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五代十國元明清,大家可以背得出的朝代有多少呢?另一方面,正如每人姓名的背後大有文章,既有家族傳承之意,也有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等等,那麼各國朝代建立國號又是基於甚麼準則呢?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繁多,各個朝代建立國號也出自不同的原因和理由,考查從夏至清十八個主要王朝,可見選取國號出於以下兩種因素者居多。
點擊看圖輯
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五代十國元明清,大家可以背得出的朝代有多少呢?另一方面,正如每人姓名的背後大有文章,既有家族傳承之意,也有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等等,那麼各國朝代建立國號又是基於甚麼準則呢?
一是得自地名。如夏朝作為中國歷史上首個家天下的朝代,因為最早居於夏地而得名。商朝作為中國歷史信史開端的朝代,也繼承了夏朝用所在地名命名的做法,因為始祖契曾經受封於商而名為商朝,其後經過多遷而於盤庚時遷於殷,所以又有殷商之稱。
二是得自爵號。如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故以漢為國號;曹丕則因父親受漢獻帝封為「魏公」、「魏王」而建國號「魏」。其他如吳、晉、隋、夏、明等也是這一類情況,而唐也內含這一類因素。不過這類因素裡也分建國者繼承先王名號和沿用自己爵號兩種細節,前者有曹魏、晉、隋、明等,後者有西漢等。
此外,有些朝代以先前部族名號為國號,如夏,也有人說它源於大夏部落;秦,則奠基於秦部落的發展壯大。有些朝代則是繼承了同姓、同地王朝的國號,如東漢、蜀漢以及後漢、北漢、南漢等劉姓王朝。非常有趣的是,劉淵本屬匈奴,但也要沿襲劉漢正統,稱國號「漢」。三國孫吳,因為其所居之地上古稱「吳」,所以沿襲「吳」號。
不過也有些王朝的國號另有特殊含義。如女真人完顏部稱國號「金」,一是因為女真人的興起地是「按山虎水」(今阿什河),意思為「金水」,其地多產金;二是因為金乃女真人的特產,相對於鐵而言不變不壞,表達了阿骨打清滅遼朝的決心;三是因為女真人的金子顏色發白,符合他們崇尚白色的習俗,有利於統一族群。蒙古孛兒只斤氏建國號「元」,得之於《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文義。而「明」字國號與國姓「朱」字相通,也受明教影響,寓意光明之世。女真人愛新覺羅氏原襲稱「金」,後改國號「清」,則有以防金被火(明朝既稱光明,以火為運)剋,而要以水剋火的讖緯之意。
商朝以居於商地而得名。圖為商代出土的牛骨甲骨刻辭。(資料圖片)
一是得自地名。如夏朝作為中國歷史上首個家天下的朝代,因為最早居於夏地而得名。商朝作為中國歷史信史開端的朝代,也繼承了夏朝用所在地名命名的做法,因為始祖契曾經受封於商而名為商朝,其後經過多遷而於盤庚時遷於殷,所以又有殷商之稱。
隨後繼承的周朝不改以所在地名命名的做法,因起於周原而名周朝。另外,如遼因契丹先居於遼水,宋則建都於開封這個古稱為「宋」的地區。不過這裡面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以部族起源、始祖起家之地為號,如夏、商、周、唐、遼等國;另一種是以國都所在地區為號,如殷、宋等國。
遼朝是另一因地得名的例子。圖為遼代出土琥珀雕金剛打鬼珮。(資料圖片)
二是得自爵號。如劉邦曾被項羽封為漢王,故以漢為國號;曹丕則因父親受漢獻帝封為「魏公」、「魏王」而建國號「魏」。其他如吳、晉、隋、夏、明等也是這一類情況,而唐也內含這一類因素。不過這類因素裡也分建國者繼承先王名號和沿用自己爵號兩種細節,前者有曹魏、晉、隋、明等,後者有西漢等。
唐高祖李淵襲封唐國公,所以定國號為唐。圖為唐代文物三彩駱駝。(資料圖片)
此外,有些朝代以先前部族名號為國號,如夏,也有人說它源於大夏部落;秦,則奠基於秦部落的發展壯大。有些朝代則是繼承了同姓、同地王朝的國號,如東漢、蜀漢以及後漢、北漢、南漢等劉姓王朝。非常有趣的是,劉淵本屬匈奴,但也要沿襲劉漢正統,稱國號「漢」。三國孫吳,因為其所居之地上古稱「吳」,所以沿襲「吳」號。
「明」字國號與國姓「朱」字相通。圖為明代釉陶彩繪人物俑。(資料圖片)
不過也有些王朝的國號另有特殊含義。如女真人完顏部稱國號「金」,一是因為女真人的興起地是「按山虎水」(今阿什河),意思為「金水」,其地多產金;二是因為金乃女真人的特產,相對於鐵而言不變不壞,表達了阿骨打清滅遼朝的決心;三是因為女真人的金子顏色發白,符合他們崇尚白色的習俗,有利於統一族群。蒙古孛兒只斤氏建國號「元」,得之於《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文義。而「明」字國號與國姓「朱」字相通,也受明教影響,寓意光明之世。女真人愛新覺羅氏原襲稱「金」,後改國號「清」,則有以防金被火(明朝既稱光明,以火為運)剋,而要以水剋火的讖緯之意。
女真人愛新覺羅氏原襲稱「金」,後改國號「清」,則有以防金被火(明朝既稱光明,以火為運)剋。圖為部分八旗盔甲。(資料圖片)
時至今天,中國依然保留用國號的傳統。如孫中山推翻清朝後建立「中華民國」,由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新中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等。雖然繼續了古中國立國號的傳統,但已走向西化。此因自清末以後,中國人視西方文化為富國強兵之法,所以定國號也以代表人民,追求民主共和國理想,此與古代中國不同。
「放虎歸山」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西晉司馬彪所寫的《零陵先賢傳》。
當中有言:「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既入,巴覆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聽。」
三國時期,各路豪強爭霸不休。經過赤壁一役後,曹軍退守襄陽,荊州三分,是為三國鼎立之勢。雖說曹操潰敗而歸,但劉備要是想一統天下,結束這風雲亂世,還是需要更多的資源和領土。同樣地,吳國孫權也想成就一番大業,便把目光投向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的四川。然而,曹操怎麼會把這塊香餑餑拱手相讓?早想統一中原的曹操巧妙地牽制住了孫權的勢力,一時間誰都無法對四川下手。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也是漢末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網上圖片)
公元211年,曹操進攻漢中(今天位於陝西省跟四川的交界處),而張魯降曹則令益州劉璋的形勢一下子變得相當危急。嚴峻形勢,益州內部卻是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劉璋每天都為曹軍攻蜀一事急得如坐針氈。走投無路下,只得請求劉備前來協助抵禦曹操。正當他派遣法正前去迎接劉備時,一旁的謀士劉巴卻規勸他說:「劉備,確實是個英勇之人。倘若貿然讓他入蜀,就如放蛟龍於深水,勢必會對您的利益構成威脅!」可是,劉璋對劉巴的忠告充耳不聞,堅持要迎劉入蜀。
三國形勢圖。劉璋、張魯、曹操勢力相連。(網上圖片)
劉備得訊,自然喜不自勝,這不是正中下懷嗎?他還愁現在陷於僵局,找不到好時機進軍四川!他讓關羽留守荊州後,便親自率步卒萬人入益州。這時,看不過眼的劉巴再次向劉璋勸道:「如果您讓劉備去討伐張魯,那無異於放虎歸山!」他的意思是,劉備的野心太大,如今讓他在外擁兵自重,就好像把老虎放回山林,將來一定後患無窮。然而,劉璋仍選擇一意孤行,推舉劉備為大司馬,領司隸校尉;而劉備也推舉劉璋為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這樣一來,劉璋便誤以為自己就可以與劉備共治蜀地,安享太平了。
巴蜀早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不僅體現在產糧大戶上,其地理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意味著蜀地易守難攻。(網上圖片)
豈料,一日,劉備接到荊州來信,說曹操興兵攻打孫權,便急忙忙請劉璋派一萬精兵及軍糧前去助戰。劉璋怕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只同意派四千老兵出川。本來劉備正想找個出兵的借口,就乘機大罵劉璋:「我為你抵禦曹操,你卻吝惜錢財,我怎能和你這種人成就大業!」於是,就反戈一擊,向劉璋宣戰。劉備勢如破竹,一路勝仗,直取成都。就這樣,四川這塊人人夢寐以求的寶地就落入劉備手中。完成了佔領四川的計劃後,劉備也順利擴充了實力,為往後蜀國的基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後人由此提煉出「放虎歸山」這個成語,其原義是把老虎放回山去;今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