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人人「自力更生」好形勢得來不易 秦王未懂珍惜終致滅亡

史空穿梭

人人「自力更生」好形勢得來不易 秦王未懂珍惜終致滅亡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人人「自力更生」好形勢得來不易 秦王未懂珍惜終致滅亡

2025年06月16日 20:00

「自力更生」成語看似十分簡單,字面來看指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把事情辦好。不過「自力更生」其實有更高的學問,且看成語的出處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及至秦王,蠶食天下,并吞戰國,稱號曰皇帝,主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鐘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

秦始王 (網上圖片)

秦始王 (網上圖片)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政權,可謂形勢大好。然而秦朝從統一天下到滅亡只有短短十五的時間,使到後繼的漢朝君臣經常引以為鑑,深怕走上秦朝速亡的同一命運。故事發生的背景不在秦朝,而是在漢朝最強盛的武帝時代。

更多相片

秦始王 (網上圖片)

秦始王 (網上圖片)

漢初採用和親政策,儘量避免與匈奴發生戰爭。(網上圖片)

漢初採用和親政策,儘量避免與匈奴發生戰爭。(網上圖片)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為平民百姓帶來很重的負擔 (網上圖片)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為平民百姓帶來很重的負擔 (網上圖片)

當年武帝為了解決匈奴長年入侵的問題,決定主動出擊,洗脫漢初和親政策的屈辱。但對匈奴連連用兵對國家財政帶來龐大開支,當時大臣嚴安為勸諫漢武帝不要窮兵黷武,所以陳述了秦王朝興亡的教訓。

漢初採用和親政策,儘量避免與匈奴發生戰爭。(網上圖片)

漢初採用和親政策,儘量避免與匈奴發生戰爭。(網上圖片)

嚴安說大王,容許我說一個故事嗎?漢武帝回答︰「請說吧!」嚴安再說,從前秦始皇花了很大的氣力,終於統一了六國,使善良的平民百姓得以免於戰爭帶來的災害。當時平民百姓感恩戴德,以為碰上聖明的天子,人人都認為可以「自力更生」,得到了新生命。

可惜事與願違,秦王不但未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而是行暴政,繼續對外用兵。包括對北方匈奴、南方百越等地用兵,以致民不聊生,秦國最終亡於民變之中。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為平民百姓帶來很重的負擔 (網上圖片)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為平民百姓帶來很重的負擔 (網上圖片)

雖然漢武帝沒有即時停止對匈奴用兵的政策,但漢武帝也自知理虧,尤其在晚年對匈奴戰爭中多次失敗後,使他終於覺悟到長年戰爭對平民百姓帶來的傷害。為免漢朝走上秦朝滅亡的相同命運,漢武帝下達歷史上有名的《輪台詔》,公開向臣民反省過錯,結果使漢朝成功恢復元氣,出現「昭宣中興」的良好局面。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自力更生」,用作形容不依靠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來,把事情辦好。

「不求甚解」的原義是讀書只求理解精,不著眼於一字一句的解釋,不含貶義;後多指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況不深入,含貶義。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所著的《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不求甚解」。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宦家庭,生活十分貧苦。當時,社會動盪不安,軍閥混戰,國家四分五裂,他的家鄉浔陽一帶也經歷了不少災難,他與家人常常吃不飽穿不暖,為生計發愁。

陶淵明嗜酒成癮,每當親友邀請他喝酒,他都會大醉而歸。他不追求功名利祿,喜歡寧靜的田園生活。他以苦為樂,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二十九歲那年,陶淵明第一次踏上仕途,在江州做了個祭酒的小官。但是,他很快就發現官場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身處其中很難保持自己的清白,因此他十分失望,毅然辭去了官職回到了家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回到家裡之後,陶淵明沉迷於書海之中,廢寢忘食地刻苦讀書。他家門前有五棵大柳樹,因此他自稱為「五柳先生」,並寫下了著名的《五柳先生傳》。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自己讀書時不會沉迷於字句的意思,也不追求刻板的考據,而是主要領會文章的精要,把握文章的精神。他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喜歡讀書,但不會過於鑽研細節,只求理解文章的要點。每當讀到有所領悟之處,他會歡喜若狂,甚至忘記了吃飯。

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生活在一個崇尚自由、盛行玄學之風的時代,政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一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當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不無關係。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心態,而並非讀書方法。它的真實意義並非倡導人們,讀書時可以「觀其大略,旨在會意」,而是教育人們,在讀書時,最好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閒適。真正做大學問,字斟句酌、尋根探源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後來,人們用「不求甚解」這個成語來形容那些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或者工作時不深入了解情況的人。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