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中港跨境器官捐贈的討論鬧得沸沸揚揚,我一直注意相關新聞和討論,只感到許多資訊都很混亂,網上散播煽動言論者要嚴肅處理,另一方面港府也要清楚向市民解說,提高整體機制的透明度。

港府一直以來竭力推動器官捐贈。
事情由去年底一名在港四個月大女嬰接受心臟移植開始,她需要接受心臟移植卻久尋不獲,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成功為她配對逝世幼兒捐獻心臟。現在健康成長,中港因而商議成立跨境器官捐贈機制,增加兩地病者獲得合適器官的機會,不料網上出現呼籲刪除器官捐贈登記的言論,取消登記數字飆升,半數更是從未登記過。
首先,器官捐贈是拯救人命的事情,當人不幸身亡時,將身上良好器官以無償的方式,捐贈給急需器官移植的病者,改善等待器官移植病者的生活品質,這是一種大愛情操,更是尊重生命的表現。
然而,在跨境安排許多細節未明朗的情況下,就容易讓有心人有機可乘,趁機煽動,明白現時中港仍在商討階段,機制未訂立,難有太多資訊可透露,不過港府也許可從公關角度入手,多解說內地及香港器官捐贈制度及捐贈情況,不少人對內地器官捐贈存在疑問,其實內地十多年來已訂定多項法規,包括2011年開始運行的COTRS;由國家衛健委領導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分配系統載有詳細的捐贈者和受贈者的資料,有層層法規和機制,嚴禁系統外擅自分配和買賣器官。
以往也曾有香港向內地尋求可捐贈器官的個案,2016年一位中大學生患上心肌炎,曾向內地尋求心臟移植,由於種種原因無法順利進行。本港過往亦曾進行器官跨境移植,2016年東區醫院一名病人離世,本港就曾向台灣捐贈肝臟。
市民參與器官捐贈是自願行為,若是發表煽動言論,本身沒有登記又取消,港府要進一步調查和執法,而港府也應清楚解釋,怎樣才算犯法,否則將大大影響日後器官捐贈登記。港府最近讓市民透過「智方便」查閱自己的捐贈登記,提高透明度,是正確的一步。
中港器官移植合作對兩地均有好處,事實上,在四個月大女嬰個案中,受益的是港人。無論如何,機制若建立,內地和香港的病者都受惠,在同一天空下,大家都是中國人,跨境器官捐贈的目標,值得各方努力達成。此外,器官的保存和運送也要精密設計,目前內地已有恆常器官運輸綠色通道,相信不難把香港銜接上。
傳統華人文化講究「留全屍」,現今醫學進步,移植成功個案比比皆是,經過多年努力終營造到捐贈器官氛圍,器官捐贈關乎拯救生命,健康生命大於一切,盼各方不要把問題有目的地政治化,希望跨境器官捐贈機制能順利建立。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劉興華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