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安祿山幾乎被軍法處置 因為一念之仁終致安史之亂

歷史長河

安祿山幾乎被軍法處置 因為一念之仁終致安史之亂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安祿山幾乎被軍法處置 因為一念之仁終致安史之亂

2023年06月09日 10:00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就如何處置一名有罪的邊將而發生激烈的討論。時任宰相張九齡看了報告,認為軍令如山,必須處死該名邊將。但唐玄宗認為該名邊將是個人才,值得保留。該名邊將是誰?安祿山是也。

安祿山本是營州(今遼寧朝陽)雜胡,母親阿史德氏是突厥人的女巫。史書沒有明文記載其父是誰,只知道其母後來改嫁,自是改名為安祿山。

更多相片
如果不是張九齡罷相,歷史也許要改寫了。圖為張九齡像。(網上圖片)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朝廷就如何處置一名有罪的邊將而發生激烈的討論。時任宰相張九齡看了報告,認為軍令如山,必須處死該名邊將。但唐玄宗認為該名邊將是個人才,值得保留。該名邊將是誰?安祿山是也。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與史思明 (網上圖片)

安祿山天賦異稟,據說他精通九種蕃語,從小就擅長與人打交道,因此做了諸蕃互市牙郎,在邊地市場做仲介謀生。安祿山熟悉山川形勢,瞭解風土人情,不僅做生意在行,也適合從軍,於是轉行投入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帳下,當了「捉生將」,專門抓獲俘虜的低級軍官。

《明皇幸蜀圖》(網上圖片)

史思明早年因負債逃亡,被奚人俘虜,卻臨危不懼,假裝成唐朝的和親使,對奚人說,你們如果殺了我,一定會招來大禍。之後,他見了奚人首領,長揖不拜,傲慢地說:「天子使見小國君不拜,禮也。」奚人雖然對他痛恨不已,卻信以為真,不敢得罪,還派了數百人隨史思明入朝。史思明想到一條毒計,決定用這幾百條人命將功贖罪。到了平盧,他暗中派人向唐軍通報消息,將這些奚人迎入館舍,隨後坑殺。

安史戰亂期間,唐朝及史思明政府紛紛發行「大錢」,以滿足財政方面的開支。(資料圖片)

張守珪本要以軍法將其斬首,安祿山大呼求饒:「您不是要滅了契丹和奚人嗎?為何要殺我!「張守珪愛惜其才,於是改變主意,將他押解到京城,聽候發落。宰相張九齡看了報告,認為軍令如山,必須處死安祿山。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局部)。安史之亂時,其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網上圖片)

另一個故事,是吳王闔閭重用孫武,派出宮中美女180人命他訓練,其中吳王寵姬二人為隊長。演習時,孫武見美女們嬉戲如常,尤其是兩個隊長沒做好表率,便殺了這兩個寵姬。

如果不是張九齡罷相,歷史也許要改寫了。圖為張九齡像。(網上圖片)

如果不是張九齡罷相,歷史也許要改寫了。圖為張九齡像。(網上圖片)

安祿山天賦異稟,據說他精通九種蕃語,從小就擅長與人打交道,因此做了諸蕃互市牙郎,在邊地市場做仲介謀生。安祿山熟悉山川形勢,瞭解風土人情,不僅做生意在行,也適合從軍,於是轉行投入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帳下,當了「捉生將」,專門抓獲俘虜的低級軍官。

當兵之後,安祿山經常帶三五騎外去,俘虜數十契丹人而歸,靠軍功不斷升官。張守珪對其大加讚賞,並收他為養子。在此期間,安祿山認識了史思明。兩人除了體重不一外,可謂臭味相投。史思明與安祿山同齡,也是營州雜胡,做過互市郎,而且兩人同樣陰險狡詐。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與史思明 (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與史思明 (網上圖片)

史思明早年因負債逃亡,被奚人俘虜,卻臨危不懼,假裝成唐朝的和親使,對奚人說,你們如果殺了我,一定會招來大禍。之後,他見了奚人首領,長揖不拜,傲慢地說:「天子使見小國君不拜,禮也。」奚人雖然對他痛恨不已,卻信以為真,不敢得罪,還派了數百人隨史思明入朝。史思明想到一條毒計,決定用這幾百條人命將功贖罪。到了平盧,他暗中派人向唐軍通報消息,將這些奚人迎入館舍,隨後坑殺。

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得知此事後,也將史思明當作人才,升為將軍。安、史二人自此開始,當了多年的同事。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三月,范陽節度使(治所幽州,今北京)張守珪的部下安祿山在與邊疆的契丹、奚人作戰時輕敵冒進,遭遇大敗。

《明皇幸蜀圖》(網上圖片)

《明皇幸蜀圖》(網上圖片)

張守珪本要以軍法將其斬首,安祿山大呼求饒:「您不是要滅了契丹和奚人嗎?為何要殺我!「張守珪愛惜其才,於是改變主意,將他押解到京城,聽候發落。宰相張九齡看了報告,認為軍令如山,必須處死安祿山。

張九齡跟唐玄宗說了兩個故事。春秋時,司馬穰苴被齊景公拜為大將,齊國大臣莊賈為其監軍。莊賈身為權貴,一向恃寵而驕,到軍營時故意遲到,違反了軍令,司馬穰苴絲毫不給面子,將他斬首。

安史戰亂期間,唐朝及史思明政府紛紛發行「大錢」,以滿足財政方面的開支。(資料圖片)

安史戰亂期間,唐朝及史思明政府紛紛發行「大錢」,以滿足財政方面的開支。(資料圖片)

另一個故事,是吳王闔閭重用孫武,派出宮中美女180人命他訓練,其中吳王寵姬二人為隊長。演習時,孫武見美女們嬉戲如常,尤其是兩個隊長沒做好表率,便殺了這兩個寵姬。

唐玄宗聽到這兒,卻依舊認為安祿山是個人才,可免於一死。張九齡急了,我這故事不就白講了嗎?他再次據理力爭:「安祿山違抗軍令,兵敗喪師,依法不可不誅!」史載,張九齡還說出了一句驚人預言:「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

唐玄宗堅持己見,讓安祿山躲過一次殺身之禍,當然此後還有多次殺安祿山的機會,但也是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發生歷史上有名的張九齡罷相事件,由李林甫繼位,唐朝的政治開始走向黑暗,不復開元盛世。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局部)。安史之亂時,其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網上圖片)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局部)。安史之亂時,其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賊兵進逼,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罹難。(網上圖片)

天寶年間,權相李林甫為了防止邊帥入朝為相,以防止他人搶奪其宰相之位,仍向唐玄宗建議,在邊防重用胡人將領,「以寒族胡人專大將之任」。李林甫說,以前常以文人為邊帥,他們打仗怯懦,不如武將,如果與四夷幹架,還是要靠武將。武將中最好用的當然是蕃將,他們生性強悍,驍勇善戰,若加以安撫,必定會誓死效忠。

唐玄宗同意李林甫這一主張,提拔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威震邊關的蕃將。天寶十一年(752年),安祿山已經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時機成熟了,終於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使大唐帝國由盛轉哀的「安史之亂」。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