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科舉作弊花招層出不窮?「作弊高手」温庭筠令監考官紛紛投降

歷史長河

古代科舉作弊花招層出不窮?「作弊高手」温庭筠令監考官紛紛投降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科舉作弊花招層出不窮?「作弊高手」温庭筠令監考官紛紛投降

2023年09月04日 14:36 最後更新:15:08

中國幅員廣闊,單憑君主和皇室成員實在難以有效統治天下,所以需要一個可以長久吸納人才的制度來減輕政府的負擔。科舉制,正因此而創立。由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起,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科舉考試前後經歷了一千二百餘年歷史。雖然科舉被廢除,但直至如今,各種公開試及考試仍深深影響著現代的學子們。在現今科技及人工智能的幫助下,作弊可謂防不勝防,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在沒有先進技術幫助的情況下,古人又是如何作弊呢?我們不妨了解一下「作弊高手」温庭筠的故事⋯⋯

雖然隋文帝以考試的形式來選拔人才,但科舉制度到了唐朝才真正地發展成型,而唐朝也是作弊情況最為嚴重的朝代。上至高幹子弟、下至平民百姓,都對作弊樂此不疲,就連大名鼎鼎的温庭筠也加入到轟轟烈烈的作弊大軍中。温庭筠文采飛揚,寫得一手好詞,本來不作弊也能謀上一官半職。可是,到底為什府與李商隱、段成式文筆齊名的他也要淪落到作弊的地步呢?

温庭筠鬱鬱不得志,進士屢不第。(網上圖片)

温庭筠鬱鬱不得志,進士屢不第。(網上圖片)

温庭筠雖自幼好學、長於詩詞,但總是在關鍵時刻拿捏不清。晚唐時期,唐文宗極為寵幸楊賢妃,然而權慾難填的楊妃為了攬到更大權力,打算設計陷害莊恪太子。偏偏在這時候,温庭筠和莊恪太子一副關系匪淺的模樣,故而卷入政治鬥爭中。加上,温庭筠生性傲慢,尤喜譏諷權貴。有次相國令狐绹為了討唐宣宗歡心,偷偷拜托溫庭筠代筆二十首《菩薩蠻》詞。沒想到,温庭筠這個大嘴巴唯恐天下人不知自己是個偉大的槍手,逢人就說,導致令狐绹因而記恨於他。得罪一朝之相,仕途又怎會順利?令狐绹一句「有才無行,不宜為官」可以說是斷絕了温庭筠的為官之路,久困考場的温庭筠也終誤入作弊之途。

温庭筠考場紀律極差,自己不但經常作弊,還喜歡成人之美替人作弊。有次春闈,主考官沈詢為了防止温庭筠再次擾亂考場秩序,便把他的座位另行擺出,甚至還和其他幾位監考官直瞪瞪地盯著他。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馬上就把他趕出考場。温庭筠這次倒是挺老實,乖乖地寫完一千多字的文章就交卷退場了。考官們看著他施施然的背影,都不禁鬆了一口氣。可萬萬沒有想到,就在這一次,温庭筠居然避開了考官們的法眼,為八位考生完成了試卷!由於這事太具傳奇性,所以温庭筠非但沒有受到嚴懲,其事跡更是為人津津樂道。

此為古代小抄,有的考生會把硯台底部鏤空,以便把作弊用的微型書或手稿藏於其中。當然也有考生不帶小抄,而是把作弊內容寫在內衣襯衫上, 把小抄「穿」進考場。(網上圖片)

此為古代小抄,有的考生會把硯台底部鏤空,以便把作弊用的微型書或手稿藏於其中。當然也有考生不帶小抄,而是把作弊內容寫在內衣襯衫上, 把小抄「穿」進考場。(網上圖片)

除了代考、冒籍外,還有更常見的作弊方式——夾帶,也是我們所說的帶小抄。古人帶小抄的方式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不但以書夾帶、以硯夾帶,更有以衫帽、以饅頭糕點夾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在乾隆九年的順天府鄉試,有42人當場被搜出藏有夾帶,因怕搜查而聞風散去者則多達2000多人,貢院門外被拋棄的蠅頭小卷更是不計其數,可見夾帶到了清朝依然是考生慣用的作弊手段。

說到小抄,那麼必須得「小」才方便。在河南洛陽發現的《五經全注》是世上最為微型的小抄書,全書342頁,共30萬字,但書長僅為6.5厘米,書寬也只有4.8厘米。從1.5厘米的厚度來看,可謂輕薄如蟬翼!書中刊載著《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還附有注釋和序言。據收藏者說,此書是專供科場考試作弊之用,不禁是感嘆編書人的用心良苦!

為此,古代的督學官針對科舉舞弊的問題制定了許多反作弊的措施。為了杜絕温大才子這等「惡人」,在北宋真宗年間就開始出現準考證的雛形———相貌冊。要是本人長相跟相貌冊對不上號,可進不了考場。不過這相貌冊作畫實在過於簡陋,代考問題依然嚴重。再者,後來南宋連年戰亂不遑文治,元朝四等人制度根本用不上開科取士,所以這相貌冊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除設相貌冊外,考場設置也防作弊的一環。當時在貢院、書院外圍都種有荊棘,所以人們又稱考場為「棘闈」。此外,考場還須設立在四周有高建築的地方,以便於在高處設「瞭望哨」,畢竟居高臨下才好監考。各省的鄉試考場要求大同小異,考生在考試前一天就得進入號房(即考場),而在考生在進入號房前必須要經過嚴格檢查,如開襟脫襪,就連帶進去的幹糧糕點都要切開查看,以免當中藏有夾帶。

自順天、江南鄉試案後,一經發現科舉舞弊,犯事者當場黜退;情節嚴重者,,則三年不準入考場。(網上圖片)

自順天、江南鄉試案後,一經發現科舉舞弊,犯事者當場黜退;情節嚴重者,,則三年不準入考場。(網上圖片)

可惜,上有政策,下亦有對策。儘管科場防作弊的措施已經相當嚴格,但免不了在閱卷、審卷方面還是相繼出現作弊情況。賄賂閱卷官、審卷官的事時有發生,被揭帖發至朝廷者多不勝數。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大臣洪湛、王欽若任禮部試知貢舉時,一名叫尉任懿的考生僅靠7錠銀子就讓主考官使其中榜登第。事後此事被人告發,朝延亦開始採用「糊名制」來解決作弊問題。所謂「糊名」,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糊住,不讓閱卷官得知其姓名。采用此法後,情況有所好轉,而糊名制也因而沿用至今。

糊名制好景不長,針對糊名制的作弊模式很快就被士子們給想了出來。他們在考卷上作記號,比如有的灑滴墨汁於考卷上,有的裁去考卷的一個小小的角,以暗示閱卷人自己的身份。(網上圖片)

糊名制好景不長,針對糊名制的作弊模式很快就被士子們給想了出來。他們在考卷上作記號,比如有的灑滴墨汁於考卷上,有的裁去考卷的一個小小的角,以暗示閱卷人自己的身份。(網上圖片)

雖說科舉制度漏洞不少,但不能否認它是封建時代限制下最為公平的選拔方式,它擴展了國家人才的多樣性,亦令寒門子弟得以參與政治,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因而達到新的黃金時代。

Tags:

政府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氏「畫荻教子」 歐陽修勤學成才

2023年09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2:34

「畫荻教子」這個成語是出自於元朝丞相脫脫和阿魯圖所修撰的《宋史》,當中在《歐陽修傳》有提及:「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歐陽修四歲喪父,一下子沒了經濟支柱的歐家不免變得貧窮潦倒,就連上學的束脩也快交不上了。儘管家境落泊,歐陽修的好學之心卻沒有因此被磨滅。在家徒四壁的情況下,他依然每天跟媽媽學寫字。雖無筆墨書幾,但歐陽修母親鄭氏也盡其所能,為兒子的成學之路出一分力。她先是到河溪邊的葦塘收集蘆葦桿,然後以其充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寫字、畫畫。此外,她還在閒暇時為他誦讀古人的文章,讓他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學習古代聖賢的思想。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為文以韓愈為宗。他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以文章負一代之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他平生喜好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攜和栽培,對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網上圖片)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為文以韓愈為宗。他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以文章負一代之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他平生喜好獎掖後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攜和栽培,對北宋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網上圖片)

到後來歐陽修長大後,家裡已經沒書可讀了,只好到向讀書人家借書學習。他不僅抄寫這些書籍,還大聲朗讀,特別是在閱讀到精彩之處時,更是廢寢忘食。就這樣,在夜以繼日的努力下,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及第,任職館閣校勘。

蘆葦草多長於沼澤、河沿、海灘等濕地。(網上圖片)

蘆葦草多長於沼澤、河沿、海灘等濕地。(網上圖片)

哪怕後來歐陽修身居高位,擔任太子少師等職務,他始終沒有忘記曾經蹲在沙地上認字學畫的艱辛時光。這段時光不僅是他與母親共度的溫馨時光,更是他堅持學習的開端。正是因為他不懈地讀書和學習,才能夠達到如今妙筆生花的水平。

別看歐陽修文學成就高,其實他的仕途可謂一波三折。出任館閣校勘不到兩年,他就因為幫范仲淹申辯而被外貶夷陵,後入朝復職沒多久,又因為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而外放知滁、揚、潁及應天等州府。宋英宗即位後,又因卷入濮議之爭而辭位,實在是人生多舛!(網上圖片)

別看歐陽修文學成就高,其實他的仕途可謂一波三折。出任館閣校勘不到兩年,他就因為幫范仲淹申辯而被外貶夷陵,後入朝復職沒多久,又因為推行慶歷新政失敗而外放知滁、揚、潁及應天等州府。宋英宗即位後,又因卷入濮議之爭而辭位,實在是人生多舛!(網上圖片)

「畫荻教子」這個成語便是由此典故演化而來,意思是指用荻在地上書畫,以教育兒子讀書;現今多用以稱讚母親教子有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