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真假難分! 王安石納妾竟出現兩個版本
中華五千年文明,期間經過戰亂等破壞,加上誤傳、杜撰等因素在內,以致後世同一事可以出現多個版本,真假難辨。比如王安石納妾的故事,相同的結局,可以出現兩個主要不同的版本,當中最大分別是在王安石妻子吳氏去世前後。
古代中國非常著重禮法,有品位的大官除了妻子外,按理設有多名妾待服待左右。納妾的理由可以有很多,除了生兒育女的需要外,也可以是分擔妻子的工作。古中國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丈夫可以有多個妾待,但名義上要聽命於妻。因此有時候妻子會主動幫丈夫納妾,其中一個目的是想有多個助手分擔家務及照顧丈夫的工作。不過即使貴為大官,有時候也因為「妻管嚴」而不敢納妾,在歷史上有名者如西晉的賈充及初唐的名相房玄齡。至於宋神宗時的宰相王安石,除了變法一事引起無窮的爭議外,他在納妾一事同樣為後世所津津樂道。

王安石畫像 (網上圖片)
王安石在歷史上雖稱不上是「愛妻號」,但他對於妻子吳氏可說是從一而終。而且王安石對於名節,在歷史上有「三不愛」之稱。即一不愛官、二不愛財及三不愛色。現在先說第一個版本,主要特點是在妻子吳氏健在的時候,出自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十一︰「王荊公知制誥,吳夫人為買一妾,荊公見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執事左右。』安石曰:『汝誰氏?』曰:『妾之夫為軍大將,部米運失舟,家資盡沒猶不足,又賣妾以償。』公愀然曰:『夫人用錢幾何得汝?』曰:『九十萬。』公呼其夫,令為夫婦如初,盡以錢賜之。」

中國歷史上每多女性為男性犧牲的故事。圖為北宋《曹娥投江磚》。(故宮博物院收藏)
邵伯溫是邵雍之子,而邵雍與王安石曾經同朝為官,所以邵伯溫對於王安石很熟悉,記載比較可靠。當年王安石不過四十出頭,已升職知制誥,仕途如日中天。一天,王安石回家,不見夫人吳氏。家中忽視坐著一位年約二十多歲的美女。只見那女子高綰髮髻,上插鳳凰碧玉簪,身穿錦繡華服,淡妝細抹,頗有姿色。身子搭在椅子邊上,羞答答地看著王安石,好像在打量,在猜測,表情異樣,非常複雜。
王安石大吃一驚,於是盤問起來,得知此女子原是一名軍官的妻子。她的丈夫在一次押送軍用物品的過程中在河裡翻了船,損失了一大匹軍品,即使賠上全部家當也不足以抵償損失,萬般無奈下,只得賣身救夫。後來王安石夫人吳氏可憐小女子,於是便以九十萬錢的代價賣身到王安石家為妾。那女子說到傷心處,忍不住掉下幾滴傷心的淚。

宋無款人物絹本。幅中主角集文人之雅玩趣事於身邊,展現出宋代文人閒適雅逸的生活意趣。(網上圖片)
王安石是何等人物,當然不想乘人之危。第二天一早,立即命人將該女子送回家去,並且不必退錢。於是那女子千恩萬謝,連連下拜道萬福,然後歡天喜地回家與丈夫團圓去了。
接下來的版本是妻子吳氏去世後。話說王安石中年喪妻,娶了一個小妾。小妾年輕貌美,但王安石忙於政事,冷落了小妾。小妾不甘寂寞,跟府中僕人偷情。消息終於傳到王安石耳邊,王安石並沒有責怪小妾,反而大方成全,並且主動贈送千金,正是「宰相肚裏能撐船」。以上兩個故事版本情節類似,而且一個發生在妻子吳氏生前一個在生後,在時間上有先後關係而不重疊,兩者是否只有一個是真一個假?或是都曾經發生呢?或許已成為歷史上無數未解之迷。

王安石撰、李壁注《王荊文公詩》(網上圖片)
除了王安石本人出現兩個版本的納妾故事,原來後世還有傳出司馬光納妾的故事版本,十分有趣。話說司馬光結婚多年,但妻子並未誕下一兒半女,這使身邊的好友也大為著緊,包括龐籍。
至和元年(1054年),龐籍讓自家夫人與司馬光妻子張氏商量,主動為司馬光納一房妾,以便延續司馬氏的香火。張氏經過一番考慮,答應了這事兒,並且承諾不會刁難小妾。於是某一天,龐氏夫婦就把選來的小妾送到了司馬府上,然而司馬光卻不理不睬。剛開始龐籍還以為是張氏從中刁難,於是讓妻子邀請張氏來龐府賞花,以便讓小妾與司馬光獨處。

司馬光在歷史上也留下拒不納妾的故事。(網上圖片)
張氏了解其中關竅,也順水推舟,出門前囑咐小妾好生打扮一番,直接去相公書房。小妾來到司馬光書房之後,司馬光很是驚訝,對小妾說:「夫人出門去了,你來做什麼?」趕忙把她打發走了。最終司馬光夫人終身未育,司馬光也沒有納妾,所以沒有一兒半女,後來收養族人之子為嗣,即司馬康。
以上故事情節不是和王安石版本出奇地相似呢?或許宋代士大夫都很重名節,愛名多於愛色。而且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是歷史上的大忙人。王安石視變法為畢生事業,而司馬光把半生的心血花在《資治通鑑》上,或許兩人都沒有太多時間用於兒女私情上。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