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媚川都」 猜香港古代一地名?

歷史長河

「媚川都」 猜香港古代一地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媚川都」 猜香港古代一地名?

2023年03月24日 10:00

香港在中國古史有相關的記載,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必答題,根據《南海志》記述,「媚(音︰眉)川都」即香港哪個地方?這條沒得選擇,即場考起同學。「媚川都」背後是古代香港採珠業的血淚史,為了更好的說明,這次很榮幸得到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地名部類及附錄部類》責任編輯蔡兆浚的幫助,提供第一手歷史材料加以說明。

【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沒水船。(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沒水船。(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相信大家應該有聽過「合浦珠還」的故事,但原來古代香港採珠業曾經盛極一時,是不遜於合浦的珍珠產地。香港採珠業始於五代十國南漢時間,至明代中葉前後共六百餘年間。當時的採珠地在大步海(即今吐露港、大嶼山沿海)一帶,由官方設立專門機構管理,並且數次易名。如在五代十國南漢時是「媚川都」、兩宋是廣南市舶司、元代是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及至明代則是東莞縣和廣州市舶司。

更多相片
【明】宋應星撰,《天工開物》沒水船。(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香港在中國古史有相關的記載,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必答題,根據《南海志》記述,「媚(音︰眉)川都」即香港哪個地方?這條沒得選擇,即場考起同學。「媚川都」背後是古代香港採珠業的血淚史,為了更好的說明,這次很榮幸得到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地名部類及附錄部類》責任編輯蔡兆浚的幫助,提供第一手歷史材料加以說明。

《元史》食貨志•歲課內提到「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相信大家應該有聽過「合浦珠還」的故事,但原來古代香港採珠業曾經盛極一時,是不遜於合浦的珍珠產地。香港採珠業始於五代十國南漢時間,至明代中葉前後共六百餘年間。當時的採珠地在大步海(即今吐露港、大嶼山沿海)一帶,由官方設立專門機構管理,並且數次易名。如在五代十國南漢時是「媚川都」、兩宋是廣南市舶司、元代是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及至明代則是東莞縣和廣州市舶司。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古香港地理劃分有別於今天,「媚川都」的範圍雖主要指今日的吐露港,但卻不限於吐露港,甚至延伸至大嶼山海域一帶。至於我們熟悉的維多利亞港(古稱「中門」),相信並未包括在內,這主要與採珠工作範圍有關。因為維多利亞港一帶水流較急,不適宜珍珠的生長,相反吐露港屬於內港,非常適合珍珠的生長,至於日後環境方面的改變則屬後話。

清•金瓶珍珠花樹景(故宮博物院藏)

為甚麼名為「媚川都」呢?先說「媚川」,語出西晉陸機《文賦》中「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以示大步海盛產珍珠。至於「都」在當時屬於軍事建置單位。「媚川都」以徵召的漁戶、採珠人等土民為兵卒,編入軍事團體編制,以採珠為任務。宋開寶五年(972)滅南漢,廢除「媚川都」,並編其少壯者入「靜江軍」,即證明採珠之民即士卒也。時人採珠「以石縋足,蹲身入海,有至五百尺深者」,致使溺死、被大魚咬死者,不計其數。」

今日的元洲仔沿岸,可見紅樹林和淺灘衆多,不適宜大船停泊(蔡兆浚拍攝)。

《宋史》〈劉鋹傳〉記載:後主劉鋹「所居宮殿以珠、玳瑁飾之。」《澠水燕譚錄》亦載:「珠璣充積內府,所居殿宇,梁棟、簾箔率以珠為飾,窮極華麗。」大步海的珍珠滿足了嶺南君王的慾望,卻未為百姓帶來富足,反而招致了巨大的苦難和不幸。因此在宋太祖開寶五年五月初十日(972年6月23日)以採珠禍國害民,令行廢止,並撤除媚川都,以安民心。宋人(方信孺)有詩《媚川都》載:「漭漭愁雲吊媚川,蚌胎光彩夜連天;幽魂水底猶相泣,恨不生逢開寶年。」可惜不久之後,宋廷又恢復採珠。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從元洲仔方向望吐露港,右邊遠方的山是馬鞍山(蔡兆浚拍攝)。

兩宋、元明之間,採珠廢復不定。成書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南海志》卷第七〈寶貝〉〈珠〉記載:「元貞元年(1295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珪建言:東莞縣地面大步海内生產鴉螺珍珠。又張珪續言:本縣地名後海、龍岐及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產。」當中的青螺角、荔枝莊,位於今日吐露港對出的赤門海峽。元廷在延祐四年十二月(1318 年1-2 月)設立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在大步海持續採珠。《元史》〈食貨志〉 〈歲課〉亦載:「珠……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足見香港地區直至元代仍為重要的珍珠產地。

《元史》食貨志•歲課內提到「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元史》食貨志•歲課內提到「採之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古香港地理劃分有別於今天,「媚川都」的範圍雖主要指今日的吐露港,但卻不限於吐露港,甚至延伸至大嶼山海域一帶。至於我們熟悉的維多利亞港(古稱「中門」),相信並未包括在內,這主要與採珠工作範圍有關。因為維多利亞港一帶水流較急,不適宜珍珠的生長,相反吐露港屬於內港,非常適合珍珠的生長,至於日後環境方面的改變則屬後話。

據《十國春秋》及《南漢紀》記載,南漢後主劉鋹在大寶六年(963年)設立「媚川都」,徵民為兵,據《南漢紀》載「能採珠者二千人」具備相當之規模。不過也有說達「八千人」,見於《澠水燕談錄》,估計實際人數或因時而有所增減,約在二千至八千人左右。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新安縣志海防圖》,出自嘉慶《新安縣志》輿地略一。顔色標記的是大埔頭。(圖片由蔡兆浚提供)

為甚麼名為「媚川都」呢?先說「媚川」,語出西晉陸機《文賦》中「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以示大步海盛產珍珠。至於「都」在當時屬於軍事建置單位。「媚川都」以徵召的漁戶、採珠人等土民為兵卒,編入軍事團體編制,以採珠為任務。宋開寶五年(972)滅南漢,廢除「媚川都」,並編其少壯者入「靜江軍」,即證明採珠之民即士卒也。時人採珠「以石縋足,蹲身入海,有至五百尺深者」,致使溺死、被大魚咬死者,不計其數。」

清•金瓶珍珠花樹景(故宮博物院藏)

清•金瓶珍珠花樹景(故宮博物院藏)

《宋史》〈劉鋹傳〉記載:後主劉鋹「所居宮殿以珠、玳瑁飾之。」《澠水燕譚錄》亦載:「珠璣充積內府,所居殿宇,梁棟、簾箔率以珠為飾,窮極華麗。」大步海的珍珠滿足了嶺南君王的慾望,卻未為百姓帶來富足,反而招致了巨大的苦難和不幸。因此在宋太祖開寶五年五月初十日(972年6月23日)以採珠禍國害民,令行廢止,並撤除媚川都,以安民心。宋人(方信孺)有詩《媚川都》載:「漭漭愁雲吊媚川,蚌胎光彩夜連天;幽魂水底猶相泣,恨不生逢開寶年。」可惜不久之後,宋廷又恢復採珠。

今日的元洲仔沿岸,可見紅樹林和淺灘衆多,不適宜大船停泊(蔡兆浚拍攝)。

今日的元洲仔沿岸,可見紅樹林和淺灘衆多,不適宜大船停泊(蔡兆浚拍攝)。

兩宋、元明之間,採珠廢復不定。成書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的《南海志》卷第七〈寶貝〉〈珠〉記載:「元貞元年(1295年),屯門寨巡檢劉進程、張珪建言:東莞縣地面大步海内生產鴉螺珍珠。又張珪續言:本縣地名後海、龍岐及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產。」當中的青螺角、荔枝莊,位於今日吐露港對出的赤門海峽。元廷在延祐四年十二月(1318 年1-2 月)設立廣州採金珠子都提舉司,在大步海持續採珠。《元史》〈食貨志〉 〈歲課〉亦載:「珠……在廣州者,採於大步海。」足見香港地區直至元代仍為重要的珍珠產地。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從元洲仔方向望吐露港,右邊遠方的山是馬鞍山(蔡兆浚拍攝)。

今日風光綺麗的的吐露港,古稱「大步海」,更曾是與合浦齊名的珍珠產地。從元洲仔方向望吐露港,右邊遠方的山是馬鞍山(蔡兆浚拍攝)。

在過度採捕之下,到了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因廣東珠池蜃蚌日漸減少,明廷下令停止採珠,亦禁止民間私採。官方的採珠行為至此結束,古代香港的採珠業亦逐漸衰微。到了清代,香港採珠業時斷時續,如在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5年) 明詔罷採,但清順治、康熙、乾隆曾下詔採珠,惜已所獲無幾,不得不再三放棄。

雖然香港採珠業曾經盛極一時,但後世已很難找到存下來的宋代珍珠文物。此因珍珠作為有機質,保存較難;加上靖康之難及南宋末年兵火,相信南漢時期的珍珠較難流傳至今。再說清代珍珠文物較常見,上及明代已鮮少矣。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