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只得六人的農會 得趣書室舊址

歷史長河

只得六人的農會 得趣書室舊址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只得六人的農會 得趣書室舊址

2024年02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14:03

一個只得六人參加的農會,而且還是中國現代史上首個縣級農會,其效率之高實在令人驚訝!六人農會舊址位於海豐縣城東龍舌埔彭湃故居的左邊,即彭湃自家的得趣書室。

1922年7月的一天,彭湃頂著烈日來到龍津河畔天后廟前的一棵大榕樹下,用從日本帶回來的留聲機播放著優美的音樂。不少趕集的農民被留聲機的歌聲所吸引,圍聚過來。彭湃對圍觀的農民們說:「世界本來沒有壓迫,但有了地主剝削,清白的世界被攪得混暗;十月革命勝利和中國共產黨誕生後,貧苦大眾才看到了紅太陽,看到了光明。」彭湃振臂揮手,一改往日的腔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他講述了農民水深火熱的痛苦,地主敲骨吸髓的罪惡,指出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是一切不合理的根源。聽了彭湃的宣傳演講,革命種子深深埋在了農民心中。

六人農會舊址位於海豐縣城東龍舌埔彭湃故居的左邊 (網上圖片)

六人農會舊址位於海豐縣城東龍舌埔彭湃故居的左邊 (網上圖片)

1922年7月29日,彭湃再次到龍山天后宮前面的大榕樹下宣傳革命道理,用留聲機播放白字戲、革命歌曲等,聲情並茂的講述讓男女老少聽得如癡如醉。隨後,彭湃即興演說到:「加入農會好比過河,這邊河岸是痛苦的,對岸是幸福的,可是個個都怕被河水浸死,都不願先過。互相推諉,結果沒有一個人敢過。我們要成立農會並加入農會,聯合過河,手握手地前進。」 一位壯實的青年農民豁然站起來:「說得沒錯,現在的問題在於我們能否團結一致,讓廣大農民都受益。」彭湃激動地緊握住了這個青年的手,原來他就是海豐赤山約常來榕樹下聽彭湃宣講的張媽安。於是,彭湃瞅準時機,建議立即成立一個農會,他說:「入農會好比過河, 要大家手牽手;手牽手才能安全過河,農民聯合起來才能辦大事,農民才會積極參加。」在場的農民李老四聽後贊同地說:「對啊,我們幾人就先成立一個農會,將來有人加入就好,要是沒有人加入,我們也不要散,同心幹下去!」

彭湃自家的得趣書室 (網上圖片)

彭湃自家的得趣書室 (網上圖片)

同日晚上,張媽安、李老四以及另外三位農友應約來到彭湃居住的得趣書室。彭湃和張媽安等人商討農民如何團結起來,組織起來進行鬥爭。彭湃總結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參加社會實踐的經驗,打算將其應用到即將組織的農會上,讓農會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共同的革命信仰把六顆火熱的心緊緊地聚在一起,彭湃、張媽安、林沛、林煥、李老四、和李思賢在得趣書室成立了海豐第一個農會——「六人農會」,它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縣級農會組織。在彭湃的主持下,「六人農會」成員莊嚴宣誓,發誓要服從組織、保守秘密、不出賣同志。「六人農會」雖然在當時是一個不起眼的農會組織,但它有能量,擅於團結和教育農民,組織農民同地主豪紳作鬥爭。完成了海豐農民由分散到組織起來的第一步。

得趣書室的內部 (網上圖片)

得趣書室的內部 (網上圖片)

在組織農會期間,彭湃於1923年2月9日寫給李春濤的信中說明了農會採取的政策:一是對付田主;二是對付官廳。即經濟的鬥爭與政治鬥爭並進,使農民有經濟鬥爭的訓練及奪取政權的準備。同時還畫了經濟鬥爭示意圖,說明開展農民運動的理念。

六人的紀念像 (網上圖片)

六人的紀念像 (網上圖片)

1922年10月25日,在「六人農會」的基礎上,赤山約農會在龍山天后廟成立。1923年1月1日,全縣六十多位代表歡聚在海豐縣城,成立海豐縣總農會,選舉彭湃為總農會會長。1962年7月,得趣書室與彭湃故居同被省人民委員會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Tags:

日本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