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郎原屬官職 為何變成今天結婚男

歷史長河

新郎原屬官職 為何變成今天結婚男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新郎原屬官職 為何變成今天結婚男

2025年02月10日 10:00

有謂「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結婚從古至今皆為人生大事,適逢2023年「雙春兼閏月」,不少男士應該會想做「新郎哥」。然而在古代,「新郎哥」原是官職,全名為「新郎官」,而且是與科舉制度有關。

今天普遍以「一對新人」來稱呼結婚男女,既然女的稱為「新娘」,那麼男的叫「新郎」似乎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在漢代,會有不同的面貌,「朗」是古對官員的一種稱呼。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所載︰「屬官有大夫、朗、謁者、皆秦官……朗,掌守門戶,出允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

更多相片
1920年代新郎長衫馬褂禮服 (資料圖片)

1920年代新郎長衫馬褂禮服 (資料圖片)

過大禮用的《禮書》。上列明了納徵的物品及數量。(資料圖片)

過大禮用的《禮書》。上列明了納徵的物品及數量。(資料圖片)

用於洞房花燭夜的燭台 (資料圖片)

用於洞房花燭夜的燭台 (資料圖片)

婚宴用的餐具 (資料圖片)

婚宴用的餐具 (資料圖片)

結婚禮餅 (資料圖片)

結婚禮餅 (資料圖片)

1920年代新郎長衫馬褂禮服 (資料圖片)

1920年代新郎長衫馬褂禮服 (資料圖片)

再說在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在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詔各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孝廉舉至京師後,按制度並不立即授以實職,而是入郎署為郎官,可見「郎」是屬於一種官職。到唐代了,「郎」為官職的慣例被傳承下來,六品以下的官員統稱為郎,成為郎官的略稱。據《舊唐書‧韋澳附從子虛舟傳》所載︰「季弟虛舟,亦以舉孝廉,自御史累至戶部,司勳,左司朗中……為刑部侍郎……父子兄弟更踐郎署,時稱『郎官家』。」由此可知,百姓往往尊稱這些身居「郎」職的人為「郎君」或「郎官」。

過大禮用的《禮書》。上列明了納徵的物品及數量。(資料圖片)

過大禮用的《禮書》。上列明了納徵的物品及數量。(資料圖片)

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自隋代開始行科舉制度,在唐代得到大力發展,並分為「明經」及「進士」兩大主科。自此以後,凡是中了進士的,就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但也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正式授予官職。在通過吏部考試前,新科進士往往會被分配到中央官署裡任校書郎、秘書郎等「郎」職。所以,人們又習慣稱呼新科進士為「新郎官」,這便是新郎官最初的來歷和稱呼。

用於洞房花燭夜的燭台 (資料圖片)

用於洞房花燭夜的燭台 (資料圖片)

此外,男子在中國古代社會也往往被為「郎」,而娶妻結婚(洞房花燭)是其一生中的大事,要一切從「新」。把「新」及「郎」合二為一,便得出「新郎」之名。再說結婚是人生大事,新婚後第一夜即洞房花燭夜地位不下於金榜題名日,能為人生帶來重大之改變,故有「小登科」之美譽。因此有說人們喜歡借用「新郎官」來為新婚男子美其名。

婚宴用的餐具 (資料圖片)

婚宴用的餐具 (資料圖片)

由上所見,「新郎官」原屬唐代一些中下官員的名稱,何以今天會變成民間用語呢?這方面需結合民俗學說起。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說,這代表一種很重要的文化流動現象,即制度術語的民俗化。這種現象早就存在,而且包含了非常廣泛的內容。例如「相公」,本來是對攝政丞相的尊稱。源於三國時期曹操以相職攝政,且受封魏公,故稱「相公」。至唐代演化成對宰相的敬稱。再後來(約在明清時期)就成為百姓對富家或朱門子弟的稱呼了。再如郎中、員外郎、隋唐時期原是三省屬下二十四司長官的官號,正職為郎中,副職為員外郎。唐代稍晚,對讀書人也尊稱郎中,員外稱號也泛化到所有「員外同置」(即正額以外,不在編制者)的官員。明清時期,郎中演化成南方人對職業行醫者的專稱,員外則成為民間對土財主的尊稱了。

結婚禮餅 (資料圖片)

結婚禮餅 (資料圖片)

除了官名之外,還有一些本來屬於社會上層之間的相互稱謂也下移到底層社會。比如「大家」一詞,早期是指官中近臣,以及后妃們對皇帝的暱稱,從唐代開始演化成士林階層對大夥、眾人的稱謂,以後又泛化到整個社會。再如「小生」一詞,本來是官場裡下級官員在上司面前,或新學後進者在前輩面前的自我謙稱,後來轉化為年輕讀書人的謙稱。

「洛陽紙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房玄齡所寫的《晉書》,在《左思傳》中有提及:「及賦成,時人未之重。……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作為西晉時期最傑出的文學家,左思在小時候卻是一點也不出彩。明明是出身在儒學世家,卻其貌不揚、不善言辭,一點也不像世人眼中的世家公子。就連父親看到他,也忍不住嘆氣道:「你啊!根本比不上我小時候啊!」左思本來就對自己學棋書畫樣樣不精而感到自卑,聽過父親的話後更是羞愧得低下了頭。從此以後,左思便把自己關在房中專心學習。因此,左思長大後便有了「不好交遊但辭章壯麗」的評價。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左思文才非凡,在他寫下辭藻華麗的《齊都賦》後,他便琢磨着要再寫一篇《三都賦》。恰巧當時左思一家打算搬到都城洛陽去,所以左思便決定去拜訪當時的著作郎張載,向他請教一番。在跟張載進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討後,左思就在大街小巷中東奔西走地,只為盡可能收集更多寫作的靈感。在創作《三都賦》的期間,左思家中的走廊、庭院放滿了資料,就連廁所都放著筆和紙,就怕自己不能隨時把思緒記錄下來。就這樣過了十年,左思終於寫成了《三都賦》。

西晉文學家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兩人皆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網上圖片)

西晉文學家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兩人皆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網上圖片)

文章寫好後,左思馬上就把文章送給文學家張華那。張華越讀越喜歡,甚至把文章分享給學者皇甫謐。皇甫謐讀後也大為讚賞,更是親自為文章作序。很快,《三都賦》便傳遍了整個洛陽,而讀過的人無一不被它的魅力所折服。有些人為了收藏這篇絕世佳作,便爭相傳閱抄寫。一時間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在短短數天內翻了好幾倍。

眼見左思的《三都賦》風行一時,同樣享有盛名的文學家陸機心中可謂酸得冒泡。畢竟他也曾萌生過撰寫《三都賦》的想法,只是沒想到會被左思捷足先登。可是當他細閱過左思的文章後,也不禁甘拜下風。也是這樣,左思憑借《三都賦》一夜成名,再也沒人看不起這位曾經「貌寢(醜)口訥(吃)」的名門公子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洛陽紙貴」這個成語,比喻某些著作廣泛流傳,盛行一時的意思。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