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媒: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目標,要通過中國實現

博客文章

美媒: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目標,要通過中國實現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媒: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目標,要通過中國實現

2023年06月09日 14:17 最後更新:14:37

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上台後,推出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計劃,立志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甚至揚言要趕超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不過外媒指出「印度製造」戰略實施已近十年,效果並不如預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印度製造商仍十分依賴來自中國的原材料。此外在內部,印度營商環境欠佳、高端人才儲備不多、工業化底蘊不足等問題桎梏著莫迪政府的大國工業雄心;對外,疫情後的「逆全球化」趨勢抬頭、全球經濟衰退導致海外需求減少等因素也更為其發展前景添上陰影。

更多相片
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上台後啟動「印度製造」計劃。

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上台後,推出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計劃,立志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甚至揚言要趕超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彭博社報道截圖。

而近期印度東部三列火車發生相撞嚴重事故,以及耗資171億盧比的在建跨恆河大橋在短短14個月內再度轟然坍塌,接二連三的基建災難也讓外界質疑,印度在推動製造業發展的軟硬件建設明顯不足。

2014年至2022年,印度從中國進口額(左)和製造業在印度GDP中份額的變化。

彭博社8日報道開篇介紹,「趣味動物園玩具」(Fun Zoo Toys)是印度製造業的一個成功典型,其於1979年從家族企業起步,到如今發展為印度毛絨玩具的主要製造商之一,而這顯然與總理莫迪對「印度製造」的大力推動脫不了關系。

蘋果擴大在印度的iPhone生產。

自莫迪2014年宣布「印度製造」戰略至今已近十年,從宏觀層面看,實施效果並不明顯——製造業在印度GDP中的份額不升反降,從2015年的16%降至如今的約13%,與莫迪此前提出的到2022年(後來修訂為到2025年)實現的25%目標更是相去甚遠。

印度3列火車相撞釀成該國本世紀最嚴重鐵路事故。

「我們當然不能主張手機成品出口的增加,就是印度在製造業方面優勢的證據。」拉詹在最近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的一篇論文中寫道,「事實上,一個關鍵問題是,印度給予完成組裝的手機的6%補貼,再加上國家補貼,是否真的超過了其『印度製造』的附加值。」

馬魯蒂鈴木印度公司工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一室主任侯曉軒此前還曾撰文指出,與其他出口國相比,印度的資本投資、土地和電力成本都較高。同時,印度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低、職業技能欠缺也是長期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分析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沒有產業工人培訓體系,人口基數反而會成為負擔。

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上台後啟動「印度製造」計劃。

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上台後啟動「印度製造」計劃。

而近期印度東部三列火車發生相撞嚴重事故,以及耗資171億盧比的在建跨恆河大橋在短短14個月內再度轟然坍塌,接二連三的基建災難也讓外界質疑,印度在推動製造業發展的軟硬件建設明顯不足。

「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製造』目標,要通過中國實現」,美國彭博社8日報道以此為題,從一家印度知名本土玩具商的困境切入,描繪了其背後整個印度製造業要追趕中國的挑戰所在。報道稱,盡管莫迪政府為當地產業提供了眾多補貼激勵,但印度製造商仍十分依賴來自中國的原材料。

彭博社報道截圖。

彭博社報道截圖。

彭博社8日報道開篇介紹,「趣味動物園玩具」(Fun Zoo Toys)是印度製造業的一個成功典型,其於1979年從家族企業起步,到如今發展為印度毛絨玩具的主要製造商之一,而這顯然與總理莫迪對「印度製造」的大力推動脫不了關系。

報道提到,在截至2023年以前的三年間,印度政府將玩具進口關稅從20%提高到70%,其間玩具商品的銷售額也翻了一番。不過,這只是故事的一半:如果沒有從中國進口的金屬銷、集成電路和LED等原材料,印度不可能有產能滿足這些銷售。

「趣味動物園玩具」CEO納雷什·庫馬爾·古普塔透露,該公司剛剛推出了電子玩具,但印度並不生產這種玩具所需要的迷你電機,「製造能與齒輪和電機固定在一起的金屬銷,以保證齒輪轉動,在這裡是一個挑戰」。

報道指出,這對印度公司而言幾乎是一個「第22條軍規」般的悖論問題。從嬰兒玩具到移動電話,印度製造商越是試圖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提高產量,就越是依賴這一北方鄰國提供部件和原材料。2022年,印度從中國進口額為1020億美元,這幾乎是印度從另兩個最大市場阿聯酋和美國進口額總和的兩倍。

2014年至2022年,印度從中國進口額(左)和製造業在印度GDP中份額的變化。

2014年至2022年,印度從中國進口額(左)和製造業在印度GDP中份額的變化。

自莫迪2014年宣布「印度製造」戰略至今已近十年,從宏觀層面看,實施效果並不明顯——製造業在印度GDP中的份額不升反降,從2015年的16%降至如今的約13%,與莫迪此前提出的到2022年(後來修訂為到2025年)實現的25%目標更是相去甚遠。

莫迪的目標,是圍繞「印度製造」把印度打造成為全球性製造業大國。為此,莫迪執政八年多來先後出台了三次大的經濟倡議或戰略,在前述「印度製造」之後,又分別在2020年5月出台「自力更生」計劃,2022年10月出台「總理速度的力量」項目計劃。據彭博社統計,除了關稅以外,莫迪政府還在電子和汽車等行業推出了總計240億美元的補貼計劃,把財政激勵與產能掛鉤。

報道稱,隨著蘋果和三星等公司都計劃在印擴大生產規模,該計劃最近獲得了一些進展,但至於印度是否撼動中國在製造業的主導地位,目前仍無定論。在印度儲備銀行(央行)前行長拉古拉姆·拉詹看來,這種激勵措施很大程度上被那些只在印度進行組裝,而非真正進行製造的企業所利用,使得該國更為依賴進口部件和原材料。

蘋果擴大在印度的iPhone生產。

蘋果擴大在印度的iPhone生產。

「我們當然不能主張手機成品出口的增加,就是印度在製造業方面優勢的證據。」拉詹在最近與其他兩位經濟學家的一篇論文中寫道,「事實上,一個關鍵問題是,印度給予完成組裝的手機的6%補貼,再加上國家補貼,是否真的超過了其『印度製造』的附加值。」

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比斯瓦吉特·達爾進一步分析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已根深蒂固,「與中國『脫鉤』是不會發生的,因為下游產業總是會傾向於選擇正在進入的廉價進口產品,這是純粹的經濟學問題。」達爾坦言,「中國為企業提供的東西,印度在現階段無法做到。」

盡管印度多年來持續推動製造業發展的軟硬件建設,但其基建物流、勞動力技能、營商環境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其中第一點在最近的列車相撞事故中便可見一斑。印度鐵路網總里程居世界第四,超過6.6萬公里,但其中5萬多公里是英國殖民時期所建,較為陳舊落後。印度至今沒有實現寬窄軌道的統一,也為鐵路管理造成困難。相較而言,中國在1949年後新建鐵路總里程為13多萬公里,高鐵里程超3.2萬公里。

印度3列火車相撞釀成該國本世紀最嚴重鐵路事故。

印度3列火車相撞釀成該國本世紀最嚴重鐵路事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一室主任侯曉軒此前還曾撰文指出,與其他出口國相比,印度的資本投資、土地和電力成本都較高。同時,印度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低、職業技能欠缺也是長期限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分析認為,如果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沒有產業工人培訓體系,人口基數反而會成為負擔。

除此之外,印度營商環境也飽受跨國公司詬病。印度原材料進口關稅高、聯邦制導致的各邦之間獨立管理等,直接推高印度企業生產成本。在印度做生意,法律手續也異常繁瑣。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在印度注冊一家公司需要18天,比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時間要長一周左右;申請建築許可證需要34個步驟和110天的時間,必須得到印度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批准。

印度《印刷報》曾對比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與日本鈴木汽車在古吉拉特邦工廠的生產情況。報道稱,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達成協議和向客戶交付第一輛汽車僅相隔537天,馬魯蒂鈴木印度公司(母公司為日本鈴木公司)的工廠從和地方政府達成協議到生產則花了近5年時間。

馬魯蒂鈴木印度公司工廠。

馬魯蒂鈴木印度公司工廠。

外資企業在印度還面臨政治的不確定性。自2019年莫迪第二個任期後,印度政府以國家安全、稅務審查等多種理由,對外資企業采取各種限制措施。

從外部因素來看,世界經濟大環境也給印度製造業發展前景帶來影響。一方面,印度國內通脹高企加上美聯儲持續加息,迫使印度央行不得不提高基准利率,因而抬升了企業的借貸成本;另一方面,印度推動製造業發展計劃過度依賴出口增長,而全球經濟衰退恰恰抑制了當前海外需求。

在侯曉軒等經濟學家們看來,當前全球製造業發展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各主要經濟體紛紛退出以成本為中心的全球化模式,轉而追求供應鏈產業鏈安全,爭相發展製造業。大國之間的供應鏈體系或將趨於分化,在大國之間玩國際權力游戲也將日漸危險。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也將通過智能製造逐步實現對低端勞動力的替代,僅憑成本和區位優勢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相比全球化興起的時代,未來大國崛起之路會更為艱難,印度的製造大國抱負仍需找到安放之處。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出位惹禍! 英國新防相暗示向烏部署軍隊 英首相急「滅火」

2023年10月02日 12:28 最後更新:12:33

西方官員大口講話博出位,好易惹出禍,最新主角是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

在英國媒體9月30日刊登的一篇專訪中,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稱,他已與軍方領導人討論擴大烏軍培訓計畫,並可能派遣英國教官前往烏克蘭實地協訓,惹起掀然大波。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包括英國在內的北約成員國避免向烏克蘭正式部署軍隊,以免直接捲入與俄羅斯的對抗。不過,英國《衛報》介紹,以英國為首的11個盟國自去年年初以來一直在英國境內為烏武裝部隊提供為期5天的軍事培訓課程。

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

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

據英國國防部稱,目前烏軍已有2.65萬新兵在英國多個基地接受作戰技能訓練,且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再訓練超3萬名士兵。據英國《每日電訊報》9月30日報導,夏博思9月29日視察了培訓地點之一索爾茲伯里平原基地。

夏博思在與英國陸軍總參謀長桑德斯等軍方高級官員舉行簡報會後,接受採訪時透露:「我今天談論的是最終讓訓練地點離烏克蘭更近,實際上也進入烏克蘭……特別是在烏克蘭西部,我認為現在有機會將更多事物帶入烏克蘭國內。」

夏博思解釋稱,所謂將機會「帶入烏克蘭國內」,指的不僅僅是訓練,還包括在烏設立軍工廠。他讚揚了英國軍工巨頭航空航太系統公司(BAE)在烏克蘭開始本土化生產的計畫,「我很希望看到其他英國公司也能通過做同樣的事情,來盡自己的一份力」。

他還提出向烏方提供海軍支援。夏博思稱,他本周與烏總統澤連斯基討論了加強黑海防禦的問題。「英國是一個海軍國家,因此我們可以提供幫助和建議,尤其因為黑海是國際水域。」他說,「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讓國際航運不受准進入該水域成為預設情況。」

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和首相辛偉誠。

英國新任國防大臣夏博思和首相辛偉誠。

《每日電訊報》指出,向烏克蘭部署英軍或者在黑海提供海軍支持,將標誌著英國在這場衝突中的參與程度顯著提高。報導認為,夏博思的這番話似乎也標誌著英國政府在公開討論軍隊部署問題上的態度發生了轉變。此前有報導稱,今年早些時候有多達50名英國軍人加入了在烏克蘭的西方特種部隊,但英國政府從未公開討論過此事。

這則專訪見報後引起了俄方的關注。據俄衛星通訊社,俄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當地時間10月1日在Telegram上表示,在烏克蘭的英國教官將成為俄羅斯武裝力量的「合法目標」,「他們十分清楚,他們將被無情消滅,而且不是作為雇傭兵,而是作為北約英國專家被消滅」。

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

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

但夏博思這些說法顯然未得內閣同意,只是他信口胡謅。在夏博思的採訪發表數小時後,英國首相辛偉誠在曼徹斯特舉行的執政黨保守黨年會上反駁了相關報導,表示英國沒有立即向烏克蘭部署軍事教官的計畫。

據辛偉誠說,媒體上出現了「一些誤報」,「國防大臣所說的是,將來有一天我們很有可能在烏克蘭進行一些訓練」。他強調:「但這是一個長期計畫,而非此時此地的事情。英國不會派兵參加當前的衝突,這不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正在做的是訓練烏克蘭人,我們正在英國開展這項工作。」

夏博思這位新任國防大臣顯然很愛出位,愛做政治正確的事。此前,夏博思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當地時間9月28日同時突然到訪烏克蘭首都基輔,強調了推動在烏克蘭國內生產武器的目標。除了澤連斯基以外,夏博思在訪問期間還與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會面,討論了前線局勢和烏武裝部隊的防務需求等議題。

不過夏博思越講越過界,最後首相辛偉誠都被逼要澄清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