅軍突破了國民黨第二道封鎖線。

紀念館內的展示 (網上圖片)
紅軍佔領城口之後,11月4日至5日,紅二師六團一營在銅鼓嶺與準備北上阻截紅軍的粵軍獨立警衛旅第三團發生激戰,紅軍以傷亡100多人的代價將敵人控制在銅鼓嶺南麓一帶,為保證紅軍主力在城口作短暫休整、順利過境繼續西進創造了條件。在城口,紅軍得到自中央蘇區核心區域突圍後的第一次休整,緩解了連續長途行軍作戰的疲勞,籌措了物資。

紅軍留下的手雷 (網上圖片)
在聞悉紅軍突破第二道封鎖線之後,國民黨軍隊在粵漢鐵路湘粵邊境的郴縣、宜章、樂昌一線設置了第三道封鎖線。這時,敵人已判明紅軍意圖,蔣介石嫡系部隊有的已經從福建、江西追上來了,國民黨粵軍趕赴廣東樂昌,企圖利用公路、鐵路之便堵截紅軍前進。11月5日,中央紅軍繼續分頭西進,期間多次發生激戰。部分紅軍部隊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經過10多個小時艱難的行軍,翻越了五山與九峰交界海拔1600多米的大王山。

中央紅軍作戰油畫 (網上圖片)
中央紅軍長征在粵北期間得到了當地人民的大力支持。1934年10月29日,紅軍總政治部專門頒發《對目前行動的政治工作訓令》,對嚴守紀律、不侵犯群眾利益等提出嚴格要求。紅軍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留下了不少紅軍標語。廣大人民群眾見到紅軍紀律嚴明,秋毫不犯,保護群眾利益,也用實際行動幫助紅軍排憂解難,支援紅軍長征。不少群眾給紅軍充當嚮導、提供情報,為紅軍順利作戰和轉移做出了貢獻。人民群眾還在物質上支援紅軍,為紅軍提供糧食,幫助紅軍籌辦蔬菜、稻草等各種物資。紅軍離開之後,有的群眾還冒著生命危險積極掩護和精心救治失散的紅軍傷病員。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