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一宗因拍照被大浪沖走的致命慘劇。一名43歲張姓女子於5月31日行山,在香港仔玉桂山鴨脷排海邊的小碼頭拍照,被大浪沖落海。她被朋友救起送院,但終告不治。
事發影片其後在社交媒體流出,只見片中一眾行山人士,興高采烈地在一個小碼頭上影相打卡,期間不斷有巨浪打上碼頭,不過一眾人等繼續擺拍,而且不時哈哈大笑,海浪越來越大,一些人失去平衡,最後一個巨浪沖上碼頭,把43歲女子被沖落海。當大浪開始打上碼頭時,已有人高喊:「好危險!」、「喂喂喂!快啲走呀!」,但正在拍照的人繼續拍照,最後樂極生悲。
事實上,行山影相打卡,有時是高危活動。最近的兩年,就發生了27宗致命的行山意外。死者有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經驗豐富的行山發燒友。有人在高溫下中暑,有人心臟病發,有人從高處的崖邊墮下,也有人在惡劣天氣下行山被洪水沖走、被雷電擊中。去年2月,一名71歲男子與家人去東龍島行山,他的22歲女兒在岸邊岩石上拍攝照時,被大浪捲落海。男子跳入海中救女兒,自己遇溺身亡,女兒則獲救輕傷。情況和今次的小碼頭上拍照的人遇上巨浪有點相似,去年行山致死有27宗,去年謀殺案有30宗,想不到行山風險程度和謀殺不遑多讓。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喜歡冒險犯難、追求刺激呢?美國人格心理學家祖克曼(Marvin Zuckerman)認為,追求風險只是行為表象,這種行為背後代表了某種人格特質,他稱之為「感覺追尋人格」(sensation-seeking),這種人喜歡追求嶄新和強烈的感覺經驗,例如喜歡高強度的音樂、偏好性愛和恐怖電影、樂於到異國旅行、嘗試藥物、酒精、喜歡賭博和極限運動等等。重點是他們追尋的是「感覺經驗」,而非單單追求風險。祖克曼認為這和遺傳有關,也與部份人的大腦的生理機制所致,特別是與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有關。
多巴胺是大腦合成的一種能夠獎勵或激勵我們的行為的要素,不同人的基因不同,對多巴胺有不同的反應,例如不同變體的「DRD4基因」產生出感受性低的多巴胺受體時,有這種基因的人會透過「尋奇」來剌激生成更多的多巴胺以作彌償。簡言之,喜歡刺激的人和遺傳因素有關。
現今社會再附加一個催化劑,就是社交媒體的「打卡效應」。
美國阿里桑拿州鳳凰城有一個野生動物園,圍欄內中養著美洲豹,有一名女子為了要和美洲豹自拍,竟然攀越圍欄內,結果被美洲豹襲擊,抓傷了手臂,幸好有旁觀者趕入圍欄內將她救出。這種拼了命的行為,其實只為拍一張獵奇照片,然後放上網以獲得別人的讚賞。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員沃格爾表示,社交媒體完全處於促使人們為了刺激而願意冒險的位置,他們獲得讚賞和回覆時,有即時的滿足感,能夠短暫提升自尊。所以,這些人見到有風險的時候,仍堅持拍照,並非不知道風險,而正正是覺得在風險下會拍攝到其他人拍攝不到的照片而獲得更多的點讚。
總而言之,在快感、多巴胺和社媒的影響下,冒險拍照放上網,並非難以想像的行為,但卻會令當事人和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盧永雄
杭州亞運會開幕,國家隊高踞奬牌榜首,香港隊開局良好奪3金,成績可喜可賀。
觀賞這次亞運會開幕式,感概良多。數字人及火炬手共同燃點火炬塔「錢江潮湧」,點亮杭州亞運會夜空。
今屆亞運會開幕式,與08北京奧運會的風格又有不同,今次既有江南細膩,又有數字特色。回想33年前,中國首次舉辦亞運會,其艱難程度與現在相比,實在有天壤之別。
1989年中國發生六四事件,正受外國制裁,再加上國力遠不如今天,1990年舉辦亞運會,實在相當吃力。
內地《北京日報》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回顧了這段歷程。1990年7月3日,鄧小平視察亞運場館,說了幾句名言: 「有的人總以為外國的月亮圓,我看中國的月亮也是圓的,可能還圓得更好一點。」
比對1990年的北京亞運及如今33年後的杭州亞運,鄧小平這句感嘆,更令人回味。當時中國辦亞運的確艱難。上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才12年,國家的GDP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首都北京的建設仍然比較落後,體育場館更和日本等亞洲強國無法比擬。
要辦好亞運,首先就是資金問題。
時任北京亞運會組委會執行主席伍紹祖回憶說,當時舉辦一屆亞運需要21.4億元,中央財政只給了8.5億,缺口是12.9億。面對巨大缺口,只能全國籌措,從藝人義演,畫家拍賣,到企業家捐助,全民慷慨解囊,終於解決了亞運會的資金問題。
第二是建設難度。
大量的場館,要在短時間內建設起來,即使全面加班,是否能如期建好也是問題。當時北京副市長張百發甚至打趣說:「如果亞運會工程不能如期完工,我就從北京最高的京港中心頂樓跳下去了!」
然而,中國就是以奇蹟的速度,從設計到施工只用了3年多時間,便完成了亞運會的巨量工程建設,包括國際奧林匹克中心,亦在限期內建成,成為北京的新地標。中國如今變成「基建狂魔」,中國的高速度基因,早已顯現出來。
第三是體制的優勢。
中國在還是相當貧窮落後的情況下,在受到外國制裁的壓力下,仍然可以成功辦好90亞運,關鍵就是高效的體制。鄧小平當時說:「這麼好的亞運會建築,是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搞出來的,而且搞得這麼好,證明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能夠集中力量,什麼困難的事情都能搞成。」這就是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集全國之力,聚焦在發展相關的項目上,便能把事情辦好。過去如是,如今更是如此。
從90北京亞運,到2008年北京奧運、2010年廣州亞運,再到今年2023杭州亞運,中國已有豐富舉辦世界級運動會的經驗。中國如今已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如果按實際產出能力的「購買力平價」指標(Purchasing power parity),中國的經濟產出,早於2014年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今年舉辦杭州亞運,對硬件建設固然全無擔憂,運營的軟件亦是世界一流,科技含金量越來越高,綠色程度佔比越來越大,使用功能也越來越強,不但遠超當年水平,也是世界一流。
觀賞中國舉辦國際運動會的開幕式,的確令人有30年河東,30年河西的感嘆。中國由追趕到超越,只用了30多年的時間!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