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為免「銅錢」流入金人之手 南宋邊境地區被迫改用「鐵錢」

歷史長河

為免「銅錢」流入金人之手 南宋邊境地區被迫改用「鐵錢」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為免「銅錢」流入金人之手 南宋邊境地區被迫改用「鐵錢」

2023年05月22日 10:00

在現代的戰略物資有晶片、石油及稀土等等,但在古中國,銅錢地位有如戰略物資,可被禁止攜帶出境。尤其中國北方缺乏銅礦及先進的鑄錢技術,為了打擊外族政權,南宋曾有「銅錢過江之禁」。更因為禁之不絕,而在兩淮等邊境地區改用「鐵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淮南原是行用銅錢的地區。但自紹興末年以來,「淮楚屯兵,月費五十萬,見錢居其半,南北貿易緡錢之入敵境者不知其幾」。南宋孝宗乾道初年,右諫議大夫林安宅以淮南銅錢多流入北方金國境內,請禁之,於是,宋室詔兩淮用鐵錢。

更多相片
商業活動需要一定流通的貨幣以便交易。圖為北宋《清明上海圖》上繁華的街道。(網上圖片)

在現代的戰略物資有晶片、石油及稀土等等,但在古中國,銅錢地位有如戰略物資,可被禁止攜帶出境。尤其中國北方缺乏銅礦及先進的鑄錢技術,為了打擊外族政權,南宋曾有「銅錢過江之禁」。更因為禁之不絕,而在兩淮等邊境地區改用「鐵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遼國銅錢不但數量少,而且鑄工粗糙不能與宋錢相比。(資料圖片)

起初,宋室欲從四川調撥鐵錢100萬貫到淮南行用,却遭到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汪應辰的反對。汪應辰認為四川財力不足,所存鐵錢也不多,而且鐵錢質脆,經長途搬運積壓容易損壞,到淮南時未必能用。最後終因為辦集困難,只從四川調到鐵錢15萬貫。

西夏混用銅錢與鐵錢。受銅礦及冶煉水平的限制,西夏錢數量不多,境內流通的多為宋錢。(資料圖片)

乾道二年(1166年)六月,宋室正式在兩淮地區發行以鐵錢為本位幣的淮南交子。同年八月,「詔兩淮行鐵錢,銅錢毋過江北」。隨即,宋室又「降會子、交子各二十萬,均發於鎮江、建康兩榷貨務,如兩淮人過江南,許將交子於務場換易會子,江南人過兩淮,亦聽用見錢或會子就務場對換交子行使」。不久,可能因實行有困難,乾道三年(1167年)正月,宋室就被迫取消了「銅錢過江之禁」。

作為南宋的主要對手,金國銅錢也不多,境內流通的多為宋錢。(資料圖片)

不知是何原因,也可能是在淮南禁用銅錢始終存在阻力,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宋室又詔舒、蔪春監」。可見事情有反復,兩淮又用銅錢。但孝宗始終不甘心,淳熙二年(1175年)三月,宋室又「降會子五十萬貫付兩淮收換銅錢」。十月,宋室又規定︰「自淮南將帶鐵錢過江之人依乾道九年五月十八日銅錢罪賞減二等斷罪。」

南宋光宗「紹熙通寶(鐵母)」錢 (網上圖片)

淮南和江南各鐵錢監鑄錢歲額是多少?據乾道六年(117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書門下省說,當年鼓鑄鐵錢歲額為50萬貫,而宋室下詔今後鑄錢由淮西諸監和江南諸監每年各認30萬貫。乾道八年(1172年)九月,又將江南總額30萬分配給四監︰「江州廣寧監、興國軍富民監各一十萬貫,臨江軍豐余監、撫州裕國監各五萬貫。」然而當月又對此定額進行調整,「將興國軍富民監、江州廣寧監歲額量行裁減各一萬貫,却令臨江軍豐余監、撫州裕國監管認」,即富民監、廣寧監各9萬貫,豐余監、裕國監各6萬貫。

鑄錢用的模具 (網上圖片)

宋光宗即位不久,淮南曾爆發了鐵錢危機,其主要表現為私鑄鐵錢泛濫。紹熙初年(1190年),在舒州甚至「私鑄鐵錢超過正額之數」。私鑄鐵錢盛行導致鐵錢貶值,商人虧本,百姓受損,使兩淮經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後來經過宋室多方整治,終於度過了鐵錢危機,淮民始安。

出土的古銅錢 (網上圖片)

關於京西南路改用鐵錢的時間,據《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紀三》記載︰「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己卯,詔京西州軍并用鐵錢及會子;民戶銅錢,以鐵錢或會子償之,滿二月不輸官,許告賞」。

商業活動需要一定流通的貨幣以便交易。圖為北宋《清明上海圖》上繁華的街道。(網上圖片)

商業活動需要一定流通的貨幣以便交易。圖為北宋《清明上海圖》上繁華的街道。(網上圖片)

起初,宋室欲從四川調撥鐵錢100萬貫到淮南行用,却遭到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汪應辰的反對。汪應辰認為四川財力不足,所存鐵錢也不多,而且鐵錢質脆,經長途搬運積壓容易損壞,到淮南時未必能用。最後終因為辦集困難,只從四川調到鐵錢15萬貫。

乾道元年(1165年)七月,宋室從戶部請求,給會子2000萬,并與從四川調來的鐵錢15萬貫,品搭錢、銀及公據,於兩淮軍收兌銅錢,每銅錢700文償以會子1貫,但結果因收換銅錢遇到阻力而停止。同年九月,在淮南行用鐵錢之事又遭到參政洪適的反對。洪適認為,從四川調鐵錢來淮南行用,「今每州不得千缗,一州以萬戶計之,每家才得數百,恐民間無以貿易,且客旅無回貨,鹽場大有利害。」孝宗同意洪適的觀點,就暫時停止了在淮南全境改用鐵錢的做法,只將從四川調來的15萬貫鐵錢在淮南的廬、和二州行用。

遼國銅錢不但數量少,而且鑄工粗糙不能與宋錢相比。(資料圖片)

遼國銅錢不但數量少,而且鑄工粗糙不能與宋錢相比。(資料圖片)

乾道二年(1166年)六月,宋室正式在兩淮地區發行以鐵錢為本位幣的淮南交子。同年八月,「詔兩淮行鐵錢,銅錢毋過江北」。隨即,宋室又「降會子、交子各二十萬,均發於鎮江、建康兩榷貨務,如兩淮人過江南,許將交子於務場換易會子,江南人過兩淮,亦聽用見錢或會子就務場對換交子行使」。不久,可能因實行有困難,乾道三年(1167年)正月,宋室就被迫取消了「銅錢過江之禁」。

從四川調不到鐵錢,宋室便在淮南設鐵錢監鑄錢。乾道四年(1168年)二月,置和州鑄錢監。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命淮西路鑄小鐵錢。同年底,「降會子二十萬貫,行兩淮漕司收換銅錢,兩淮州郡並以鐵錢及會子付使」。乾道六年(1170年)二月,又置舒州同安監鑄折二鐵錢,隨即又派司農寺丞許子中去淮西措置鐵錢;同年六月,置蔪州蔪春監、黃州齊安監鑄折二鐵錢。此外,宋室還在鄰近淮南的江南建立了幾個鐵錢監︰乾道六年(1170年)七月置興國軍興國監,十二月置江州廣寧監、臨江軍豐余監、撫州裕國監鑄鐵錢。

西夏混用銅錢與鐵錢。受銅礦及冶煉水平的限制,西夏錢數量不多,境內流通的多為宋錢。(資料圖片)

西夏混用銅錢與鐵錢。受銅礦及冶煉水平的限制,西夏錢數量不多,境內流通的多為宋錢。(資料圖片)

不知是何原因,也可能是在淮南禁用銅錢始終存在阻力,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宋室又詔舒、蔪春監」。可見事情有反復,兩淮又用銅錢。但孝宗始終不甘心,淳熙二年(1175年)三月,宋室又「降會子五十萬貫付兩淮收換銅錢」。十月,宋室又規定︰「自淮南將帶鐵錢過江之人依乾道九年五月十八日銅錢罪賞減二等斷罪。」

淳熙五年(1178年)十二月,「復同安、蔪春監」,隨即又「禁兩淮銅錢,復行鐵錢」。自乾道五年(1169年)至淳熙十年(1183年),先後15年,宋室曾16次下詔降會子和舒、蔪二州所鑄鐵錢給兩淮收換銅錢,但「私渡銅錢常自若也」。雖然淮南地區回收銅錢的任務遲遲不能完成,但因朝廷態度十分堅決,經過很大努力,至孝宗晚年,淮南的銅錢基本收繳殆盡。

作為南宋的主要對手,金國銅錢也不多,境內流通的多為宋錢。(資料圖片)

作為南宋的主要對手,金國銅錢也不多,境內流通的多為宋錢。(資料圖片)

淮南和江南各鐵錢監鑄錢歲額是多少?據乾道六年(117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書門下省說,當年鼓鑄鐵錢歲額為50萬貫,而宋室下詔今後鑄錢由淮西諸監和江南諸監每年各認30萬貫。乾道八年(1172年)九月,又將江南總額30萬分配給四監︰「江州廣寧監、興國軍富民監各一十萬貫,臨江軍豐余監、撫州裕國監各五萬貫。」然而當月又對此定額進行調整,「將興國軍富民監、江州廣寧監歲額量行裁減各一萬貫,却令臨江軍豐余監、撫州裕國監管認」,即富民監、廣寧監各9萬貫,豐余監、裕國監各6萬貫。

乾道九年(1173年)時,舒州同安監歲額為20萬貫,蔪州蔪春監歲額為10萬貫。淳熙元年(1174年),舒、蔪二州鐵錢監一度停鑄。淳熙五年(1178年),舒、蔪二州恢復鑄錢,「詔舒州歲增鑄十萬貫,以三十萬貫為額;蔪州增鑄五萬貫,以十五萬貫為額」,即舒、蔪二州每年共鑄45萬貫。

淳熙八年(1181年),因舒州水遠,薪炭不便,減額五萬貫,次年又減10萬貫,與蔪州并以15萬貫為額。因淮西遭飢荒,淳熙十年(1183年)命停鑄,但不久即復鑄,且將舒州宿城監并入同安監。淳熙十二年(1185年),舒州同安監、蔪州蔪春監歲額各為20萬貫,以「淳熙通寶」為鐵錢錢文。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年),江南各監中除興國軍富民監所鑄鐵錢供應京湖外,其他各監可能在孝宗後期已停鑄。

南宋光宗「紹熙通寶(鐵母)」錢 (網上圖片)

南宋光宗「紹熙通寶(鐵母)」錢 (網上圖片)

宋光宗即位不久,淮南曾爆發了鐵錢危機,其主要表現為私鑄鐵錢泛濫。紹熙初年(1190年),在舒州甚至「私鑄鐵錢超過正額之數」。私鑄鐵錢盛行導致鐵錢貶值,商人虧本,百姓受損,使兩淮經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後來經過宋室多方整治,終於度過了鐵錢危機,淮民始安。

除了兩淮外,京湖地區即在京西南路和荊湖北路也被迫改為鐵錢區。京西南路全境在長江以北,地處宋、金交界的前沿。荊湖北路多數州郡在長江以北或地跨長江,其中除信陽軍與金國交界外,大部分處在京西南路的南側。京湖地區原來也是行用銅錢的地區。宋室為了防止銅錢流行金國,使宋、金交界處的鐵錢區連成一片,既然已在四川、淮南行用鐵錢,就必須在京湖地區也改用鐵錢。

鑄錢用的模具 (網上圖片)

鑄錢用的模具 (網上圖片)

關於京西南路改用鐵錢的時間,據《宋史》卷三十五《孝宗紀三》記載︰「淳熙七年(1180年)正月「己卯,詔京西州軍并用鐵錢及會子;民戶銅錢,以鐵錢或會子償之,滿二月不輸官,許告賞」。

至於荊湖北路改用鐵錢的時間,據《宋史》卷三十六《光宗紀》記載︰紹熙三年(1192年)五月「乙未,命漢陽、荊門軍、復州行鐵錢」。這一記載是不夠準確的。如荊門軍行用鐵錢應該在紹熙元年(1190年)前後。因為陸九淵在這年被任命為權發遺荊門軍事,次年九月正式被任命為知荊門軍,紹熙三年(1192年)底於知荊門軍任上去世。他在荊門軍任職期間,曾兩次給友人薜象先寫信。信中說︰「荊門歲輸馬草二千緡……前此系三分輸納銅錢。本軍比年系行使鐵錢地分,令禁日嚴,無得銅錢輸納。每是將會子到鄂渚兌換銅錢,所費頗多。」又說︰「某到此詢問民間疾苦,但得二事︰其一是稅錢、役錢等令民戶分納銅錢。比年銅錢之禁日嚴,此地已為鐵錢地分,民戶艱得銅錢為苦……蓋以鐵錢地分,其銅錢之禁嚴,民不敢有此,義不當責之輸於公。」信中陸九淵說他到荊門軍時「此地已為鐵錢地分」,可見荊門軍改用鐵錢應在紹熙元年(1190年)前後,甚至可能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不會遲到紹熙三年(1192年)五月。

出土的古銅錢 (網上圖片)

出土的古銅錢 (網上圖片)

至於湖北江陵改用鐵錢要遲至寧宗時。而且當時湖北并非全路都用鐵錢,湖北行用鐵錢的州郡是不多的,正如陸九淵信中所說︰「湖北系鐵錢地分無幾。」不過,除了漢陽軍、荊門軍、復州改行鐵錢外,緊鄰金國的信陽軍及其南的德安府理應也成為鐵錢區,否則宋、金沿邊的鐵錢區就不能連成一片。

鐵錢是一種賤金屬貨幣,攜帶笨重,且易銹壞,故常不受人們歡迎。但在銅錢稀缺的情況下,只要能適當控制鐵錢的鑄量,能保持其與銅錢的正常比價,并提高其法償地位,南宋中期在沿邊地區改用鐵錢,對於防止銅錢外流和促進商品交流,仍有其積極作用。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