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大企業CEO掀起訪華熱潮 「脫鉤」論一再被打臉

博客文章

美國大企業CEO掀起訪華熱潮 「脫鉤」論一再被打臉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大企業CEO掀起訪華熱潮 「脫鉤」論一再被打臉

2023年06月01日 12:51 最後更新:13:14

去年中國優化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後,大批外國企業家湧入中國尋求擴大商機。繼早前德國、法國及巴西眾多國際金融集團和大企業的CEO蜂擁訪華後,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大企業CEO也掀起訪華熱潮,摩根大通、特斯拉、星巴克的CEO本周紛紛雲集中國,在各種場合表達對中國市場的渴望和信心。越來越多的國際大企業高管都在強調不可能與中國「脫鉤」。

5月31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特斯拉CEO馬斯克。

5月31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特斯拉CEO馬斯克。

5月31日,特斯拉CEO馬斯克訪華的第二天到訪了中國商務部和負責汽車行業監管的工信部。根據中國工信部官微消息,工信部長金壯龍和馬斯克在會面中就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等交換意見。路透社等媒體也紛紛關注馬斯克與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會面的消息。據業內人士分析,此次馬斯克與曾毓群會面,商談的內容可能包括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儲能電芯供應等事宜。

更多相片
5月31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特斯拉CEO馬斯克。

去年中國優化調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後,大批外國企業家湧入中國尋求擴大商機。繼早前德國、法國及巴西眾多國際金融集團和大企業的CEO蜂擁訪華後,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大企業CEO也掀起訪華熱潮,摩根大通、特斯拉、星巴克的CEO本周紛紛雲集中國,在各種場合表達對中國市場的渴望和信心。越來越多的國際大企業高管都在強調不可能與中國「脫鉤」。

星巴克新任CEO納拉辛漢。

5月31日,特斯拉CEO馬斯克訪華的第二天到訪了中國商務部和負責汽車行業監管的工信部。根據中國工信部官微消息,工信部長金壯龍和馬斯克在會面中就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等交換意見。路透社等媒體也紛紛關注馬斯克與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會面的消息。據業內人士分析,此次馬斯克與曾毓群會面,商談的內容可能包括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儲能電芯供應等事宜。

5月30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摩根大通CEO戴蒙。

與馬斯克同天抵達中國的是星巴克新任CEO納拉辛漢(Laxman Narasimhan),他表示中國咖啡市場的增長空間巨大,集團制定了2025年開設9000家門店的目標,並將繼續投資中國,未來中國將成為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市場。

CEO們訪華的消息也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就在5月30日馬斯克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會面後,特斯拉股票應聲上漲,當天在美國開盤時飆升5%,收盤時漲幅仍超過4%。

英偉達公司CEO黃仁勳。

英國《金融時報》5月31日稱,為了回應北京方面對跨境數據安全以及特斯拉汽車收集敏感消費者和地理位置數據的擔憂,馬斯克的公司承諾將在中國收集的信息存儲在當地數據中心。

星巴克新任CEO納拉辛漢。

星巴克新任CEO納拉辛漢。

與馬斯克同天抵達中國的是星巴克新任CEO納拉辛漢(Laxman Narasimhan),他表示中國咖啡市場的增長空間巨大,集團制定了2025年開設9000家門店的目標,並將繼續投資中國,未來中國將成為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市場。

5月31日,摩根大通第十九屆全球中國峰會在上海開幕。本屆峰會以「蓄勢以待、放眼未來」為主題,匯聚了來自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2600名參會者,其中代表了中國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一批投資者及市值總額達4.5萬億美元的企業。這是摩根大通自2019年以來首次恢復舉辦線下的全球中國峰會,開場對話主題為「我們回來了」。

5月30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了美國摩根大通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一行。陳吉寧說,上海將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對外開放能級,為中外企業在滬發展創造更好條件、提供更優服務。戴蒙表示,此次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吸引眾多全球投資者齊聚上海,體現了對中國、對上海發展的信心。他說,近年來,摩根大通在上海各項業務取得長足進展,並表示將加大在滬業務布局。

5月30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摩根大通CEO戴蒙。

5月30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摩根大通CEO戴蒙。

CEO們訪華的消息也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就在5月30日馬斯克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會面後,特斯拉股票應聲上漲,當天在美國開盤時飆升5%,收盤時漲幅仍超過4%。

「馬斯克反對全球兩大經濟體脫鉤斷鏈。」《華爾街日報》31日稱,在中美關係緊張加劇之際,特斯拉卻加碼押注中國市場,4月份宣布計劃在上海建立第二家工廠,生產Megapack儲能產品。根據中國行業數據和公司公告,特斯拉去年在全球交付的電動汽車中,有一半以上是在中國製造的,去年在中國售出了近44萬輛電動汽車,中國市場為其貢獻了約22%的收入。而與此同時,特斯拉在中國的業務也助推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去年在中國售出的電動汽車中有80%是由本土品牌生產的。

英國《金融時報》5月31日稱,為了回應北京方面對跨境數據安全以及特斯拉汽車收集敏感消費者和地理位置數據的擔憂,馬斯克的公司承諾將在中國收集的信息存儲在當地數據中心。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國際大企業高管都在強調不可能與中國「脫鉤」。

5月31日,在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上,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表示:「中國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是今年全球經濟發展最大的催化劑之一。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市場,對全球投資者來說有著前所未有的重要意義。」

摩根大通CEO戴蒙5月31日告訴彭博社,無論中美政治形勢好壞,摩根大通都會在中國開展業務,他不認為西方和中國會「脫鉤」。

據彭博社5月31日報道,盡管美中關係持續緊張,但有消息人士透露,美國芯片製造企業英偉達公司CEO黃仁勳仍計劃在6月前往中國,到訪這個全球最大芯片市場,與中國科技企業高管會面。

英偉達公司CEO黃仁勳。

英偉達公司CEO黃仁勳。

報道稱,黃仁勳此行為私人行程,如計劃成行,也是他多年來首次參觀訪問中國。據消息人士透露,黃仁勳此次訪華行程包括騰訊、字節跳動、理想汽車、比亞迪和小米等公司。但行程尚未最終敲定,細節可能有變。

彭博社提到,英偉達正成為當前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參與者,但它在中國的角色卻因地緣政治而變得復雜。報道稱,美國拜登政府去年公布禁令,禁止該公司向包括騰訊和字節跳動在內的中國客戶銷售其最先進的人工智能芯片。但在該禁令出台後,英偉達迅速調整了產品布局,為中國市場開發了「新的符合限制的芯片」。

5月30日他在台北針對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再度發出警告,稱不要低估中國企業的追趕能力。黃仁勳此前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說,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所實施的管制措施讓英偉達感到「束手束腳」。他提醒,美國要小心處理對華貿易政策。「如果失去了中國(大陸)市場,我們並沒有應變計劃。中國只有一個。」

疫情後中國經濟迅速復甦,龐大的中國市場充滿商機,全球企業家都在用實際行動打臉「脫鉤」論。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拜登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德國外長稱中國為「制度性對手」 遭批刻意「玩火」煽動衝突

2023年10月01日 15:47 最後更新:15:53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再度炒作中國威脅論,遭反對派批駁刻意「玩火」煽動衝突。

貝爾伯克。

貝爾伯克。

當地時間9月28日,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在聯邦議院再度炒作所謂中國「制度性對手」威脅,警告稱德國對華政策應降低風險及減少依賴,遭反對派當場批駁刻意「玩火」煽動衝突,並強調德國必須「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並在必要的領域重新與其成為合作夥伴」。

今年7月,德國聯邦政府公佈史上首份「中國戰略」文件,在提到中德合作的同時,也鼓吹與中國進行所謂「系統性競爭」和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必要性。德聯邦議院當地時間9月28日針對這份文件進行辯論。

綜合德外交部和聯邦議院發佈的辯論紀要,貝爾伯克當天為這份由德外交部牽頭起草的全面對華戰略進行了辯護。她聲稱,聯邦政府通過其對華戰略首次為與中國的關係提供了堅實的框架,「作為合作夥伴、競爭者且越來越多地作為制度性對手,中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既不能忽視也不能繞過這一變化。」

貝爾伯克在發言中妄議中國國內及外交事務,並進一步渲染稱,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不是一個普通的國家」,既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強國之一,「因此,我們再次發現來自該地區的最新消息如此令人不安也就不足為奇了」。

貝爾伯克說,她曾與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談到,澳大利亞開採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鋰,但其中有約90%隨後直接運往中國加工,歐盟所需的鋰中也有九成是從中國進口的。她聲稱,德國有必要「將風險降至最低」,促進關鍵原材料在其開採國(如澳大利亞)進行下游加工。

儘管她解釋稱,「中國戰略」是「去風險化」而非「脫鈎」,但她也在講話中強調了讓德國經濟關係更加獨立於中國的方針。貝爾伯克稱,中國企業也需要歐洲市場,正如歐洲不能放棄中國市場一樣,「我們希望在一切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合作——但要在公平規則的基礎上」。

貝爾伯克聲稱,德國必須從國內做起,減少對華單方面的依賴,例如更加謹慎地審查外國實體在德國的投資。她提到,就在最近,聯邦政府阻止了一家中國公司對德國衛星初創公司KLEO Connect的全面收購。

對於這位綠黨部長的表態,德媒稱,排名第一的最大在野黨、由基民盟及其姊妹黨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雖然從原則上認同她對危險和機遇的分析,但基民盟外交政策專家約翰·瓦德弗(Johann Wadephul)也直言,貝爾伯克「提出的政治結論不夠充分」。

瓦德弗說,聯邦政府本應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制定「中國戰略」,讓聯邦議院、各州、市政府和企業都參與進來,這一點必須得到「彌補」。聯合執政黨社民黨議員米夏埃爾·穆勒(Michael Müller)認為,雖然「中國戰略」是一個好的基礎,但也需要有降低、最好是避免形勢激化的方法,以「繼續與中國保持對話和批評性的夥伴關係」。

反對派則立即批評了這一表述。左翼黨議員格西娜·勒奇(Gesine Lötzsch)指責貝爾伯克通過批評性言論和有意識的劃界煽動與中國的衝突,並稱「這是在玩火」。她表示,德國不應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而必須「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並在必要的領域重新與其成為合作夥伴」。「合作創造安全,經濟戰製造不安全。」勒奇強調,作為此前僅次於俄羅斯廉價天然氣的德國經濟的第二支柱,對華貿易難以替代。

德國選擇黨議員彼得·比斯特龍(Petr Bystron)批評貝爾伯克打破了德國外交政策在對華關係上的連續性。德國「中國平台」網站29日稱,比斯特龍28日憤怒地說,歷屆聯邦政府經過「50年的努力」才與中國建立了良好關係,「而您正在踐踏他們所建立起來的一切」。他形容,隨著中國日益強大,德國政府正盲目跟從美國,「您正建起一座新的長城,而不是擴大絲綢之路」。

德國目前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聯合執政。路透社稱,由於三黨聯盟內部存在分歧,「中國戰略」文件的公佈被推遲了數月,其中掌管外交部和經濟部的綠黨傾向於採取更嚴格的措施重整與中國的經濟關係。這份文件草案曾在去年11月被媒體洩露過,之後政府強化了保密機制。《華爾街日報》稱,分析人士表示,與之前洩露的草案相比,最終版本的文件有所緩和。

德國外交部公佈「中國戰略」,封面為圍棋。Twitter截圖

德國外交部公佈「中國戰略」,封面為圍棋。Twitter截圖

據悉,在辯論後,相關戰略文件還將送交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等各大委員會進一步討論。在這份長達64頁的文件中,德國政府稱,希望確保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變得更公平、更可持續、更互惠」。文件中寫道:「中國是德國最大的單一貿易夥伴,但中國對歐洲的依賴在不斷下降,而德國對中國的依賴近年來卻不斷上升。」

關於中德關係,中國駐德大使吳懇28日在大使館國慶招待會上曾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中國始終從合作與夥伴的角度看待德國和歐洲,中方也希望「夥伴」能繼續成為歐洲和德國看待和發展對華關係的優先定位。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中國的發展不僅會為世界經濟做出貢獻,也會為德國和歐洲開啓更多機會之窗。

「吹滅別人燈,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他強調,面對百年變局和「時代轉折」,以及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憂患和風險意識是必要和有益的,但不能因害怕變化和競爭就迷失方向、壁壘高築。競爭與風險之間不必然划等號,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不合作才是最大風險。我們希望歐洲在看待電動汽車和華為5G問題上展現更多開放和自信,中方也願在互利共贏基礎上繼續深化同歐洲和德國的合作。

貝爾伯克所屬德綠黨強調以價值為導向,往往在對華政策上給人留下較為負面的印象。她既因此受到德國和歐洲對華存有偏見人士的追捧,也受到務實派的批評。

「如果你像貝爾伯克女士一樣從週一到週五踢中國人的小腿,你就走不了多遠」,德國「中國平台」網站9月25日以此為題刊發對德國前副總理兼外長加布里爾的專訪。被問及貝爾伯克正在對華問題上採用新的語氣,他尖銳指出,如果每次採訪、每次談話、每次公開露面都只是批評和指責一個國家,那麼你就不能指望私下會有良好的討論氣氛。

加布里爾認為,外交藝術在於與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保持對話,「你不必放棄批評,但如果維利·勃蘭特(本網注: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任內以和蘇聯集團和解的新東方政策打開外交僵局)或赫爾穆特·科爾(注:連續四屆擔任德國總理,執政期間實現德國統一)這樣談論蘇聯,德國的統一可能會更加困難,甚至根本不可能」。

加布里爾表示,德國有很多人靠汽車工業為生,德國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也與此有關,但有關爭取中國這一汽車工業市場的努力卻一直被詆毀,「這表明人們對我們國家的繁榮從何而來的認識相對有限」。他還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認為這只會令歐洲陷入保護主義的惡性循環,而屆時德國必將首當其衝。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為2979億歐元,中國已經連續7年保持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德國是中國在歐洲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重要的投資目的地。據中方統計,2022年德國對華投資25.7億美元,同比增長52.8%。

對德國而言,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據美國榮鼎咨詢公司的數據,2022年歐洲對華直接投資中,德國所佔份額從前年的46%提升至52%,德國汽車行業則從50%提升至68%。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僅今年上半年,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達103億歐元,是歷史第二高值,「德國企業對中國的渴望程度仍然很高」。

另一方面,德國央行援引的最新數據稱,德企在華子公司實現了3820億歐元的銷售額和230億歐元的利潤,在華業務佔德國工業企業全球銷售額的22%,佔其利潤的15%。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於爾根·馬特斯表示:「今年對華投資的趨勢基本上沒有中斷。儘管德國對外投資整體上大幅減少,但對華新增直接投資幾乎與以前一樣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