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長度單位有別於今天,如「尋」是指八尺的長度,所以有「枉尺直尋」這成語,形容彎曲的時候只有一尺,但伸長的時候便達到八尺之多。該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在孟子處身的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為了戰勝他國,可謂不擇手段,其中以縱橫家最為有名。他們為求做官可以沒有原則,今天可以為秦國辦事,明天可以反過來為魏國辦事,除了有名的蘇秦及張儀外,公孫衍也可以當中的代表人物。
點擊看圖輯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公孫衍是魏國人,最初在魏國當官,但不久後便到秦國為將軍,更曾領兵兩次戰勝魏國,使魏國被迫割地求和,獲封為「大良造」。
但故事並未完結。魏王在割地求和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這時張儀剛好來到了秦國。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而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實屬誤國之舉。秦惠王覺得張儀的話有道理,最終任命張儀為宰相,這使到公孫衍非常不滿,一怒之下投奔魏國,準備反過來進攻秦國。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在魏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公孫衍終於取得魏國宰相,實行合縱抗秦。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
然而,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一戰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雖然公孫衍未能成功合縱抗秦,但他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如《孟子》一書中,景春曾對孟子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不過孟子認為公孫衍做事沒有原則,所以不能成功。後世以「枉尺直尋」比喻損失小部分以求大範圍的收穫,屬於貶義詞。
「東窗事發」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元朝劉一清所寫的《錢塘遺事.東窗事發》,當中有言:「秦檜欲殺岳飛,於東窗下謀⋯⋯檜曰:『可煩傳與夫人,東窗事發矣!』」
秦檜老奸巨猾,心狠手辣。作為南宋時期臭名昭著的奸臣,凡是反對他的人都不得好死,輕則落入冤獄,重則人頭落頭,弄得朝廷可謂血雨腥風。然而,這樣一個遭人痛恨的人卻獨攬相權十九年,以至於不少忠臣良將都被他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而我們熟識的抗金英雄岳飛也慘遭他毒手。
網上圖片
南宋朝政日益衰敗,北方的金兀朮更是趁機大舉入侵中原。正值這危急關頭,岳飛率領岳家軍對金兵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他們英勇作戰下,大部份的失地都成功收回,甚至有一次差點就活捉金兀術。
網上圖片
可惜,居於高位的「宰相大人」卻是主和派,他抓住宋高宗懦弱膽小、優柔寡斷的弱點,竭力宣揚議和的好處。在他多次勸說下,宋高宗也終同意議和。可是一旦同意議和,那麼之前主戰派所作出的努力恐怕會付之東流。因此,岳飛作代表的主戰派多次上書,希望皇帝能收回成命。
秦檜生怕宋高宗依了主戰派,只好設法把岳飛除掉。可是飛在百姓中威望很高,手中又有兵權,除掉他可不是一件易事。某天,秦檜坐在東窗下,正為無法除掉岳飛發愁。夫人王氏走近他,問明原因後,便對他說:「這有何難,你找幾個罪名安在岳飛頭上不就行了嗎?」秦檜聽後,聳聳肩說:「罪名自然不難找,但告發岳飛的人必須是他的部下才行,不然難以讓天下人信服啊!」王氏想了想說道:「我聽說岳飛手下有名叫王貴的都統制。這人膽小怕死,讓岳飛都忍不住把他斬首示眾。不過後來經眾將求情,終免得一死。這人對岳飛肯定懷恨在心,大人為何讓他這入手呢?」秦檜聽了不禁大喜,稱讚道:「還是夫人高明。」
網上圖片
儘管王貴不願意聽從秦檜誣告岳飛「謀反」,但秦檜以他全家性命相脅,還動不動就用嚴刑拷打他,天性懦弱的王貴很快就屈從秦檜,而民族英雄岳飛也就這樣隕落於奸人之手。終於找到罪名把岳飛殺了。
惡人有惡報,不久後秦檜也病死了。他頭七的那天,王氏請來了道士為他的亡靈超度。道士痛恨秦檜殺害忠良,裝模作樣地做了一會兒法事,就轉身對王氏說:「夫人,大事不妙!秦大人正在地獄里受苦,閻王小鬼正在拷問著他呢!」王氏連忙追問:「大人他有沒有托什麼話,好讓我們解救他啊!」道士陰險地笑了一下說道:「秦大人麻煩轉告夫人您東窗事發了(當初在東窗下面密謀陷害岳飛的事情敗露了)。」
後人由此典故剪裁出「東窗事發」這則成語,比喻不可告人的秘密已徹底敗露;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