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南京大屠殺日軍失去人性的原因

歷史長河

南京大屠殺日軍失去人性的原因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南京大屠殺日軍失去人性的原因

2023年10月23日 10:00 最後更新:11:16

1937年11月中旬,國民革命軍淞滬會戰失利,其後南京失守。在南京保衛戰期間,日軍在戰場上俘虜了數萬中國官兵,最終在日軍高層授意下被集體屠殺。中國軍隊全面敗逃,為了逃脫換上平民衣服混進民間,日軍再徹底搜捕這堆潰兵,一有嫌疑就捉,最終逃避不了屠殺命運。

日本歷史學家洞富雄《南京大虐殺》指出,日軍由12月13日攻佔南京開始之時,日軍搜捕潰兵,數萬中國平民受牽連一同被屠殺,在此後的大約六個星期,日軍在城內外隨意殺害平民,被日軍強姦、搶劫的受害人也往往被日軍殺死滅口。據專家指,當時被日軍屠殺的中國官兵和平民在20萬至30萬人以上。

1938年國民黨發表的《日寇暴行實錄》其中一張相片,展示日軍活埋民眾 (網上圖片)

1938年國民黨發表的《日寇暴行實錄》其中一張相片,展示日軍活埋民眾 (網上圖片)

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究竟日本士兵為什麼會完全脫離人類基本的行為規範?為什麼日本軍官允許甚至鼓勵這種失控行為?可試從日本的歷史,來了解日軍的所作所為的根本原因。

日本報章當時報道兩名軍官在南京時「殺人比賽」(網上圖片)

日本報章當時報道兩名軍官在南京時「殺人比賽」(網上圖片)

在侵華期間的日本人,民族特質已經由千年社會制度鍛造出來。制度下,社會等級的確立和維持會通過軍事鬥爭實現。千百年來,日本列島上強大諸侯都僱用私人軍隊,互相征戰;到了中世紀,這些軍隊逐漸演變為日本社會獨特的武士階層,他們的行為規範被稱為「武士道」,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中至高無上的榮譽。

除了對其統治者應盡「為國捐軀,無上光榮」的「義務」,日本武士行為規範嚴苛,在道義上,如果沒能光榮完成軍事任務,就要在眾人面前,施展剖腹儀式,大無畏地自殺。這種武士道精神到了18世紀時的現代化戰爭發揮到極致,逐漸滲透到日本文化,獲很多年輕男子尊崇及遵循。從二戰日本面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爭當中,神風突擊隊執行自殺式任務,戰機直衝美艦,日本青年這種誓死效忠天皇、隨時準備獻身的行為,為西方留下深刻印象。

神風突擊隊成員平均年齡17歲 (網上圖片)

神風突擊隊成員平均年齡17歲 (網上圖片)

另一種塑造日本民族這「特殊行為」來自於它的孤立以及西方衝擊。15世紀末16世紀初,日本在德川家族統治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原意保護日本免受外部侵擾,結果事與願違,造成日本社會與正在發生工業革命的歐洲完全隔絕,新技術無從傳入,威脅國家安全。在長達250年的時間裡,日本的軍事技術一直停留冷兵器及火槍水平。到了19世紀列強全球擴張,當時美國大規模以武力展示震懾日本,逼其開放通商口岸。德川貴族階級匆忙藏好細軟準備想應戰時,最終不得不承認美國軍事技術優勢,接受美國要求。美國再為英、俄、法及德等國,打開了與日本通商之門。

據了解,此次蒙羞在日本民族心中留下強烈怨恨,日本當權精英中,部分人敦促領導階層安撫入侵者,師夷長技,徐圖復仇大計:與外國保持交流,學習他們的軍事訓練方法與戰術,等我們(日本)各藩屬國團結如一時,就可以走出去,將外國的土地分封給戰功卓越的將士;這樣士兵們將會勇猛果敢,那時我們再宣戰也不遲。這觀點雖然未公開流行,卻頗有預見性:不僅預示日本將要奉行的戰略,還描述了日本人長期以來認為生命屬於國家而非個人的理念。

現世存有大量「南京大屠殺」的相片 (網上圖片)

現世存有大量「南京大屠殺」的相片 (網上圖片)

日本近代史學家指出,日軍對士兵實施的「非人性教育」,認為只有在「私下制裁」名義下通過暴力以及精神侮辱的手段才能打造出堅強的部隊。本已否定了個人人格的軍隊,壓抑人性,士兵累積在心中的抑鬱,在戰爭中轉化為對弱者的欺凌,殺戮中國手無寸鐵的民眾。

往下看更多文章

漢武帝寵小人 汲黯以「後來居上」暗諷之

2023年11月27日 20:00 最後更新:11:51

「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汲鄭列傳》中有言:「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

西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汲黯的官員。此人剛正不阿,敢說敢言。每次漢武帝怒火中燒,把文武百官罵得低頭縮頸時,就只有他敢站出來向漢武帝提出勸諫,因此此人也被時人稱為「直諫之臣」。

汲黯像(網上圖片)

汲黯像(網上圖片)

身為九五之尊,漢武帝自然會因為汲黯那不留情面的勸諫而感到不悅。有次漢武帝在朝中提出施政要以人為本,以彰顯儒家之義時,百官無一表示讚同和敬佩,就只有汲黯在一旁說:「雖說陛下嘴上說實施仁政,但所做之事無一不是與民爭利。既然陛下心中貪慾無數,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偽裝呢?這不是在為難自己嗎?」漢武帝看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穿,也不免得有點惱羞成怒。不待數日,他便把汲黯發配到東海去。雖然被貶為東海太守,但汲黯卻沒抱怨,反而把東海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時間久了,漢武帝也忘了當初被汲黯當眾揭穿的羞臊,所以他便下了一道聖旨,把理事出色的汲黯調回京城當官。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不過從東海回來後,汲黯對漢武帝的規諫也沒有絲毫收斂。他並不擔心自己會得罪漢武帝犯,他只在乎百姓的福祉。對於漢武帝來說,他一方面很討厭汲黯這麼嚴苛的對待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汲黯每次提出的建議都是非常正確的。因此,兩人總是維持着微妙的關係。

當時汲黯有兩個年輕的同事,一個叫張湯,另外一個叫公孫弘。因為兩人很會討好武帝,所以哪怕兩人毫無政治建樹,也能身居高位,其官位甚至都要比汲黯高。眼見及此,汲黯自然心有不憤。因此有天上朝,汲黯很不客氣地對漢武帝說:「皇上用人,就像堆柴一樣。總是把後來的柴放在上面,卻根本不管哪一根柴才是真正的好柴。」漢武帝一聽就知道汲黯這是在暗諷他任用張湯和公孫弘這兩個愛拍馬屁的小人,所以也不敢吱聲,滿臉通紅地走了。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引申出「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一些資歷淺的人反而位居於資歷長的人之上;現在多用來比喻後來的人和事,進步很快,趕上或超過了前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