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秦楚相爭波及小國 唯有「朝秦暮楚」求生存

史空穿梭

秦楚相爭波及小國 唯有「朝秦暮楚」求生存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秦楚相爭波及小國 唯有「朝秦暮楚」求生存

2023年03月15日 20:00 最後更新:10:57

「朝秦暮楚」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宋朝晁補之所寫的《雞肋集》,當中的《北渚亭賦》有提及:「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戰國時期,僻處西北的秦國在經過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後,搖身一變成為了可與楚國抗衡的強國。由於兩大強國互不相讓,兵戈相向,以至於在連綿不休的戰火間,其它小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不得不站隊。可是,在夾縫中生存何談容易?有些邊陲小國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兩國派來的使者,只好當株牆頭草。今天對秦國馬首是瞻,明天就跟楚國使者通共一氣,實在是反復無常!

秦楚兩國相鄰,時有戰事。(網上圖片)

秦楚兩國相鄰,時有戰事。(網上圖片)

不過這也沒辦法,誰也不想得罪秦楚兩大強國,而這樣的情況在秦楚兩國的交界地帶尤為明顯。在戰場的最前線,一個叫關埡子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兩國交鋒的激烈。明明早上還見到秦軍們矯健的英姿,可到了晚上,懸在頭頂上的就變成了楚國的軍旗了。為了生存,關埡子百姓都不得不學會見風使舵。聽說在每個人的家中都會有兩國衣服。秦軍來了,馬上就換上秦人衣服;要是楚軍來襲,轉眼他們就穿上了楚人衣服。這樣如此反反復復的情況,終在秦統一六國之時畫上了句號。

見證秦楚風雲的關埡子位於現在湖北省與陜西省的交界處,因其優越的便利性,這地方自古而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楚國為了抵禦秦國的侵犯,修築了關埡子城關。可是因為年代久遠,大部分城墻早已塌陷而不覆存在,僅存一小段遺跡留給歷史考古學家們研究。(網上圖片)

見證秦楚風雲的關埡子位於現在湖北省與陜西省的交界處,因其優越的便利性,這地方自古而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楚國為了抵禦秦國的侵犯,修築了關埡子城關。可是因為年代久遠,大部分城墻早已塌陷而不覆存在,僅存一小段遺跡留給歷史考古學家們研究。(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朝秦暮楚」這個成語,指的就是小國一時依附秦國,一時又依附楚國。後世則用來比喻人做事沒有原則;含貶義。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