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今天(29日)出發前往中美洲「友邦」危地馬拉、伯利茲訪問,期間還將過境美國紐約、三藩市,她將於4月7日返台,全程10天9夜。
對於蔡英文可能於過境美國時會見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大陸對此堅決反對,必將採取措施堅決回擊。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
朱鳳蓮表示,民進黨當局出於謀獨政治私利,製造各種藉口,利用各種機會,從事謀獨活動。她批評,蔡英文所謂「過境」本質上是「倚美謀獨」的挑釁行徑,企圖製造「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等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事件;伺機在國際上兜售「台獨」主張,並謀求美國反華勢力的支持。
朱鳳蓮批評,蔡英文「過境」,不是老老實實待在機場或賓館,而是以各種名目要同美國政府官員、國會議員接觸,「搞美台官方往來,與外部反華勢力勾連」。朱鳳蓮說,蔡英文如果與麥卡錫接觸,將是又一起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挑釁,「我們對此堅決反對,必將採取措施堅決回擊」。
朱鳳蓮表示,敦促美方嚴格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不安排蔡英文「過境」訪問甚至與美官方接觸,以實際行動兌現不支持台獨的嚴肅承諾。
蔡英文出發前往危地馬拉、伯利茲訪問。
對於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訪問大陸,是否能減輕蔡英文過境美國時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時可能形成的兩岸緊張氛圍,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高級研究員王雲飛受訪時表示,中國大陸將兩人訪問行程分成兩件事來看待,只要蔡英文以台灣領導人的名義與麥卡錫會面,不管是公開還是閉門,兩岸局勢勢必「地動山搖」。
王雲飛指出,儘管蔡英文此次並非像李登輝時期的「專訪」,而是以過境此一介於官方與非官方之間的名義,但美國眾院議長在美國見台灣領導人本身就已經是種突破。現在只要蔡英文與麥卡錫兩人確定公開露面,或就算閉門時兩人以官方名義接觸,基本上解放軍就將結合4月春季的年度訓練,對台軍演來應對此次蔡英文訪美。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高級研究員王雲飛。
王雲飛指出,儘管蔡英文此次過境美國並非像李登輝時期的「專訪」,但現在不只是台灣想要明面上的政治突破,美歐各國也希望能與台灣在不徹底激怒中國大陸下有最大的實質合作突破。這種拋空一中原則的作法,讓中國大陸萬分警惕。因為這已達到蔡英文及民進黨的政治目的。
王雲飛說,大陸對蔡英文此次訪美的表述,已首次將其定義為「台獨分裂分子頭目竄美」。基本上大陸已經預期蔡英文此次訪美會有許多「挑戰紅線」的論述,蔡英文此次行程的任何公開論述,及以什麼名義見麥卡錫都將受到大陸嚴厲的政治檢視。蔡英文是否會在康乃爾大學紐約曼哈頓分校公開演講,也是大陸觀察重點。
至於馬英九訪陸能否減輕蔡英文訪美的影響?王雲飛表示,蔡英文訪美與馬英九訪陸兩者的性質並不一樣,這兩件事大陸的反應是將其分開來看,一旦蔡英文踰越上述底線,解放軍不排除會在蔡英文返台期間實施類似去年8月的鎖台軍演,兩人行程雖然重疊,大陸能保證馬英九返台安全,蔡英文就可能只能沿演習區空隙返台。
對於蔡英文此次過境美國,美方採取低調處理。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柯比28日表示,蔡英文過境已有先例,並非官式訪問,又稱未有安排官員與她會面。
此外由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原定就蔡英文過境進行的簡報,也臨時取消。白宮外籍記者俱樂部原定27日會舉行簡報會,但簡報開始前不到40分鐘,媒體先是被通知延後,後又於原定時間前23分鐘再度告知取消。國務院並未說明原因。
彭博社28日引述知情人士報道,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24日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通話。報道指,今次通話正值中美關係不斷惡化,蔡英文出訪中美洲過境美國,並可能與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外界關注會否再為中美關係帶來刺激。而今次通話正值兩國關係高度緊張之際,因此雙方都沒有公布有關通話情況。
彭博社早前報道,華府一直尋求安排總統拜登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但中方未有回應美方通話的要求。華府官員預計,或要等蔡英文結束外訪後,中美元首才有機會通話。
中方會否答應與拜登通話,就看美國在蔡英文過境問題上是否識做了。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彭博社》7月14日報道指,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化( a tectonic shift),正從曾經的「仿製藥大國」,發展至在創新製藥市場上可挑戰西方的主導地位。去年中國進入研發階段的抗癌、減肥等新藥數量激增至 1250多種,遠遠超過歐盟,幾乎追平美國的約1440種。
據報道,中國研製的新藥物還在不斷突破高門檻,贏得全球最嚴苛的藥品監管機構和西方製藥巨頭的認可,顯示醫療創新的重心正發生根本性轉變。
《彭博社》報道,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化,去年中國進入研發階段的抗癌、減肥等新藥數量激增至1250多種,超過歐盟,幾近追平美國。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製藥業的關稅威脅下,中國生物技術的進步使其有可能成為繼AI和電動汽車外,又一個超級大國逐鹿的領域。
彭博社分析,2015年中國啟動藥品監管制度改革時,僅有160種新化合物進入全球創新藥物研發線,佔比不到6%,落後於日本和英國。但中國改革簡化了藥品審評流程和效率,強化數據質量標準,提升透明度,而《中國製造2025》將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列為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吸引大量資金湧入,受過海外教育和培訓的科學家與企業家也加入了這場中國發起的熱潮。
為醫療公司提供中國市場戰略諮詢的艾意凱(LEK)諮詢(上海)主管合夥人陳瑋指,中國新藥研發的規模是前所未見的,自2003年以來,中國產品不僅研發速度很快,且很有吸引力。
美國藥品諮詢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Norstella副總裁Daniel Chancellor直言,按目前發展軌跡,僅從新藥上市數量來看,中國將在未來幾年超越美國並不是聳人聽聞。
去年,中國藥企康方生物的抗癌新藥在一項中國研究中展現出比美國默沙東公司的一款全球暢銷藥Keytruda更好的療效,被喻為「中國生物技術的DeepSeek」,引發全球關注,也使一家在2022年預付5億美元獲得康方生物這款新藥開發和營銷權的Summit Therapeutics Inc美國公司估值大升。
今年5月,跨國藥企輝瑞公司與中國三生製藥達成一項預付款12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同意共同開發類似康方生物產品的治療癌症的藥。生物醫藥行業研究機構DealForma數據顯示,此類交易的價值和頻率均上升,反映國際巨頭對中國原創藥物的信心。
不得不提的是,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細胞療法,有望治愈一種致命的血癌,該療法已被美國強生公司引入全球市場,並在多次加速審評中脫穎而出,被認為優於美國研發的同類療法。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內的全球最嚴格的監管機構也越來越多地認為,中國藥品總體上前景廣闊,值得投入額外資源來加快其審查速度,並授予「優先審查」、「突破性療法」認定或「快速通道」等資格。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在獲得這些加速審評資格上已略領先於歐盟,一個一直在該領域具顯著優勢的區域。
報道指,中國生物技術企業的關鍵優勢在於其研發效率和成本優勢,他們能夠以更低成本、更快速開展從實驗室實驗、動物測試到人體試驗的每個研究步驟。
對藥物各階段測試所需時間的分析表明,中國醫生可更快地招募試驗對象,就癌症和肥胖藥物的早期試驗而言,中國招募患者測試時間只需美國一半。
據GlobalData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發起臨床研究最多的國家。
惟美國監管機構明確要求,有意在海外銷售藥品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必須透過複雜且進展緩慢的全球研究,證明其治療效果可以在中國以外的患者身上複製。但儘管可能還需幾年時間,中國創新藥才能獲得美國和歐盟的批准在西方國家上市,但業內普遍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
幫助開展臨床試驗的諾威健康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Novotech Health Holdings)中國區負責人劉安迪(Andy Liu)表示,中國可飛速超越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
美國商業不動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仍在生物技術、製藥和醫療技術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上仍居全球首位,但中國正以「任何主要國家無法比擬」的速度追趕上來。自2014年,中國的製藥與醫療技術專利數量增長了379%;相比之下,在主要國家中專利增長速度排名第二的韓國,過去10年的增長率為134%。
老牌藥企恒瑞醫藥通過投入數十億美元轉向創新藥研發,在2020至2024年期間成為全球創新藥研發數量最多的製藥公司之一。
報道指,中國的製藥業創新者,既包括由受過海外教育企業家創辦的尖端生物技術新創公司,也包括像江蘇的老牌藥企恒瑞醫藥也積極求變。曾被稱為中國仿製藥巨頭的,通過投入數十億美元轉向創新藥研發,在2020至2024年期間成為全球創新藥研發數量最多的製藥公司之一。
全球新藥候選數量最多的50家公司中,有20家來自中國,而5年前僅有5家。
中國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正引起一些美國政界人士和商界領袖的擔憂。美國國會一個委員會警告稱,美國有可能在另一個事關國家安全的關鍵產業中失去領地位。
「美國保衛民主基金會」(FDD)研究員Jack Burnham也炒作稱,除經濟和潛在軍事應用外,一旦美國人對中國藥產生依賴,「中國影響力」可能會在未來的衝突中被「武器化」,「生物技術是中美科技競爭的前沿領域之一」。
當地時間7月8日,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上稱,要對進口藥品徵收高達200%的關稅,並給予藥企「約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來調整」。美國國會「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今年4月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中警告,中國在先進生物技術領域正在超越美國,華盛頓需要在未來5年內投入大量資源,才能阻止這一「權力的轉移」。
報道指,美國已開始著手遏制中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如通過設備出口管制、投資壁壘等措施。同時,美國政府還開始優化本國監管環境、加快臨床試驗速度等,以推動其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
儘管地緣政治阻礙或加劇,康方生物創始人、董事長夏瑜曾在訪問中指,製藥業一直都是一個全球性行業,「歸根結底,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中國、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