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狀元不出!「破天荒」最早竟與科舉試有關

歷史長河

狀元不出!「破天荒」最早竟與科舉試有關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狀元不出!「破天荒」最早竟與科舉試有關

2024年12月27日 10:00

「破天荒」常被文人所用,用指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或第一次出現的事。

在談論「破天荒」前,不如先要了解「天荒」怎解。「天荒」是指未經開辟的或荒蕪的,如漢‧王充 《論衡•恢國》:「匈奴時擾,正朔不及,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內附,貢獻牛馬。」又如唐‧元稹 《古社》詩:「良田千萬頃,占作天荒田。」考究歷史,原來「破天荒」最早出自唐代,而且是與科舉考試有關。

更多相片
中國歷代狀元題名 (資料圖片)

中國歷代狀元題名 (資料圖片)

中國科舉之難,以致考生身穿麻布坎肩夾帶(作弊內衣)進場 (資料圖片)

中國科舉之難,以致考生身穿麻布坎肩夾帶(作弊內衣)進場 (資料圖片)

考試期間,考生會被會安排在獨立的分區作答。(資料圖片)

考試期間,考生會被會安排在獨立的分區作答。(資料圖片)

南京秦淮風光帶名勝江南貢院,曾是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旅遊景點。(資料圖片)

南京秦淮風光帶名勝江南貢院,曾是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旅遊景點。(資料圖片)

進士出巡用品 (資料圖片)

進士出巡用品 (資料圖片)

《劉蛻集》(網上圖片)

《劉蛻集》(網上圖片)

中國歷代狀元題名 (資料圖片)

中國歷代狀元題名 (資料圖片)

中國科舉制度由隋文帝首創,並盛於唐宋年間,因此「破天荒」一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據宋代人孫光憲所作《北夢瑣言》第四卷的記載︰「唐荊州衣冠藪澤,每歲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解。劉蛻舍人以荊解及第,號為『破天荒』。」

話說在科舉制度下,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要經過逐級的選拔。每年學子們在進京之前,都要先在地方上參加考試,由地方官府選拔出成績合格的,再一起解送入京參加京城的省試。所謂省試即中央禮部試,在明、清時改稱會試,因為今次故事典故時代在唐代,所以稱為省試。

中國科舉之難,以致考生身穿麻布坎肩夾帶(作弊內衣)進場 (資料圖片)

中國科舉之難,以致考生身穿麻布坎肩夾帶(作弊內衣)進場 (資料圖片)

正如唐太宗見到新科進士後豪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見科舉試集合全國尖子,要勝出談何容易!故事發生在唐代的荊州,雖屬人才濟濟之地,文士書生眾多,但是解送到京城的舉子卻多年沒有人能夠考中,於是,人們就把荊州稱為「天荒」,又把由荊州解送的考生稱做「天荒解」。「天荒」本來是指混沌未開的原始狀態,用這個詞來形容荊州就是嘲笑這兒從來沒有人中過進士。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從荊州進京參加省試的考生中終於有一個叫劉蛻的考中了進士,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弦鎮守荊州,得知劉蛻考中進士,寫信表示祝賀,並贈他七十萬「破天荒」錢。劉蛻不肯接受崔弦所贈之錢,在給崔弦的回信中寫道︰「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考試期間,考生會被會安排在獨立的分區作答。(資料圖片)

考試期間,考生會被會安排在獨立的分區作答。(資料圖片)

之後,文人學士經常用「破天荒」一詞來形容某個人突然之間的得志揚名。宋代蘇東坡的「滄海何曾斷地獄,朱崖從此破天荒」、周必大的「絳帷幸得天荒破,日日當為問道人」、元代人柳貫的「會見天荒破,端令士氣粗」等詩句都含有這個意思。不過現代人使用「破天荒」一詞,就僅用來形容創舉或者是頭一次出現的新解事了。

南京秦淮風光帶名勝江南貢院,曾是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旅遊景點。(資料圖片)

南京秦淮風光帶名勝江南貢院,曾是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旅遊景點。(資料圖片)

至於「破天荒」故事的結局如何呢?其實從上文劉蛻不肯接受崔弦所贈之錢來看,似乎劉蛻不懂得官場上的逢迎文化,日後發展難免要吃虧了。史載劉蛻仕途並不順暢,在朝廷裡先任中書舍人,後任左拾遺,官職都不高。拾遺的職責是批評皇帝的過失,劉蛻很是敬業,經常毫不留情地批評皇帝,惹得皇帝老大不快。

進士出巡用品 (資料圖片)

進士出巡用品 (資料圖片)

唐宣宗十分倚重宰相令狐綯,把朝廷的政務大事都交給他處理。劉蛻認為令狐綯是個陰險小人,不時揭發他的短處。一次,劉蛻向宣宗密奏一本,揭發令狐綯的兒子未經地方選拔而直接參加科舉考試的事。在唐代,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要先地方選送,稱之為「解送」。所以,劉蛻稱令狐綯的兒子叫「無解進士」。此外,劉蛻還舉報令狐綯的子弟受賄的事,說在光天化日見到有人往他的子弟家送金子。宣宗接到密奏,並沒有做出處理,只是告誡令狐綯要謹言慎行。

《劉蛻集》(網上圖片)

《劉蛻集》(網上圖片)

令狐綯打聽到是劉蛻舉報了他,對劉蛻懷恨在心,一心要報復他。劉蛻平時對自己要求很嚴,想找他的茬子不容易,令狐綯就派了一名心腹去給劉蛻當秘書,找機會搜集劉蛻的黑材料。劉蛻是個憨厚的人,沒想到令狐綯會用這樣的詭計,對這個秘書毫不設防。後來,家鄉有個舉人找劉蛻幫忙,要劉蛻幫助他考上進士。以劉蛻的職務,是幫不上忙的,可是看在鄉情的分上,劉蛻破例接待了他。秘書這下抓住了把柄,向朝廷揭發劉蛻受賄十萬。其實,劉蛻連七十萬都沒有放在眼裡,怎麼會受賄十萬呢?但令狐綯把持的朝廷不問真相,把劉蛻貶為了華陰縣令。

後來,劉蛻一直仕途不順,但他癡情文學,成為唐代著名散文家。

往下看更多文章

蒼頭軍「異軍突起」 陳嬰棄稱王歸順項梁

2025年01月24日 20:00

「異軍突起」這個成語的典故最早是出自於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的《項羽本紀》有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無道。在天下百姓都怨聲載道的情況下,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率先為秦末亂事拉開了帷幕。農民戰爭隨着各地起義軍的響應,很快變成了傾覆秦朝的一股巨大勢力。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時在東陽縣,有個名叫陳嬰的人。身為東陽縣令史的他,因為在任職期間謹言慎行,為人又忠厚,所以在秦朝末年被尊稱作「長者」。在東陽縣享有盛譽的他,一直被當地的少年當成楷模和榜樣。因此,當縣內年輕人在起義風潮的影響下殺掉東陽縣的縣令後,都希望陳嬰來主持大局。因為東陽縣的縣令死後,東陽縣一時陷入群龍無首的窘態,要是沒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指揮民眾,恐怕會亂事叢生。

雖然陳嬰早就因為反對秦朝的暴政而辭了官,但在年輕人的熱情鼓動下,陳嬰最終答應出任首領一職。因着陳嬰寬和、信義的名聲,不少外鄉人都慕名而來。就這樣,陳嬰所統領的人數由一開始的三千人變成了三萬多人。陳嬰的隊伍因為頭上戴了一圈黑巾,所以又被稱之為蒼頭軍。由於蒼頭軍發展迅速,且聲勢浩大,所以人們都對這一下子突然冒出來的蒼頭軍十分感興趣。儘管陳嬰沒有自立為王的打算,但架不住眾人的呼聲,所以也同意了稱王一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沒想到,陳嬰的母親卻站出來勸說陳嬰,溫聲細語地說: 「自從我嫁到陳家,就沒聽說過祖上出過甚麽達官貴人。如今,你當了三萬多人馬的首領。看似威風無限,其實這根本不是甚麼好事⋯⋯」她見兒子面露不解,欲言又止了一番,決定繼續說下去:「倒不如你率領眾人,歸順於實力雄厚的義軍首領。那麼到時候起義成功,你至少可以被封為王侯將相;但萬一起義失敗,也沒有人會責怪你的。」陳嬰一向孝順,所以他聽從母親的話,不敢稱王。

他把部下都召集起來,鄭重地說:「我出身寒門,實在是不敢稱王。我聽說如今起義的項梁正是楚將項燕的後代,想必在不久的將來他一定能成功率兵滅秦,所以我決定帶領大家去投奔他,你們意下如何?」將士們都覺得陳嬰言之有理,所以都表示同意。因此在項梁率兵過江時,陳嬰便率眾歸順了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異軍突起」這個成語,成語原義是指另組一支軍隊,自樹一幟;現在多比喻突然興起的新生力量;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